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前两天育儿界发生一件事,某150万粉丝的微博大V,因狠心将6岁的女儿独自关在家里13小时而被网友声讨。该博主原打算一家去长隆玩,作为妈妈她提前一晚警告孩子要完成当日学习任务,否则就留在家里。显然警告并没有用,虽然老大、老三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老二却以身试法,妈妈决定遵守约定将6岁的老二留在家里。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随后任老二如何奔溃,都没有动摇这位妈妈惩罚的决心。她冷静地告诉孩子如何烧水、如何泡粉丝后,就带着另外两个孩子去了长隆。家人离开后,孩子在客厅哭了一会,便开始自己写作业、画画,蜷缩在沙发上睡觉。看到这里身为母亲的我有点心疼孩子,然而这还不是高潮,高潮是当孩子打电话表示害怕独自一人过夜时,妈妈却乘机提出完成两倍作业的要求,孩子为了快点回到父母身边,只好边哭边赶作业,夜里10:30好不容易写完作业,父亲才从长隆出发驾车两小时到家。不得不感叹,这两口子还真是心狠手辣。

记得小时候有次犯错,父亲关了我10分钟小黑屋,那种绝望至今还记忆犹新,到现在我仍害怕待在密闭的空间。不知道这个6岁的孩子,怎么渡过那漫长的2小时,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留下心理阴影。这件事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看了评论后还是略感欣慰,虽然这位母亲说“感谢自己的心狠手辣”,但大部分妈妈们并不买账。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教育孩子从来都不仅仅只有“强权控制”。从你面对孩子的问题,脑子里出现的第一反应永远只有暴力时,你就已经输了。

你以为惩罚是在帮孩子树立规则?其实是陷入了“权力之争”

我不否认“强权控制”对孩子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这绝不是它能主导我们教育方式的原因。不知何时开始,“惩罚能让孩子吸取教训”这样的思想开始在父母界蔓延,但我们想过出现这个事情的真正意义吗,我们跟孩子生气、呵斥孩子、惩罚孩子都是为了什么?真的只是为了帮助孩子,还是我们内心也有那么一点点私心?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在上个世纪就对此做过一系列研究,他发现大多数父母惩罚孩子,其实只不过是陷入了“权力之争”的漩涡。什么是“权利之争”(power struggle)”?举个例子,你想让孩子乖乖坐下来吃饭,孩子却想看动画片,于是你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对你歇斯底里,最后搞的大家都崩溃,这就是典型的“权利之争”。鲁道夫说“不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权利之争”是一件很受伤很内耗的事情,它是名副其实的“双输”。

就像这位微博大V,她以为自己将女儿关在家里,强迫孩子写完两倍的作业,是杀鸡儆猴,是给孩子树立了规则意识,其实恰恰相反,这只不过是她和孩子的一场“权利之争”。这场战争中,父母想要控制孩子,孩子则通过不写作业向父母“宣战”,他们双方都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危险后果,于是6岁孩子被单独留在家里13小时,独自面对烧开水,泡粉丝这样的难题;而妈妈则需无时无刻通过视频确认孩子是否安全。不仅如此,这场“权利之争”还给孩子心理埋下了一颗炸弹,这个炸弹的名字叫“暴力”、叫“平庸”,孩子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要么效仿母亲“暴力”解决问题,要么接收母亲的安排,从此惧怕权威,任何一种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权利之争”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在亲子关系中更是常见。这背后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父母仗着是长辈、是权威对孩子发号施令、施加压力;而大环境的明主又让孩子渴望自由,这势必会造成冲突。

其二,表达是人类的宿命,孩子也有表达的需求,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还是小孩,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希望自己有力量,有话语权,自己的生活自己说了算。

“权利之争”到底在争什么?

很多时候权力之争被意见不统一的表象所掩盖,但事实上,它的背后绝不仅仅是意见分歧这么简单,其实更多时候是在争“控制权”的问题。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比如,上面提到的妈妈,她认为孩子属于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一旦孩子不按照自己的预想成长就有了“失控感”,这在妈妈的意识里是不被允许的;而孩子这方则认为,完成作业是自己的事,为什么不能自己说了算,非要听妈妈的?

心理学上有个“相似者效应”,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权利之争”。相似者效应指出,人会被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相似想法的人所吸引。所以人会有意无意的对自己身边的人进行排查,那些渐行渐远的人一般就是被“相似者效应”淘汰的人。而身为父母,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的思想,想让他们变成我们相似的人,唯有将自己的思想有意无意的灌输给孩子,而这势必会造成争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那些听话的孩子更加偏爱的原因,因为在那些孩子身上我们多少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但只有拨开这层面纱,才会发现我们希望孩子听话的本质,不过也是一场“权利之争”。

“权利之争”是把利剑,划伤的是孩子的未来

前面我们说了,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曾提出过一个观点:父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情况。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首先,“权利之争”中,孩子战败会变得压抑自己、讨好他人

