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好,或许学得更好——杜老师教育随笔


玩得好,或许学得更好——杜老师教育随笔

家长们是很怕孩子们玩的,每每聊起来,会这样说:“这孩子太贪玩了,咋整啊!”

他们多希望自家孩子彻底忘了玩,只知道上学——回家——学习三点一线,这样最放心,这样才是好孩子。

其实,这样的属于妥妥的学习机器,真想要吗?

看着现在省心——一碗水看到底,泛不起任何波浪,家长很开心,觉得自家孩子成绩好,以后自然前途好了。其实大谬不然。

不会玩的孩子社会适应力也会较差,动手能力创新力难免也弱,更要命的是,现在听话是因为太小,分辨力抗拒力都很弱,唯父母之命是从,真这样一直到高中到大学,好一点的就是书呆子,妈宝宝,差一点的就是高分低能儿,考试在行,其他就很难说了,找工作不敢面试,找对象不敢出面,这不是废物吗?

不是分数高了就是王道,这只是一项文化课的学习标准,孩子需要学习成长之处很多,包括玩。

这是听话的,多数孩子稍大些,心思多了,你不让他玩,他就开始磨洋工了,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父母最担心学习,学习与否学习好坏是父母的事,这也是吓唬父母最有效的利器,你不让他玩,他就不学了。

还有自自然然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的,这种更可怕。

起因都是父母摩拳擦掌率领孩子冲在所谓起跑线上,然后每学期每天培训培优、素质开发、艺术开发……回到家里各类习题卷子做过来……

起初,孩子兴致勃勃,因为冲在前面,老师夸,同学羡慕,俨然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可是,时间长了,一学期一学期过去,老是这一套,于是开始厌倦,开始疲惫,兴趣开始降低……终于,小升初的第一波怠工上演了。

小升初到了,许多家长急得嘴上起燎泡,有的说:“我好紧张啊!”

可是孩子不这样想,六年了,熬到现在了,他们说我太难了,爱啥啥吧,不愿干了。

我这里准备了许多冲刺卷子,没几个孩子愿意做——似乎很奇怪吧?不是从3岁开始,就在冲吗?就唯恐落在起跑线上吗?怎么到了现在这个总结复习阶段,最需要鼓起勇气一战而下的关键时刻,却撒气了呢?


玩得好,或许学得更好——杜老师教育随笔

其实,很正常,这就是积攒的不情愿!一直都是家长们在逼着学,在拖着培训培优挖潜吗?够了,他们小小身体承受不住了,现在,反正课本知识学完了,至于效果,随他去吧,至于考不上好学校,反正父母着急,自己乐得短暂清闲——这就是罢工了。

爱孩子的家长们能怎样?只能是哭笑不得吧?

家长们有些抱怨:这孩子,不都是为你好吗?

孩子说:我太累了,我都不能玩了……太没意思了!

昨天,我这里的几个小升初孩子不约而同地拿回了美术老师教做的一个小作业:用大橡皮刻一幅画。哎呀,兴趣盎然那,各个兴高采烈,相互比较啊,炫耀啊,还给我看。

“我刻的,好不好?”

我接过印泥盒子,把那块像厚土豆皮一样的大橡皮印上油,找张空白纸盖上去——是一个咧着嘴大喊的卡通小孩,挺好玩的!

他们显得很有成就感。

我觉得他们更大的快乐其实就是动手玩了一番而已,图了一次新鲜而已,这就是孩子,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就这么简单。

“好,真不错。”我说。

“你印一下,印出来好看,你试试。”


玩得好,或许学得更好——杜老师教育随笔

可家长们很难明白。

家长们会急迫地忧心地甚至是撕心裂肺地喊叫:“这有什么用啊,这能多考几分吗?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玩呀!”

想起我当孩子那时候,也玩过类似的东东,那快乐,无论多累都觉得满足。

我们那时候玩的叫做“唐僧像”:把硬纸壳铰成一个个圆板板,然后想办法刻出唐僧像来,也是像这些孩子一样,翻出爸妈的印泥,或是用蓝钢笔水抹上,然后印在这些纸壳上,这样一张可以进行孩子间比赛的游戏卡就制作成了,当时叫唐僧卡。

可别小看这东西,当年玩这东西,我的小伙伴里真出了好几个美术好手呢——先是画唐僧像,觉得不过瘾,接着找小人书仿着画,有个哥们把《铁道游击队》小人书六册全画完了,订成小人书摸样,我们私下传着看,这属于玩出来的兴趣吧?属于玩着玩着就成读书种子了!

还有刻像——其实就是雕刻——刻板——篆刻……反正类似的艺术品类吧,那时候我们热衷于刻像、制作火药枪,可出了不少制作高手呢。


玩得好,或许学得更好——杜老师教育随笔

孩子哪能不玩呢,他们的想象力、思维力……童话构想,甚至有些小发明创新都是玩来的呢!


玩得好,或许学得更好——杜老师教育随笔

前几天遛弯时见到一个孩子蹲在路边整理他的宝贝——一堆小食品附件:里面都是精致的卡片。

他一张一张整理着,无比虔诚,我知道,这就是他的财富。

这些孩子的乐趣,家长们知道吧?

不会玩的孩子,思维能活跃吗?潜力真的大吗?有些难。

会玩的孩子,学习一定有兴致吗?当然不能这样判断: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越玩越糟糕。玩是学习生活及成长中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代替学习,有时它是很好的调剂,有时可能成为创新思维的媒介。


玩得好,或许学得更好——杜老师教育随笔

附近楼栋里有个孩子挺会玩,花样繁多,他四处找人陪他玩,可是这孩子有个毛病:只是玩,作业都懒得写。这样的孩子就需要严加管教了,这是另一个极端啊,可惜他父母心疼孩子,不忍心责备,于是到了五年级,这孩子基本快和学习说再见了——你说以后要靠玩混社会吗?

这一类的都属于散养式的家教,父母重视吃,孩子回家就是吃,然后玩到天黑——这是极端例子,也很多。对此,我没啥说法,因为无能为力。

会玩,只要分清主次,只要是适当的玩,只要是健康的玩,甚至父母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耽误不了什么,还对学习有促进,因为孩子能轻装上阵,学习潜力无限。

记得我从小陪女儿找蜗牛找蚂蚱养知了猴,看似花了不少时间,可这都是业余时间啊!孩子每天快乐地写日记,内容丰富得令人羡慕,这不就是快乐的生活吗?生活快乐,学习能不快乐吗?我很少辅导她文化课,还不是照样985?

最要紧的是,孩子一直对学习兴趣盎然,就像她抓蚂蚱一样。现在已经工作了,学习的内容变了,但劲头仍然很足——本来嘛,学习是大半辈子的事。

孩子时间多的是,关键看他愿不愿意干,学累了,玩一玩,玩开心了,去学习,多好的调剂啊,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上油   读书种子   燎泡   唐僧   印泥   兴趣盎然   小人书   蚂蚱   作业   卷子   橡皮   随笔   父母   老师   孩子   时间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