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早年乡间路上别致的风景


文|王有金

走亲戚——早年乡间路上别致的风景

早年,走亲戚,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多少代,只能说,从人类居住开始,就存在这种走亲行为,只是走亲的形式不同,方式也有别。

听老人们说,过去人们走亲戚,大都是徒步行走,家庭条件好的人家,有骑马的,骑小毛驴的,坐牛车马车毛驴车的。再早些年,富裕大户人家也有坐轿的。

在我的记忆中,走着的,骑自行车的多些,而坐牛马驴车的也有些,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而后来见不到了。因农业合作化以后,牛马车都归了集体,成了生产队的资产了。

我的姥爷家是北乡大渔李村,奶奶的娘家是张太见村,距我家郭皋村都十六七华里。记得小时候去姥爷家、老姥爷家,都是姥爷或老姥爷套车来接,也有时是大爷套个驴车去送。

到了我和姐姐渐大,就走着去了。那时没有自行车,也不会骑,1969年我参军后,弟弟有春再去拜年,就骑自行车了,条件变化了。

乡间路上的走亲人,从没间断过,回娘家的,去姥娘家的,姐妹相互探望的,走表亲的。凡是亲戚,就要走动,就要探望,就有来往。

走亲戚的人,节日多些,闲时多些,春冬多些,年前年后更多,而炎热的夏天或忙忙的秋季,相对少些。

清明节是为了上坟烧纸,春节前后是为了相互送些年礼和拜年活动。而在农村,年前年后婚娶的又多,自然走亲戚的也多。

乡间路上,大人领着孩子,怀里抱着幼儿,夹着包袱,提着馍馍篮子,或自行车挎着篮子,捆绑着篮子的是常事。

过去走亲,篮子里大都是面食,如馍馍、包子、糖三角、点心之类,后来也多了些水果、鸡蛋等。

走亲人大都穿着新衣服、新鞋袜,干净围脖围巾,以显示亮丽和对亲戚的尊重。即使衣服不新,也会洗干净,免得叫人烦。

来了亲戚,家人们都远接高迎,无比高兴,包饺子,擀面条,烙大饼,炒鸡蛋,也有的杀只鸡,或赶集买肉,叫亲人吃好喝好住好。

那年代,没有电话,也无法早告知,只能突然进门,如果锁着家门,再到地里找人。

来了亲戚,拿出新被子、新褥子,即使不新,也要晾晒。再就是新枕巾、新毛巾、新肥皂。

亲戚到了一起,亲不够,话说不够,屋里说,院里说,站着说,坐着说,即使晚上躺在炕上,也说到深夜,说到嘴干眼困。

走亲戚,最高兴的是孩子们。来了亲戚也新鲜,心气也盛,领着东跑西转,到处走看,处处感到新奇,感到好玩,只愿久住,不愿回返。

那些新婚的亲人,更是走动多,回探多。新媳妇两边都受欢迎,刚娶进门婆家人亲,回到娘家爹娘亲,来回走动处处新。

新女婿也是高贵客人,到了丈人家,坐到上座,家人都敬着,心情也舒畅。当了新姑爷,穿着新衣裳,盖着新被子,抱着新媳妇,好似新皇上,觉得天地也是新的。

那些年,生活苦,条件差,麦秋后,有了面,人们愿意走亲戚。用新推的石磨白面,菜馅,再加上肉片,蒸包子,又新鲜又好吃。装满篮子,盖上毛巾,走亲串友。

年前年后结婚的新媳妇,回门是最受关注的,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穿着新娘衣裤,夹着新包袱,穿越于娘家婆家之间。

记得当年杨西川村军人扬英武新娶了坊子姑娘马怀申,她来回穿越郭皋村前街,人们都观看眼瞅。因马怀申长得俊美,大眼睛,白净脸,高个细柳条,拿着小包袱,见了人们还说话打招呼,好似一道流动的美丽风景,妇女们夸,老人们赞,小伙子看的直瞪眼。

家东清义家六奶奶周忠芬也是那样,来回走动于娘家婆家,走亲路上吸引着人们的眼光,获得无数人的夸赞与羡慕,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事。

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居住的人也少了,乡间路变成硬化路,即使走亲戚,大都开上了汽车,风雨无阻,快来快去,少了当年走亲戚特有的风情与乐趣。


作者简介:王有金,德州银行退休干部。1969年参军。原籍山东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与《大刀记》作者郭澄清为同村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乡间   亲戚   馍馍   牛马   婆家   姥爷   篮子   娘家   早年   别致   包袱   媳妇   来回   亲人   穿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