就像前文提到的这位大V妈妈,她的女儿最终屈服于强权,而妈妈也选择感谢自己的心狠手辣。妈妈看来,自己的权威得到了维护,孩子变得懂事了,但代价却是,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情感需求被一次次打压,时间一长孩子会变得依赖、没有主见,顺从权威。这真的是妈妈想要的嘛?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碰到一个控制欲过强的父母,对孩子而言是很可悲的一件事。这类父母非常善于将自己的意识凌驾于孩子之上。最近热播的《爸爸去哪儿6》里,杨烁正是因为这样的人设,而遭到了全网吐槽。有心的网友还做了杨雨辰和Jasper的对比图,两个孩子一个眼神温暖有光,一个胆怯畏缩。

其次,“权利之争”中,孩子战胜会变得叛逆偏激

如果在“权利之争”中孩子获得胜利,这会给孩子一个信号,只有大哭大闹、对抗父母才能让他们妥协。孩子非常聪明,只要一次胜利,下次就会变本加厉、毫不妥协。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变得忽视规则秩序,唯我独尊,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围绕自己转的。

最后,“权利之争”陷入僵持,孩子会想出其他招式“曲线救国”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权利之争”中双方陷入僵持的情况非常常见,比如,现在的孩子们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还要完成父母安排的课外作业,经常有孩子因未完成课外作业受到父母训斥。同事李姐的女儿,就曾为了完成妈妈布置的毛笔字贴,特意出钱让同学帮忙完成,事情发现后小姑娘振振有词的说“你不逼我,我会这样吗?”

这类孩子,想反抗父母但又不敢反抗,所以一旦陷入“权利之争”他们就会想办法稳住父母,再搞一些小动作暗地里反抗。时间一长,孩子就很容易变成两面三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总之,亲子关系中一旦陷入“权利之争”,对孩子的影响要远比我们看到的深远,这需要父母时刻警惕。

“制定规则”与“权利之争”到底边界在哪?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父母要质疑了,你平时教我们要“底线教育”给孩子制定规则,现在又告诉我们“权利之争”不可以,我们到底要咋办?如何区分“权利之争”和“给孩子制定规则”?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区别就是落脚点不同,权利之争的落脚点是“控制权”,而制定规则的落脚点是“成长规则”。还以开头提到的妈妈单独留下女儿去游玩为例,这个问题就落脚为:在家写作业和在目的地写作业,到底是否会影响孩子成长?按时完成作业是父母的权利,还是孩子自己的?这么一剖析就明确到底是权利之争还是制定规则了。

总的来说,家长区别“制定规则”和“权利之争”,可以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孩子不做这件事,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我强迫孩子做这件事,是为了让孩子更接近我的期望,还是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那么,生活中我们要如何避免“权利之争”呢?

首先,引导孩子区分“自我”和“自我表达”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权力之争”是因为,我们总是将“我说的话”与“我”混为一谈。当孩子对我们的话不认可时,比如,对我们要求按时完成作业毫无反馈,甚至公然对抗。我们就会认为这是对我们家长权威的挑战,于是和孩子发生“权力之争”。但其实,孩子只是反抗了我们所说的话,即我们“自我表达”的部分,并没有挑战我们的父母权威。

所以,家长从小就要引导孩子分清“自我”和“自我表达”,告诉孩子妈妈可能会否定你的某项提议,但绝对不是否定你这个人,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权力之争”。

其次,成为孩子的合作者

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研究了“权利之争”后,提出家长需要做的并不是在与孩子的“权力之争”中取胜,而是尽量避免陷入“权力之争”的尴尬局面。而最好的做法就是“成为孩子的合作者”。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合作者最大的特点是不能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比如,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时,我们不必非要强硬的要求她加倍完成,而是可以换种方式引导孩子。可以设身处地的跟孩子站在同一立场,问孩子“我们现在要怎么办?”。并帮孩子想一些解决方案:“要不明天我们早点起写作业?或是推迟明天的出游时间?”,一旦孩子开始想解决办法,相信我,他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

最后,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避免“权力之争”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先做一轮筛选,最后把决定权给孩子。比如,优米有段时间异常坚持自己选衣服,结果往往冬天选了夏天的衣服,不给她穿就大哭大闹。为了避免“权力之争”,每天我都会准备当季可以穿的3套衣服,从此就再没因穿错衣服而发愁过。

育儿大V罚6岁女儿并感谢自己心狠手辣 陷入权力之争的家长真残忍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其实就是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认可,自己被尊重,慢慢地也会帮助孩子跳离“权力之争”。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亲子关系一旦陷入“权力之争”,就没有赢家。一方的胜利,往往是以另一方的妥协为代价的,所以这种胜利注定不会持续,妥协方总有一天会开始反抗,胜利方也终究会被胜利反噬。所以,如何跳出“权力之争”寻找双赢的结果,才是我们每个父母该做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心狠手辣   权力   女儿   作业   落脚点   强权   合作者   残忍   权利   家长   父母   规则   自我   妈妈   权威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