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我的命,我来担,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之魔童降世》

今年暑期,动画版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49亿票房,势不可挡地席卷电影市场,排名中国电影票房榜第二名,超过《流浪地球》,仅次于《战狼2》。

一部好电影,除了会讲个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能引起观众的反思。

那么一个“毁三观”的魔童,究竟牵动了我们哪根神经?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部电影,背后的意义。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01 我本纯良

《哪吒之魔童降世》,讲述了一个,与我们记忆中的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从魔童到男人的,心理蜕变故事。

哪吒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本应是灵童转世,出生时却阴差阳错地被注入了魔丸。从此,在他的身体中,便充斥着两种自我冲突的能量,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矛盾,是哪吒生命中的主旋律:

他内心向善,所以看到妖怪抓走小妹妹,会挺身而出前去救人。他看中朋友,所以能与同样遭受歧视的敖丙,惺惺相惜。

可一旦被贴上魔头、妖怪的标签,他立即就变成了另外的人,情绪暴躁,行为失控。用哪吒自己的话说:"你们当我是魔,我就魔给你们看。"

哪吒怀着绝望的希望,独来独往。由于生来就遭遇不公平待遇,使他的性格更加叛逆。当自尊和善意屡次遭受打压之后,他有些认命了,下面这首儿歌最能反映当时的心态:

生活你全是泪,

没死就得活受罪,

越是折腾越倒霉,

越有追求越悲催,

垂死挣扎你累不累,

不如瘫在床上睡。

哪吒,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逃避。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没有人知道,他其实很自卑。更没有人知道,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在努力证明自己。

他真的很努力。当敖丙捉住妖怪,哪吒不服气,他一定要亲自打破妖怪才可以;当听到自己可能是灵珠转世,他暗淡的眼神,立即焕发出光芒与活力。

哪吒像是个双向性格的人,一边是逞强和暴戾,一边是自卑与逃避。而所有这些特征,都来源于,人性最难克服的那个阴暗面--恐惧。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02 恐惧无处不在

人性都有阴暗面,比如:自卑、严苛、嫉妒、恐惧、趋炎附势。而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阴影,也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逃避的问题。

有时我们会莫名地害怕,即使在人群中也会觉得孤独。有时我们会感觉不安,最简单的事也需要反复确认。担心别人离开,担心被拒绝,担心被伤害……。

恐惧在我们内心结着厚茧,不敢碰也不能碰。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的童年阴影以及某些不快乐的记忆。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幼儿园或小学交不到朋友,像个独行侠;青春期不热衷与异性交往,整天埋首于书堆;青年时期陷入一片迷茫,独自苦思生命的意义。

如果以上不合群现象,也曾发生在你身上,那说明在你的内心世界里,也和哪吒一样,充满着分裂性的恐惧。

心理学家佛里兹·李曼,在《直面内心的恐惧》一书中提出,人有四种恐惧。第一种:害怕做自己,无法与他人融合;第二种: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强依赖性;第三种:害怕改变和消失,不安全感;第四种,害怕死守着熟悉的事物,需要刺激。

这四种恐惧分别对应四种人格特征: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03 冲突是分裂型的主旋律

小哪吒内心的恐惧,属于以上四种类型中的第一种,即分裂型恐惧。它的具体表现有:距离感、孤独、猜疑、攻击性、以及脆弱敏感。

分裂型人格的内心世界,是黑白对立的。就像海水和火焰,势均力敌,无法相容,从而形成巨大冲突。由于二者常常瞬间转换,因此具有分裂型恐惧的人,往往表现得喜怒无常。

分裂人格的愤怒是不加修饰的,就像小哪吒,一经刺激,就爆发出强烈的侵略性。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愤怒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宣泄。更重要的是,在为自己争取,为名声,为荣誉,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分裂人格的成因,往往与出生时以及婴儿期的养育环境有关。比如: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缺少关爱,被拒绝和否定,过多负性刺激……。

这些婴儿期的创伤,将导致孩子成人后,变得敏感而疏离,很难与人建立亲近的关系。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申公豹说:"人们的偏见就像一座大山,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移动它"。

哪吒从一出生就被贴上了魔的标签,被世俗所不容。因为怕他出去伤害别人,也怕他受到伤害,哪吒只能被关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童年充满了寂寞与孤独。

一旦忍不住溜出屋,他就会被当成怪物和恶魔,被邻居们打骂丢垃圾。即使做了好事,也经常会被人误解。

在哪吒不到3岁的短短人生里,他不仅无法和同龄人交朋友,还不断遭受来自外界的拒绝与歧视,这些,都成为他内心不可磨灭的创伤与阴影。

哪吒唯一的幸运,来自他的家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爸爸、妈妈、师傅,给了他无条件的关爱与支持。他们毫不犹豫地,接纳了哪吒身上的另一半魔性。

爱与接纳,让他从分裂型恐惧脱离出来,没有选择自暴自弃。也恰恰是这一点,决定了小哪吒"从魔到人"的,真正的心理褪变。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04 我命由我不由天

既然恐惧不可避免,既然命运横在面前,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战胜恐惧,逆天改命?

