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保持热情和兴趣才是王道(杜老师教育随笔)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保持热情和兴趣才是王道(杜老师教育随笔)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保持热情和兴趣才是王道


聊一个现象:

现在有些孩子的学习状况犹如一座金字塔,一二年级时堪称小学霸小名士,一路呐喊着“赢在起跑线”冲在前面,很生猛,很阳光,似乎人生从此就是无限风光了。

可是,进入初中,学习兴趣就开始滑坡,高中更是动力不足,全副心思就是考上大学,然后就是全家上阵打气,老师再三鼓励坚持再坚持,其实他们心里在忍忍忍,忍到考完试就去他的学习吧,少爷我从此要高枕无忧了——于是进入大学,一个废物又养成了,不仅是学渣,可能还会蜕变为人渣。

进了大学竟然是到了终点!

好一个赢在起跑线!

这不是毁在起跑线吗?

是的!

相反,国外有些情况正相反,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没少玩,天性浪漫,好奇心充分施展,想象空间不断拓展,发现、发贱——爱动手探寻、发散——思维力有了遨游的空间……生活在他们眼里显得多可爱多有趣,生活里显示的知识、弥漫的未知不断刺激着他们的欲望……于是,兴趣会潜滋暗长,爱好会追增厚度,随着长大,他们将竭尽全力去寻找存疑的答案,会极力靠近自己的梦想目标……假以时日,想不成才都难吧?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其实这话很害人!有几个张爱玲?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保持热情和兴趣才是王道(杜老师教育随笔)

二十岁了,文章写不好,三十岁还在读书学习,四十岁或许就成了作家,这就是人生,这才是成长成才之道,心始终是热的,兴趣一直都在,目标远景总在撩着心里的痒处,虽然断断续续,要忙生活,要料理鸡零狗碎,但有个梦就是不愿放弃,还在坚持坚持,这就成了!

一个成功后的光彩亮丽的形象其实也可以这么打造出来。

而不是小学没成为一颗耀眼的童星,从此老师和家长都丧失了期待,从此就只剩下上大学捞文凭,然后学习终止。

这时,才不过22岁吧?以后呢?

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吧,真觉得应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了。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保持热情和兴趣才是王道(杜老师教育随笔)

小升初近在眼前,有些家长告诉我们:“好紧张啊,都不敢想了!”可是孩子们呢?劲头明显不足,被家长和老师驱赶着终于走完了六年的小学生活,他们有些迫不及待了,想逃离了,很急躁了,不愿意面对眼前的错题了,我相信这时他们心里一定在呼喊:快点来吧,快考完吧……快熬完了,快别学了……

一群羊被一刻不停地驱赶到现在,终于烦了!

自从站在起跑线上之后,往往输局已定。

这时候的学习兴趣降了许多吧?

接下来,进入高中,还要降降降,就像一个怪圈……我觉得家长的“不敢想”应该放在这里才对——如此下去岂不是成了废材?即使不算失败者,平庸是一定了,一不小心还可能很狗血,唉,说好的五彩人生呢?

为何?

我们从小把孩子逼得太死,看得太紧,对分太计较——也好理解,应试吗。但后遗症很明显,代价很大,赢在起跑线,输在人生路;小学做学霸,大学当学渣。

按照家长们的起跑线理论,毛主席是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但他一生都在学习、思考,进步着,成长着,壮大着……

童年时农村原生态的快乐时光,赋予了他强健的体魄、坚强不屈的性格、无穷无尽的求知欲、渴望有所作为的强烈心愿……他走出韶山冲,他完成了对中国农民对中国农村的最深刻的认知——在这点上,他站在了所有人需要仰视的高度。了解了农民,就了解了中国革命的性质,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解决了农民的根本问题……孙中山不懂这个,他眼里只有高大上,觉得西方的一切才是救星,结果耗尽一生,拼了老命也没搞懂农村、农民和土地究竟是咋回事……而毛主席在1925年就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是一篇考察报告,更是一篇马列主义经典文献,当时年轻的毛泽东就超越了全党的精英分子,成为最清醒最正确的人。1927年3月,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振聋发聩,他以农民的大脚板,以农民的务实精神,深入乡村实际调查,和老表们一起生活,他摸清了农民运动的脉搏,他成为农民运动的领袖——如果陈独秀也能解得其中三味,那么中国革命的走向是不是会改变呢?那么接下来的蒋介石反革命政变还会如愿吗?真的难说。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保持热情和兴趣才是王道(杜老师教育随笔)

人非生而知之,人这一生都在学习、成长、反思、提高……犹如长征,小学就开始熬,大学就终止了,能会什么?以后能做什么?

其实咿呀学语时,玩就好了,一二年级的孩子一窝蜂地追求完美塑造,家长每天都领着孩子奔波在培训的路上,何必呢?这么小,那些所谓的智力开发艺术启迪有多大用?即使学会了跳拉丁又如何?

关键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冀——孩子太小,就不要轻易搅碎他的梦,让他自己脱壳,自己站起来,自己去玩耍……

不要太在意平时的分数,要知道考试的分数不完全说明问题,大差不差即可,关键是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兴趣如何,欲望如何,爱好有无,热情高不高……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保持热情和兴趣才是王道(杜老师教育随笔)

我知道一个例子:

从小,父母没报过任何一个培训班,孩子唯一两个爱好,还是在学校里老师教的:葫芦丝和国画——三年级后,葫芦丝就放弃了。小学六年,孩子每天写完了作业,然后就是各种玩:抓蚂蚱、知了猴、蜗牛,养乌龟、小鲫鱼……叠千纸鹤、钓鱼、下楼找同学疯……

他父母很爱看书,也爱写文章,于是孩子也依样画葫芦,没事就看书,然后写日记自己看。这是以身作则吧?对父母而言,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待分数,人家正常看待,从不要求孩子非要拿个第一之类的,努力了就好,尽力了就行,所以,六年里,孩子有时考了前三名,有时成了第六名,都没啥大不了。

因为没有硬逼死扣,孩子的潜力非常大,小升初一鸣惊人,进入中学劲头很足,不但各科优异,还非常喜欢其中几门课,经常自觉自愿地到图书馆拓展学习。

这样下去就等于是驶入了快车道,以后会差吗?大学如愿考上了985名校,毕业了,自己找工作,而且,上班了还在兴趣盎然地钻研业务,寻求进步。最近,听说已在侧重学习如何搞经营了。

做父母的省心吧?其实本就应该这样,为何许多家长非要把前途无限的孩子搞成前景黯淡的半程选手呢?

扔掉这个什么线吧,把眼光放长远,让孩子大胆去历练,小时候就让他玩,侧重培养其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兴趣,多向他展示美好的诱惑,至于发力苦学,那是他自己的事,你做好观众和评委就好了,其实连作业辅导都不是你的活。

收敛一下虚荣心,不必非要每学期都当三好生,不必非要每次都考前三名,长征啊,小沟小坎算什么,鼓励一下就是了,何必太在意。

当年我孩子的老师就让我给孩子报奥数,说这样能提几分,我谢绝了,分提了点,但孩子从此对数学产生了厌烦心理,哪个合算?(当然,她确实喜欢,另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韶山   死扣   兴趣   老师   作业   起跑线   劲头   王道   分数   随笔   热情   家长   父母   农民   孩子   小学   人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