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三味书屋鲁迅故居

“救救孩子”的呐喊,首先出自鲁迅笔下。

1918年4月,经好友钱玄同劝说,鲁迅结束了囚居在家里抄古碑的苦闷生活,他从彷徨中走出来,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之中。

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这是新文学第一部伟大的作品!在《狂人日记》的结尾,鲁迅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


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从“救救孩子”的呐喊出发,鲁迅的忧思和情怀一步步和国家、民族及人民的利益紧紧相连,面对灾难深重的民众,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无怨无悔;直面淋漓的鲜血,他“怒向刀丛觅小诗”,凛然不屈,因为他早已舍小我成大义,一心只为国强民富扬眉吐气,为此,他宁愿当野草,宁愿做一头老牛,并立誓:“我以我血荐轩辕!”

泪目!

怎样才叫伟大?一个人的灵魂要达到何等程度才能如此伟岸?

仰慕!

追思!

我喜欢深刻的文字,和莫言一样,我也喜欢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尽管这部书不好读,但我还是一再品味,觉得很有滋味,每一次,都像在做文学探险,时而迷惑,时而顿悟,那荒诞的有些魔幻的文笔,那意识流甚至是泥石流一般的放纵恣肆的文风,让我欲罢不能,我时常会想:这是个什么样的灵魂呢?

有家国情怀吧?不然何以能描绘出如此家族史诗——很抗嚼,有滋味!


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有一度,我以为莫言也是这样的人,当时看了《红高粱》,觉得有民族大义在其中,文笔吗,的确也有马尔克斯的味道,当然,更有自己的风格。

他的文思似乎比马尔克斯还来的汹涌澎湃,读起来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作者思绪飞转,任意东西,结构颠三倒四,颇有天马行空的的任我行气魄,总能引发长足思考,也总能在不自觉中,把看似乱七八糟的故事情节串起……这种东西,绝不让读者闲庭漫步一样赏读,你必须拼读,深陷其中,为人物揪心,深受其累,不然就不够味。

读了获奖作品《蛙》,我站了起来……

它比《红高粱》更得马尔克斯神韵,

它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真的很高了——我又习惯性地想起这个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悄不做声地干了一件大事:他把灰头土脸的高密东北乡开凿成了文学之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点看,真的很成功。

有一阵,我很仰慕,很神往。

不过,接着读《蛙》,我发现不对了。

这本书取材大胆,主题直击人心:计划生育。从胆量而言,我很服。

但是书中所写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主题,以及要张扬的所谓道义,我觉得很惊悚。


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说这些,估计会有杠精砸上一句:你写写!

我弱弱地回复这样一句,看看行吗——作家是无冕之王,读者是上帝!

实用吗?那就请记住,应该可以在不同领域拓展套用的,不谢,就这样哈。

继续说:

这本书的主题也可以归纳为这四个字:救救孩子!

熟悉吧?没错,鲁迅原创的。


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说实话,刚接触《蛙》时,因为是获奖大作,又因为看出了这个主题,我一度挺激动,觉得或许又要见证一个奇迹了!

又一个民族魂的高峰冉冉升起……?

这本书不算长,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老师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小说内容实际就是信的内容。构思很巧妙。


《蛙》中的“青蛙”象征着“娃娃”,真正的孩子。

书中的“我”是个部队出身的剧作家,笔名“蝌蚪”——致敬青蛙,显然,这是在祈求多生孩子。


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主角是姑姑——一个毕生从事妇科医生工作并常年冲在计划生育第一线的形象。

每部开篇都是一封短信,第一封信介绍了杉谷义人对做了五十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事迹感兴趣,鼓励蝌蚪以信的形式把姑姑的故事告诉他。

有趣的是,这个杉谷是平度城驻守日军指挥官杉谷司令官的儿子——巧。

杉谷司令是学医出身,文质彬彬,礼貌待人,姑姑的印象好得很。

我很难想象,这样的专家学者型礼仪君子如何在扫荡中屠杀中国人?

只是特例?可是文学形象却是体现普遍性的,这个?

还是继续吧:

开篇模仿《百年孤独》的稀奇荒诞写法,起笔不俗。

“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 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譬如陈耳,譬如陈眉(小人王胆难产时留下的女婴,被小狮子救活,后来替“我”和小狮子代孕)。(引出故事人物,很巧妙。)

起笔写饥饿,因为饥饿,“我”和小伙伴吃煤——这是效仿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丽贝卡嗜吃墙皮土的细节描写。

作者喜做惊人之语,这是文人笔法,可以理解:

“但那两年,公社四十多个村庄,没有一个婴儿出生。原因吗,自然是饥饿。因为饥饿,女人们没了例假;因为饥饿,男人们成了太监……”

第一部里,政策不一,先是鼓励生孩子,于是“地瓜孩子”生育潮来临,姑姑忙晕了头。很快,开始落实计划生育——第一波小高潮。起初还是宣传,还是动员,后来开始强制结扎。

第二部第三部,计划生育大幕拉开,准确地说,是一场惊心动魄史无前例的战争打响了。

什么样的战争呢?

