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高手的桂枝汤临证经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赞]”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桂枝汤证
桂枝汤证其一
汤(左二月十八日) 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
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甘草(钱半) 生姜(三片) 红枣(六枚)
【按】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惟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古者若
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桂技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故近日
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桂枝汤证其二
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予
桂枝汤原方: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又次日,未请复诊。后以他病来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轻剂乎?
【按】或谓仲圣之“脉证治法”似置病因、病原、病理等于不问,非不问也,第不详言耳。惟以其脉证治法之完备,吾人但循其道以治病,即已绰有余裕。故常有病已愈,而吾人尚莫明其所以愈者。
曹颖甫曰:仲景非不言病因病理也。夫邪风外乘,乃病中风,欲救邪风者,宜
桂枝汤,此非病因乎?卫不与营和,乃自汗出。风中肌肉,着于营分,而卫气不伤,故卫强而营弱。行水之卫气不伤,故毛孔自能出汗,行血之营气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致皮毛与腠理显分两橛,而不能相合,故曰不和。不和者,不合也。用桂枝汤以发肌理之汗,而营卫自和矣。此非病理乎?读书能观其通,则思过半矣。

桂枝汤证其三
我治一湖北人叶君,住霞飞路霞飞坊。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饮。当时甚为愉快,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
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次早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随疏方,用:


桂枝(四钱) 白芍(三钱) 甘草(钱半) 生姜(五片) 大枣(七枚) 浮萍(三钱)
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次日,未请复诊。某夕,值于途,叶君拱手谢曰,前病承一诊而愈,先生之术,可谓神矣!
【按】一病一证之成,其病因每不一而足。本案示“风”之外,更有“冷饮”,外为风袭,内为饮遏,故见证较前案多一“吐”字,可见病人之证随时变化,决不就吾医书之轨范。而用药可加减,又岂非吾医者之权衡,观本方用
生姜五片可知矣。
曹颖甫曰:此公系同乡高长佑先生之友。予因治其妻神经病,始识之。盖其妻饮食如故,但终日歌唱,或达旦不寐。诊其脉滑疾,因用丁甘仁先生法,用猪心一枚剖开,内藏辰砂二钱,甘遂二钱,扎住,向炭炉煨枯,将甘遂
朱砂研成细末。一服而大下,下后安眠,不复歌唱矣。后以十全大补汤收膏调之,精神胜于未病时。附录之,以资谈助。

桂枝汤证其四(附列门人治验)
谢先生三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浃背,频频呼热,今先生重棉叠衾,尚觉凛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数度行,腹痛而后重,小便短赤,独其脉不沈而浮。大论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
桂枝汤。本证似之。
桂枝(钱半) 大白芍(钱半) 炙甘草(钱半) 生姜(二片) 红枣(四枚) 六神曲(三钱) 谷麦芽(炒各三钱) 赤茯苓(三钱)
【按】谢君先是应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汽水,畅饮鼓腹。及归,夜即病下利。三日不解,反增剧。曾投轻剂乏效。愚则依证治之,虽三伏之天,不避
桂枝。服后果表解利稀,调理而瘥。
本案不吐而下利,又异于前案,所谓证有变化是也。吐者为胃不和,利者为肠不和。然而能吐能利,胃肠尚有抗毒逐邪之机能,病未得为进也。大论《太阴篇》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
桂枝汤。”舒氏疑本条有误,当以理中为主,内加桂枝云云。说似有见。然而理中加桂枝为偏里,桂枝汤为偏表,今脉浮,表证重,故宜桂枝汤。况曰“宜”,而不曰“主之”,其宾主层次之分了然矣。
曹颖甫曰:本案
桂枝汤证其四实为太阴病,盖桂枝汤为证见脉浮之本方,虽重棉叠衾,尚觉恶寒,有似麻黄汤证,不知桂枝汤证原自有啬啬恶寒者,况脉浮而不紧,其不为麻黄汤证明矣。因下利之为食滞也,加六神曲炒谷麦芽,因小便短赤也,加赤茯苓,可以悟随证加减之法矣。
【又按】本年(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起,天时突转炎热,友人沈君瘦鹤于其夜进冰淇淋一客,兼受微风。次日,即病。头胀,恶风,汗出,抚其额,微冷,大便溏泄,复发心悸宿恙,脉遂有结代意。与
桂枝白芍,炙草各钱半,生姜一片,红枣六枚切。夜服此.又次早醒来,诸恙悉平。惟心悸未愈,乃以炙甘草汤四剂全差。诸方均不离桂枝。又越日,孙椒君以进梅浆,病下利,恶风,冷汗出,头胀,胸闷,骨酸,腿软,不欲食而呕,一如沈君,给方与沈同。惟孙君以午夜市药,药肆不备红枣,任缺之。服后,一时许,热汗执漐漐遍体,舒然睡去。翌早醒来,不知病于何时去。然则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效方,又岂惟治冬日北地之伤寒而已哉?夫伤寒而必限于北地,北地而必限于冬日,抑何固执之甚邪?使有见我治沈孙之方,而曰:“桂枝生姜皆辛热之品,值此炎令,何堪抱薪救火?甘草大枣又悉甘腻之物,甘增中满,腻能恋邪。若芍药之酸收更属不合。综药五味,乃无一可用者。”若病者无坚决之信仰,聆此评语,得毋弃吾方而不敢服乎?



