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初中母校

文|玉河微澜

路过初中母校

久废不用,破败不堪的校园

从县城回老家——山东省平原县前曹镇南宫村,有两条路可走。如果走南路,则可以顺便到舅舅家,还能路过我曾经的母校——于庄中学。

于庄中学位于于庄村后,和于庄村一道之隔。我在这里上初中,是1977年到1980年的事儿了。我们是第一批三年制初中,后来又是第一批三年制高中。

当时学校有东西三排平房,前两排东西两座,两座中间一条道,道两旁种植了杨树,已经很是高大。

最后一排是连体平房,主要是教师宿舍、办公室、伙房。办公室集中在中间部分,伙房在西边,伙房前一个大水缸。老师们吃饭都是自己做,没有伙夫。

最后一排前面的空地儿,都是老师们种植的菜园,可以自用。

学校操场在学校前东西大道南侧,有两个篮球杆。操场西边是大队部,记得常有几个大队干部出入。

学生来自周边村庄,记得有南宫村、董庄、于庄、蔡庄、油坊、李寨、小曹庄。还有几个不属于于庄中学招生范围,通过关系来的学生,他们当中有铁路南栾庄的,有国营农场的,还有当时林庄公社官道张的,也有虽然属于一个公社但不属于校区范围的辛庄的。

老师们几乎都给我上过课,除了我当校长的父亲教我们政治课外,曹传明老师教授我们语文,也是我们班主任。他胖胖的身材,走路慢悠悠,甚至哼着小曲,说话有板有眼。板书有点瘦金体,跟他圆润肥胖的身材形成反差对比。有一次公社文教还组织观摩听课,来听课的有五六个外校老师,坐在课堂最后排,那一次,曹老师显然是作了充分准备,讲得非常精彩。当时,曹老师因为“成分高”(地主出身),言谈话语比较谨慎,同时,也因为成分问题,曹老师虽然教学一流,也有管理能力,但始终就是一个普通老师。

教数学的是宫善清老师,白而瘦,走路时大步流星,办事急急火火,说话时表情丰富。他是前曹北宫徐村的,和我父亲都是平原师范毕业。本来是同级,可在1954年毕业前夕,有一次他通过摔碗庆祝毕业,被学校延迟一年毕业。毕业后也和我父亲一样,去了距离平原120多华里的德平县教书,后来在1968年“侯王建议”政策下,才回到平原任教。

他对学生“恨铁不成钢”。老家油坊村的同学“五咧咧”被善清老师点到回答问题,“五咧咧”脸红了又红,没答上来。加上“五咧咧”日常学习就垫底,气得宫善清老师怒斥他:“你这个营生子,就当死小狗子拉巴着了!”

教物理的老师叫潘树增,个子不高,白净,一看带着书生样子。他是北边五六里地的潘庄人。他本来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不知何故被“发配”回乡。记得他的姐姐在济南工作,他的儿子也在济南他姐姐那里。父亲作为校长,可能出于师资力量加强的考虑,或者对于一个高层次人才的怜悯,亲自去做工作,请来当民办教师,教我们物理。后来,他被落实了政策,去了位于济南棋盘街的济南电机厂当了一名工程师。我在济南的山东银行学校读书时,听宫善清老师说他在棋盘街济南电机厂工作,也曾动了几回心思去看望他,终未成行。他在学校时对我很是照顾器重,一方面我学习比较好,也不排除对我父亲知遇之恩的感激。

教过我的还有宫玉泉老师,我们村的平辈哥哥,比我父亲小几岁,今年已经86了,定居德州。他早年毕业于北京气象学校,在祁连山融冰化雪,后来返回家乡。

赵思忠老师也教过我,他是附近蔡庄人,高个,瘦弱,最主要的特点是喉结特别突出,讲课说话时,喉结一动一动,好似里面有一个活物。还有个老家李寨的王志杰老师,他一身的老农民打扮,板书写得半楷半草,很是滑趟。记得他家经济条件不好,我们有一次集体去辛庄河堤整理平整河堤土,午饭都是自带,同学们和大部分老师吃的馒头咸菜,唯独他拿出了玉米饼子。一下子让我们感觉很不好意思,也怪可怜他的。

以上几个老师都是民办教师,最后都转正了。

最有传奇色彩的是郑世富老师,他当时任副校长,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他曾经数学、物理、语文课一肩挑,可见他对于初中课程,都是非常熟悉的。

还有个徐光大老师,个头不高,说话咬文嚼字,走路时前脚掌总要碾着地面走。他上课时,经常会面对学生,而一只手里捏着一块粉笔,举过肩膀,粉笔头朝向黑板,边讲边用粉笔头反复朝着黑板点来点去。

徐光大老师有一次因为说话用语,还闹了一次笑话。那是一次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劳动,要求学生自带被子,一个女同学不知是家里没有还是忘了,反正出发当天,她没有带被子来。徐光大老师很气愤,在讲台上公开批评道:“你,你,你,不带被子咱怎么睡觉呢?!”其实,按照语境,此时的“咱”就是“你”的意思。而按照日常的用法,“咱”可以理解为你我、咱们。同学们哄堂大笑——显然,大家故意按照日常的“咱”去理解了,徐光大老师那句话,就是“你不带被子,咱们俩怎么一起睡觉呢?”

那几年,在父亲的组织下,教学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我毕业那一年,考入平原一中的就有四人,创历史纪录。

也不知从哪年起,分散多处的初中集中到了乡镇驻地,再后来,平原县实行初中进城,于庄中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现在的于庄中学原址,已经破败不堪,这里曾经有人养鸡,也有人作为小加工厂。院内院外,荒草遍地,加上里面房屋的陈旧和毁损,更增添了苍凉感。但是,无论如何,这里是我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每次路过,那一帮帮莘莘学子在校园内学习嬉闹的一幕幕,就会如电影般浮现在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平原县   南宫   平房   伙房   初中   民办教师   济南   粉笔   母校   平原   被子   父亲   说话   老师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