“处下”论

“处下”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一个辩证思想,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江海之所在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其意是:最美如水,水美利于万物生长而不争得失,处下是众人厌恶的地方,因此几乎是“道”。江河大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山之水的王者,是因为水善于处下,因此能称众山之水的王者。

“处下”是一个自然规律或“道”,世上的水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都是往低处流动即“处下”,水的这种必然反映是一个自然规律。老子通过观察、思考这个自然规律之后,在《道德经》中将其自然规律表述为“道”,引导人们做人做事要遵循“道”。

“处下”是一种智慧、美德或修养,如果把“水”比喻成一个人,就具有非常好的品质。(1)这个人很有智慧,其开始不与万物争得失,然而最后成为“百谷王者”,“以不争为争”,这反映出有智慧;(2)这有人很有美德,其只做有利于万物的事情而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反映出有美德,再是,其能“处下”而表现出能屈能伸、谦虚谨慎或忍辱负重,这又反映出有美德,再是,其“海纳百川”而表现出有博大胸怀,这又反映出有美德;(3)这个很有修养,其在一定环境下生存能安安静静,即使把水搞脏了、搞嗅了或搞少了也不发脾气,这反映出有修养。正因为如此,老子把水看作是“上善若水”。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能具有水的品质,那么这个人就一定很有智慧、美德或修养。然而,现在许多人缺乏具有水的品质,总是自高自大、争来争去或斗来斗去,尤其是当今的美国领导人,公然喊出“美国优先”的口号,这是多么缺乏智慧、美德或修养的表现啊!

“处下”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道德经   自高自大   能屈能伸   谦虚谨慎   忍辱负重   自然规律   美国   得失   美德   王者   修养   万物   老子   品质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