姑姑代表政府,对一切敢于计划外怀孕的妇女……


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重点记叙了三个女人的死,一个是张拳的女人耿秀莲,一个是“我”的妻子王仁美,第三个是侏儒人王胆。

搜王胆的时候,围观群众唱起了电影 《地道战》的插曲——“地道战,嘿地道战……鬼子要顽抗就让他完蛋……打他个人仰马又翻……全民结扎,全民避孕……”

谁是鬼子?陈鼻王胆还是姑姑?

第四部,就是救赎部分。此时“救救孩子”的呼声此起彼伏,不同的人都在喊。

先是张拳暴力抗法无效,然后跪地大哭说:老天爷,你睁睁眼吧……(他生了三女儿)。

再是王仁美和我的父母、岳父岳母,还有我,一个意思:让孩子生下来吧。

还有陈鼻王胆……这只是几个典型,流在姑姑手里的婴孩有两千多个呢,喊了多少声?

书中“救救孩子”的呼喊更多的是通过行为体现出来的:

最投入的还要属小狮子和姑姑——这两个计划生育的干将。

效果很讽刺。

姑姑在一二三部中始终是高大的,到了第四部里,她成了类似鲁迅笔下捐门槛的祥林嫂,开始迷信。她先是在青蛙的围攻中彻底崩溃,然后嫁给泥娃娃艺人郝大手,从此一味心思地捏泥娃娃并烧香磕头供奉他们,并祈愿“等他们得了灵性,便会到他们该去的地方投胎降生。”将她引流过的那些婴儿,通过姑父的手,一一再现出来

于是,她坚守了半辈子的忠诚变成了对赎罪的渴望,变成了对迷信的虔诚。她一生没有生育——这是惩罚。

这时的姑姑,心理已不大正常,神叨了。“我”的二婚妻子小狮子——姑姑计划生育的第一助手,也因为盼子心切(罪孽太重,伤了天和,被罚不孕不育),神经也有些不太正常。


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她天天盼着怀孕,四处烧香拜佛,最后骗取“我”的小蝌蚪去搞了代孕,本是陈眉代孕,她却算着日子当起了“孕妇”,最后还由姑姑“接生顺产”。

第四部里对牛蛙养殖场的另一半隐蔽的代孕业务描绘的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这个社会灰色的一面。

有意思的是对“文质彬彬的乞丐”秦河和怪人郝大手的安排。

这两个捏泥娃娃的,在书里都是一等一的弃世者——他们成了用泥巴拯救孩子的人。

算是无声地呐喊吧——救救孩子!

这是不是《龙须沟》里的程疯子?在悲悯生命?

从强制生育到而今的“创新”代孕,生孩子一下子变成了第一需求,连剧作家小蝌蚪(我)也成了代孕的受益者,这是在致敬什么,或是在抨击什么?

于是,计划生育大幕破碎了。

这就是莫言小说最熟练的一套做法:文中所用的例子,大部分总有原型,真实吧?于是很多人都在说:“不是这样吗?敢写不对吗?”

这是以偏概全懂吗?

死了些人,肯定有,霸道粗俗肯定有。

作者的笔下只写了一个点,但在读者眼里,乃至心里,却总是要当作典型形象和典型事例来看待的。(比如《酒国》里只有一个吃孩子的匿名举报案子,结果在西方看来就是整个社会都在流行这类吃红烧的习俗。)

于是,读者们想当然地就会这样认为:还不知有多少呢!或者说:“看来比比皆是啊!触目惊心啊!”

于是,目的达成了——从一个真实的点出发,拉出一个大大的,多数情况是虚构的整体,然后让它们轰然倒下——于是全拉黑了,全否掉了。


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我忽然想起了雍正帝,想起了那个曾静——有些穿越感啊!

厉害呀!“莫言的故事都伪装成神话和寓言,将所有的价值观置于故事的主题中”(《诺奖颁奖词》),从这篇《蛙》中,我领教了,厉害,文人大笔,抵军十万——瑞典文学院如此重视,答案在此啊!

以”救救孩子“的名义,以生命和爱的博大借口,堂而皇之地把几乎大多数都拉黑了,都陪葬了。

这里没有好人,这里如此灰暗,这里……

鲁迅的“救救孩子”是保护孩子不受吃人礼教摧残,是拯救希望,他在《呐喊》自序中谈到自己的最初想法: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中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为什么?

因为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文化,就是“吃人的礼教”……“我(狂人)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表示要“从真心改起”, “要劝转吃人的人”, 并在最后找出希望,那就是成年人虽然不可救药,但孩子总还是有所希望的,于是要“救救孩子”,对未来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因为“为人生”, 为“改造人生”, 为将来的“希望"……必须如此。

为了孩子,为了希望。


鲁迅的“救救孩子”和莫言的《蛙》

还有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所说,“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也并不难”,“苦竹生笋”就可疑,可到“卧冰求鲤”就有性命之忧了,而“老菜娱亲”中的老菜子“侮辱了孩子”,“早已在孩子们的心里死掉了,至于“郭巨埋儿”……

鲁迅“救救孩子”之伟大自不待言——写到此处,本人停下来,喝杯茶,平复一下心境:满满的钦佩,所谓民族旗手,精神领袖,不就是这样吗?

救救孩子,原来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鲁迅   马尔克斯   生下   孩子   地道战   百年孤独   剧作家   蝌蚪   姑姑   狂人   计划生育   饥饿   读者   民族   主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