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建设的“正子哥”

文|玉河微澜

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建设的“正子哥”

家人用身份证头像合成的“正子哥”照片

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是宏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是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位居天安门广场改造项目之后,列第二位。

人民大会堂面积超17万平方米。从1958年10月26日打基础到1959年8月,仅280天左右完成主体工程,高峰期现场工人超过1.5万人。

在这为数众多的建设者当中,就有我的家乡——山东省平原县前曹镇南宫村的宫玉全。

宫玉全,我和他同辈。他健在时,我常喊他“正子哥”。“小正子”是他的小名,他也人如其名,身材方正,脸型方正,性格虽有点暴躁,但是认真理,也算得上品格方正。

他最大的特点是干活不惜力气。记得村里的重活:上河工、打坯、盖房修屋、盘炕、扔圈,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他说话一字一板,常常挥动着手势,嗓门也大。他家早年的老院,一个是主院,一个是副院,种了点树,有个猪圈,还能种菜。

“正子哥”是个文盲。早年我还曾被派遣给他“扫盲”,只可惜教了几个晚上,实在也没有取得成果。不过,我能感觉出“正子哥”还是认真学习,渴望脱盲的。

早年我就知道他参加过建设人民大会堂,是“架子工”。让“正子哥”常津津乐道的是,1959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人民大会堂工地时,他荣幸地握到了伟人的手。

当时,因为自然灾害,我们村外出“盲流”的人不少,去了北京的也不少,最终有五六个人留在了北京,当了工人,成了“北京人”。为什么参加建设人民大会堂的“正子哥”回来了呢?

今年79岁的刘清荣嫂子,是“正子哥”的遗孀,在和她的聊天中,我终于知道了一些内情。

原来,“正子哥”在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后期,家里来信儿,说是母亲脑血栓了,没人照料。家里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伺候母亲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忠孝不能两全啊,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了北京,离开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工友,回到故乡,伺候老母,参加生产队劳动,养家糊口。

他在家务农,长年辛苦劳作,落了一身病。我记得他时常用手掐着后腰,那时就知道他常腰疼。1990年,年仅57岁的他死于心脏病。

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得知“正子哥”去世的消息,感到十分惋惜。因为我们两家早年都属于“西队”,又是近邻,比较熟识,甚至还有所往来。

“正子哥”和他的太太刘清荣嫂子养育四个女儿,其中排行老三的女儿“燕燕”留居在本村,守护着母亲。2003年,他们家经营起了副食品。由于经营多年,有了一定的名气和业务网络,2015年又被上层经销商委托为种子、农药、化肥等生资经营点。近年来还被网络物流名企作为货品暂存分发点,也能获取部分收益。全家两座硬砖房,都是五间大屋建制。可以看出,一家人生活不错。

刘清荣嫂子1943年出生,铁路南二十里铺村人,19岁那年和“正子哥”结婚。她算是个女强人,1976年入党,是那时驻村工作队的重点培养对象,任过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时,有一年他们家是全村收入最多的户——卖棉花收入了九千元,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记得我当时还在济南读书,来看望我的父亲告诉了我这个消息,还说他们家买了沙发,更让我惊诧不已。

转眼间,“正子哥”离开三十多年了,时光荏苒,现在的经济和生活已是今非昔比。作为一位曾经参加过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人,我们不能忘记他。

想想现在的大城市,哪里没有农民工的身影呢。“正子哥”显然是更早期的农民工。如果不是家里老娘需要照顾,他也许有机会成为一名“北京人”。历史不能假设,还是让我深深记住你——“正子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平原县   天安门广场   发点   南宫   人民大会堂   党支部   方正   会堂   农民工   嫂子   北京人   早年   北京   工地   家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