古医高手的桂枝汤临证经验



然则
桂枝汤证之病理果如何,桂枝汤之药理又如何?至此,不能不有所解说。在余未陈己意之前,姑略引诸家之说,以资参考。《医宗金鉴》略云:“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芍药从桂技,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陆氏九芝曰:“桂枝者,能入营而出卫者也。太阳主开,今风乘之,而过于开,则必祛风外出,而太阳之气始复其常。但中风为虚邪,营气已弱,是宜慢泄。又风邪已近肌肉,即为肝气乘脾,故君以桂枝,而必以养血和中者为臣。风能化热,以芍药之凉者监之。……”柯氏韵伯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此皆不离营卫以为说。先贤有谓桂枝汤中不应有酸寒之芍药,而祝味菊先生则曰:“本汤之组合,应以芍药为主药,桂枝为重要副药。盖适用本方之标准,在皮肤蒸发机能亢进,而自汗出者,故用芍药以调节其亢进之机能。桂枝则不过补助心脏之作用而已,故麻黄汤中亦用之,其非主药可知也。”此二说也,相左特甚。汤本右卫门皇汉医学云:“余之经验,凡用芍药,大枣甘草之证,必诊得筋肉挛急,而于直腹筋最为明确,……可为三药之腹证,……亦可为本方之腹证。……以上纯属理论,实际上当随师论,准据脉证外证,可以不问腹证也。”此说前后参差,亦堪商矣。众说纷纭,吾将安从?
虽然,我侪自当从实验中求解决,安可囿于前贤近哲之说,以自锢也哉?今有
桂枝汤中风证患者于此,恶风头痛,发热汗出,诸状次第呈现。顾汗出不畅,抚之常带凉意,是可谓之曰“病汗”。设其人正气旺,即自疗机能强者,其发热瞬必加甚,随得畅汗,抚之有热意,于是诸状尽失。可知一切毒素(包括外来之病原物,及内壅之排泄物)已随此畅汗以俱去,此所谓“法当汗解”是也。设其人正气不足以办此,则必须假外物或动作以为助,例如啜滚热之茶汤可以助汗,作剧烈之运动,就温水之沐浴,亦皆可以助汗。方法不一,致汗则同。(当炎暑之日,吾人周身舒适无汗之时,偶作此三事,则致汗甚易,可为明证。)及此汗出,病亦寻差。然而中风证之重者,又非此简易疗法所可得而几,何况啜水太多,胃不能容,运动就浴,又易伤风,于是乎桂枝汤尚矣。
及服
桂枝汤已,须臾,当饮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且卧床温覆。一二时许,将遍身执漐漐微似汗出,(似者,续也,非“似乎”也。)病乃悉去。此汗也,当名曰“药汗”,而别于前之“病汗”也。“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着,此其分也。有桂枝证者来求诊,与桂枝汤,告之曰:“服此汗出,病可愈矣”。彼必曰:“先生,我本有汗也。”夫常人不知病汗药汗之分,不足为责。独怪一般医家尚有桂枝汤能发汗能止汗之辩,呶呶相争,无有已时。不知以中风证而服桂枝汤,“先得药汗”,是“发汗”也,“病汗”遂除,亦“止汗”也。是故发汗止汗二说,若以为非,则均非,若以为是,则均是,惜乎未观其通,尚差一筹耳!
桂枝为阳药,内含“挥发油”,故能发散。芍药为阴药,内含“安息酸’,故能收敛。收敛之后,继以发散,发散之极,转又收敛。二者互为起讫,如环无端,依道运行,周而复始,是故收敛并无停滞之意;发散更非不复之谓。所以分名之者,盖但示其运行之方向不同已耳。由是可知桂芍之分工,实乃合作。况微丝血管之周布于身,无远勿届,与肌肉,神经,汗腺等杂沓而居。故动静脉血运加速之后,势必生热,较前此之发热尤甚。热蒸汗腺,势必汗出。与吾人剧烈运动之后,心脏鼓动加速,脉搏加速,血运加速,全身发热,因而汗出,理正相同。惟此运动而生之汗,不必有若何毒素于其间,若夫先病后药,因而得汗,其汗必含毒素无疑。本汤煎服法中曰:“遍身执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若不汗,更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仲圣谆谆垂教,再三叮咛,以求一汗而后已者,抑亦何哉?曰:盖惟借此“药汗”方能排除一切毒素故耳!
炎暑之日,汗流侠背,诚能畅进冰制饮料,汗乃遂止。所似然者,冰能凉胃故也。然则凉胃既可以止汗,今饮出汗,又何可不温胃?于是温胃之良药,兼可以止呕之
生姜为必需之品矣。又恐汗出过多,将伤胃液,于是用大枣以摄持之。又虑肠居胃下,胃失和,则肠有受传之虞,于是预用甘草以安之。要之。姜也,枣也,草也,同为温和胃肠之圣药。胃肠性喜微温,温则能和,故云。胃肠既受三药之扶护而和,血液循环又被桂芍之激励而急,表里两合,于是遍身执漐漐汗出。若其人为本汤证其一其二之表证者,随愈,即有本汤证其三之吐者,亦愈,或有本汤证其四之利者,亦无不愈。使更能明其孰轻孰重,加以权衡,则更善矣。



