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有被原生家庭伤过,但那并不代表你要一直带着伤生活下去

《我是你爸爸》创作背景,20世界80年代末期。中国传统讲究父为子纲,一个家庭里父亲是一家之主,几乎可以是一言堂。孩子没有抒发己见的权利,只有听话的份。

谁没有被原生家庭伤过,但那并不代表你要一直带着伤生活下去

封面

父,马林生书店员工,离异,独自带着儿子马锐。自认为颇具才华饱读诗书,实则极为不成熟。经常像个小孩,跟孩子相处经常处于角色调换中。

子,马锐少年老成,颇具思想。有时候让人觉得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太过于成熟。最后说的那句“你是一到十八岁突然明白在此之前一直是一盆浆糊?”发人深省。

很多家长就是认为,孩子之前都不算是人,没有七情六欲,没有自尊的,如一件物品,一只动物。实际上,有研究表明,孩子在6个月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和父母和独立的个体,而自己只有依存于父母才能够生存。原来我们从小就为生存而努力着,努力讨好大人,努力讨人喜欢。每个大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他们却常常忘记了这件事。

谁没有被原生家庭伤过,但那并不代表你要一直带着伤生活下去

中年油腻的马林生除了上班就是孩子一件事了。一直以孩子的所有者(监护人)自居的父亲,有一天发现孩子渐渐长大了。可能处于危机感,突然要在家里实行民主制,要跟儿子成为哥们。一方面彰显自己是开明的读书人,一方面为了给儿子好感,免得孩子某一天跟妈妈走了。

在跟儿子成为哥们的初期,显得有些兴致勃勃,为了要跟孩子打成一片,硬要跟孩子们一起玩。发现融入不了孩子世界以后,各种心理不平衡,闹出了各种洋相。

本书大部分是父子俩的对话,老北京的那种调调画面感十足。老马自认才华卓越,要是他写的话其他作家都得靠边站。见一个年轻的买书的长得像初恋的姑娘,就那么偷偷的在脑海中构思起来和姑娘的各种小资故事。最后连自己都相信,自己跟那个只有过一面之缘的姑娘,发生了什么。想完成一部文学巨作,每天坐在书桌前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就像《山月记》里说的,

因为害怕自己并不是一颗明珠,所以就不敢去刻苦研磨;然后,又大致相信自己应该是一颗明珠,所以也无法庸庸碌碌的跟那些瓦砾之辈为伍。”

在自认为“我要是做也能够做的很好”的感觉中庸庸碌碌,却自命不凡。

刚开始我觉得马林生还是个很称职的父亲的,因为把孩子教的很好。一个独身父亲又当爹又当妈的抚养孩子,表面上看是孩子的主心骨,实际上孩子才是马林生的主心骨。

在经过几次谈心发现儿子的心智比自己认为的要成熟很多以后,马林生开始混乱了父子间的角色。在出了一系列洋相以后,终于因为孩子被霸凌问题凸显出来。妻子开始正式跟他争夺抚养权。当然这争夺也没有那么的狗血,就是询问一些“事实”,听听孩子的意愿。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也在成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当孩子渐渐长大,变成了父母离不开孩子。

中国的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放弃很多,像马林生一样,生活都是围着儿子转,一旦孩子长大了,不受控制了父母就不知如何自处了。心里开始失衡,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付出,一方面是多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无处安放。

在中国的家庭里,孩子往往是第一位的。父母为孩子忽略伴侣,放弃爱好,把所有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然后感动了自己,认为自己是最称职的父母亲,却不知道这对孩子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而付出的背后是索取。中国的父母总喜欢对孩子说,我为了你放弃了升职的机会,我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梦想。我为了你才那么努力的工作,赚钱,而你还那么不听话。企图让孩子来背负自己的梦想,可孩子的翅膀太小,承载不了那么多的梦想。企图让孩子来消除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工作上的力不从心。难道没有孩子你就可以不工作了吗?

想起我刚出来工作那几年我妈对我各种要求。舅舅问她借钱她找我,表哥问她借钱她也找我。那段时间我的感觉是:我爸妈要把这些年养我的钱一次性拿回去,不然他们养我就亏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养儿防老思维父母的共性,一旦孩子可以产出,就开始收割。特别是当女儿的,在没嫁人之前,能扣一点是一点,嫁人了以后就成为别人家的人了。好像女儿嫁人了以后,就被人买断了一样。不知道别处是怎么样的,我老家几乎未嫁的女儿赚的钱,都会给父母。我家对门的那家,女儿赚的钱都给父母,女儿眼睛有点问题,母亲也不肯把女儿赚的钱拿出来给女儿治一下眼睛。

那段时间我跟父母经常闹得不愉快,因为钱的问题。我因为我刚开始产出我爸妈就要拿走我所有的产出而去埋怨我父母。我父母为我拿钱的时候有怨言而说我不孝。这当中的两年我跟父母之间都充满怨言。

直到有一天我跟我妈谈心了,告诉她我所感受到的。我妈说她没有,她希望我好。我说可我没有感受到,自从我毕业以后我感受到的只有索取没有温情。那次母女俩抱头痛哭。我曾经以为我妈妈很固执的说不通,可说了以后我妈的反应出乎我意料的善解人意。

现在对我父母有什么意见我就直接提,我跟我妈说她有什么意见也直接跟我提。别亲人之间弄那么多的误会,没有什么说不开的。我妈现在会跟我分享她的观念。很多时候我能够理解,理解并不代表我要接受。我只能表示理解,然后告诉他们我的观念。也许是知道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也许只是因为女儿愿意跟她分享,就能让她安心。现在我们相处的挺好的。

谁没有被原生家庭伤过,但那并不代表你要一直带着伤生活下去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需要有效的沟通,而不是任由事件酝酿成悲剧开出苦果。沟通建议运用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里的,沟通四要素:

观察,观察事实而非急着评价。

感受,重视自己的感受并表达出来。

需要,了解的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倾听别人的需求。

请求,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别人知道你想要什么。

不管是什么问题,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原生家庭的问题也不另外。原生家庭塑造了以前的我,不管那个我,我是否喜欢,对于既成事实责怪也无济于事。但现在的我可以把自己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谁没有被原生家庭伤过,但那并不代表你要一直带着伤生活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家庭   主心骨   洋相   中国   父亲   儿子   姑娘   女儿   父母   需求   努力   梦想   发现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