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口吃,要不要进行矫正?

幼儿口吃,要不要进行矫正?

2-3岁的宝宝,正处于学话期,出现口吃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口吃也是在这个年龄段最容易被矫正的。据统计,幼儿口吃的平均年龄是30个月(2岁半),有65%的口吃幼儿能够在一到两年内恢复。

幼儿口吃有哪些表现

幼儿口吃,要不要进行矫正?

一般幼儿口吃的表现为:说话时会重复或拉长字和声音,重复破碎的字及词组,插入字修正和中断语句等口语上的不流畅。另外,也会经常伴随出现一些身体动作,包括眨眼、耸肩和脸部怪异表情、顿足、摆手等。

比如,音节的重复:说话时会重复第一个音节,例如“××××××我要吃饼干”;

单字的重复:说话时会重复第一个字,例如“我我我我要吃饼干”;

词组的重复:说话时会一直重复说某一个词汇,“我要.....我要.....吃饼干”;

延长:说话时延长语音或单字,例如“我.....要吃饼干”;

停顿:说话时有不适当的停顿或中断,例如“我想(停顿)吃饼干”;

插入:说话时插入不相关的字,例如“我想...嗯嗯,啊......吃饼干”;

首字难发:说话第一个字有困难,例如“....我(起始困难)想吃饼干”;

不适当行为:说话时伴随出现不适当的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例如出现眨眼、耸肩、甩头、拍手、跺脚、扭手指等。

生理性与病理性口吃

幼儿口吃,要不要进行矫正?

当幼儿出现口吃时,首先要区分宝宝是生理性口吃,还是病理性口吃,大部分口吃的幼儿都是生理性的。

生理性口吃是随着孩子发育出现的暂时现象。2-3岁幼儿经常会出现生理性口吃,因为这个阶段幼儿形象记忆发展较快,而词汇记忆却相对薄弱,当幼儿想迫切表达某种想法时就容易出现不断重复、拖长音的口吃现象。另一方面幼儿的发音器官仍在发育之中,想要发出某些较难的音时也会出现口吃现象。

病理性的口吃则是因为心理疾病或遗传因素等导致的一种口吃疾病。据调查,有超过50%的口吃患者家族中有其他口吃亲戚。如双亲都有口吃,其有60%的概率会口吃;如双亲中有一人口吃,其有40%的概率会口吃。

引导综合语言能力发展

绝大多数的口吃都是生理性的,是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既不是疾病,也不是心理问题。所以,当幼儿出现口吃现象时,不用过于焦虑,应该耐心而坚持的引导幼儿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帮助孩子渡过这个阶段。

不关注,不强化

发现孩子口吃现象,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不要这样说话,有的家长会要求孩子把要说的话重新说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说话的问题,从而更加强化口吃。

不强化就是要做到:不指出孩子说话的问题,不要求孩子重新说一遍,更加不能因为口吃而嘲笑、指责、批评孩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关注孩子说的内容,而不是形式,然后寻找到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就内容与孩子对话,忽略口吃现象。

上的不流畅。另外,也会经常伴随出现一些身体动作,包括眨眼、耸肩和脸部怪异表情、顿足、摆手等。

幼儿口吃,要不要进行矫正?

幼儿口吃,要不要进行矫正?

引导语言能力发展

幼儿生理性口吃的大多数原因是幼儿词汇量不够,又急于表达。所以在与幼儿说话的时候可以尽量使用短句,同时减缓说话的速度。

此外,多陪孩子读绘本,增加词汇量,对于头脑里存了大量事物图像却不知如何命名的幼儿会有很大帮助。

语言能力是幼儿逻辑、认知、运动、感统等各领域能力发展的体现,多多关注和促进幼儿的早期教育也能够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口吃,要不要进行矫正?

幼儿口吃,要不要进行矫正?

建立统一战线

育儿是一个家庭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一定要跟接触孩子的人达成一致的共识,否则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引导很可能就会功亏一篑,与家庭成员达成一致的教育共识,并跟孩子接触的老师、照护者等做好教育理念的沟通。

幼儿口吃,要不要进行矫正?

幼儿口吃,要不要进行矫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幼儿   词汇量   单字   音节   家长会   词组   时会   停顿   饼干   生理   说话   现象   能力   语言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