古医高手的桂枝汤临证经验



桂枝汤证其五(附列门人治验)
虞师舜臣尝日:“一二八之前,闸北有一老妇。其子服务于邮局。妇患脑疽病,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余与余鸿孙先生会诊之,三日不见大效。四日诊时,天色已晚,见病者伏被中,不肯出。询其故,侍者曰,每日此时恶寒发热汗出。余乃悟此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
桂枝汤证。即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日,病大减。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药。数日后,竟告全愈云。”
【按】脑疽,病也。虞余二先生先用治脑疽法治之,三日不见大效。及察知患者有
桂枝汤证,试投桂枝汤。用桂枝不过五分,芍药不过一钱,姜草枣又皆和平之品,谅其为效也当仅矣。然而功出望外,毋怪虞师之惊奇。且用独方而竞全功,更可见惟能识证者方能治病。何况仲圣方之活用,初非限于桂枝一汤,仲圣所以于桂枝汤加减法独详者,示后人以楷模耳。果能将诸汤活而用之,为益不更大哉?由是细研,方知吾仲圣“脉证治法”之真价值。
曹颖甫曰:丁甘仁先生有言,脑疽属太阳,发背属太阳合少阴。二证妄投凉药必死。旨哉言乎!尝记予少时,居江阴东乡之后塍,有蒋昆田者,中医也,尝患脑疽,家居不出,三日。先考遇之于市上,问所患,曰,愈矣。问何法治之,曰,
桂枝汤耳。问用桂枝几何,曰,四分耳。以四分之桂枝,能愈脑疽,宜虞生用五分之有特效也。惟蒋之证情轻,故四分已足。老妇之证重,故加至三钱。若狃于蒋之四分,而援以为例,设遇重证当用三四钱者则殆矣。