哪吒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

元始天尊在最初打造的,是一颗混元珠,它同时包含着灵珠与魔丸。这似乎寓意着,人性中的积极与消极,平静与暴力,自私与利他,黑暗与光明,是同时存在的。

正如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所阐述的人格理论那样:我们的内心都有三个"我",即本我,自我与超我。它们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如果我们用人格理论来解读"混元珠",本我便是魔丸,超我便是灵珠。

若本我过于强大,魔性就会占主导力量,人会表现出任性,自私,不加控制,就像发怒时的小哪吒。若超我过于强大,灵性就会占主导力量,人会表现出呆板,教条,苛求完美,就像村庄里偏见的人们。这两个极端,都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

真正美好的结果,是本我与超我彼此融合;而那时,我们便找到了自我。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与恐惧的阴暗面共处,便完成了自我救赎。

哪吒和敖丙最终携手,魔丸和灵珠的能量瞬间融合在了一起,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七色宝莲中,哪吒和敖丙的魂魄,得到了永生;而偏见的人们,开始跪地臣服。

当灵性与魔性合一,本我与超我便可以和谐共处。它们既不肆意,也不苛求;那便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本我与超我的自我整合,成就了哪吒,这个孤独男孩,逆天的心理蜕变。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中最经典的理论。想了解更多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知识,请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框中输入"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或是"本我自我超我"等,搜索相关信息,获取相关内容。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05 爱是一道光

新版《哪吒》中,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它改变了小哪吒的原生家庭。

人最深层次的需要,是对爱与认可的需要,这是安全感的来源。而父母无条件的爱、支持与认可,将改变孩子的命运。

让我们来看看,面对一个"混世魔王",哪吒的父母,都做了些什么?

(1)妈妈是最好的陪伴者

  1. 哪吒出生时,因为魔丸上身,要被处死,是母亲舍命保护了孩子
  2. 哪吒把母亲的手咬出了血,她却紧紧抱着孩子说:别怕,妈妈在
  3. 踢毽子时,哪吒因力气太大误伤了母亲;她没有停止游戏,而是穿上铠甲,鼓励孩子继续
  4. 当哪吒误以为自己是灵珠转世时,为了让孩子保持善意,母亲没有戳穿,而是配合了谎言

(2)爸爸是伟大的保护神

  1. 得知哪吒因救人而受被邻居们冤枉时,四处奔走,为儿子翻案
  2. 为了让哪吒过好最后的生日,放下自尊,求乡亲们来参加儿子的生日宴
  3. 上天庭去求"改命符",将哪吒和自己的命运交换,让儿子获得新生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父母无条件的爱,至少在三个方面,帮助哪吒完成了"从魔到人"的心理蜕变。

  1. 传递了希望与温暖:无论你天性如何,是否优秀,都是我们最爱的孩子,父母不会放弃你。
  2. 种下了善的种子:以身示范,为孩子树立了良好信念。让他相信:做有益的事,与人为善,会扭转人们的偏见。
  3. 教会了孩子责任感:父母的信任和鼓励,教会了哪吒,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和命运,独立承担责任。

当哪吒,坚定地向天大声喊出:"我的命,我来担;如果命运不公,就去改变它;我命由我不由天",那一刻,他完成了一个男孩向男人的心理蜕变。

这种不怨天、不怨地、不责怪环境、不依赖父母的行为,就叫做:责任。

一个能够对自己命运负责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才能拯救苍生。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06 后记

奇葩大会上,马东问心理专家武志红:"原生家庭有那么重要吗?"

武志红老师回答:"是的,非常重要。"

父母的爱和认可有多重要,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爱是一道光,它可以驱除魔性,释放灵性。它可以完成超我与本我的协调统一,让自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而这,才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

“魔童”也配有人爱: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哪吒》就知道了

【我是咨询师欣然,为大家解答问题,分享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和共鸣,请关注我,欢迎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哪吒   纯良   弗洛伊德   阴暗面   妖怪   偏见   人格   恐惧   害怕   内心   孤独   命运   父母   自我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