桂枝汤证其六(附列门人治验)
王(右) 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
桂枝汤以和之。
桂枝(三钱) 大白芍(三钱酒炒) 炙甘草(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十二枚)
【按】吾国旧式妇女平日缺少运动,每致食而难化。冬日限于设备,又未能勤行沐浴。而家庭组织庞杂,妯娌姑嫂每难和睦,因而私衷抑郁,影响气血。始则气逆脘痛,纳谷不畅,自称曰肝胃气,书则谓木侮土。名虽有雅俚显晦之分,实则无二致也。驯至头晕,心悸,经事不调,成俗所谓贫血症。按其脉,常缓而无力。若贫血甚者,反成细小而数。不待风寒之侵袭,而常萧瑟恶寒,尤其在冬日为甚。余逢此等证状,常投
桂枝汤原方。病者服后,陡觉周身温暖,经脉舒畅,如曝冬日之下,如就沐浴之后。此无他,桂芍活血之功也。而向之大便难者,今乃得润滑而下,因甘草安肠,本有缓下之力。若大便仍坚据不动,不妨加大黄每剂一钱以微利之,生者固佳,制者亦可。二三剂后,便乃畅行,且胃开矣。其用甚妙,亲历者方能言之。若嫌大黄近于霸道,则不妨改用研麻仁每剂四五钱,亦可缓缓奏功。况又有姜枣以刺激其胃机能,令化谷食为精微,渊源既开,血乃渐滋。吾师常以简括之句表本汤之功,曰:“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盖肝主藏血,血行既畅,神经胥得涵养,可杜烦躁之渐,故曰疏肝,亦曰平肝。脾本概括消化系统而言,今肠胃既健,故曰补脾,善哉言乎。
于此有一要点须注意及者,即本案王右服
桂枝汤后是否汗出是也。曰:不汗出,但觉周身温暖而已。然则桂枝汤果不能发汗乎?曰:发汗与否乃服后之现象。服后之现象等于方药加病证之和,非方药可得而独专也。详言之,桂枝汤必加中风证,乃得“药汗”出,若所加者非中风证,而为如本案之里证(姑名此以别于太阳中风之表证),必不得汗出,或纵出而其量必甚微,甚至不觉也。吾人既知此义,可以泛应诸汤。例如服麻黄汤而大汗出者,必其人本有麻黄汤证,服承气汤而大下者,必其人本有承气汤证。反之,加麻黄汤于承气证,加承气汤于麻黄证,则欲下者未必剧汗,欲汗者未必剧下,有可断言者。然而病之形能既乱,于是坏病成矣。
或问曰:“
桂枝汤既能治表证,又能治里证,表里不一,方药却同,亦有仲圣之言可资证明乎?”曰:“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技汤主之。”夫曰“无寒热”,非即无表证之互辞乎?曰“不能食”而“渴”,非即胃肠虚寒,不能化谷食为精微乎?曰“名妊娠”,非即谓无病而更无表证乎?
或又曰:若是论之,
桂枝汤直是一首补方,纵令完全无病之人,亦可服此矣。曰:何莫不然?惟严格言之,平素肠胃实热,血压亢进之人,究不甚宜,毋须一试。若夫素体虚寒之老人及妇女服此,诚有意想不到之效力。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加龙骨牡蛎即治盗汗失精,加白芍饴糖即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更加黄耆当归即泛治虚劳,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悸,无一非大补之方。综计伤寒论中,共一百一十三方,由桂枝汤加减者乃占二十余方。然则仲圣固好用补者也。谁谓伤寒方徒以攻劫为能事乎?
曹颖甫曰:本案
桂枝汤证其六亦当属诸太阴。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仲师于两篇中既列有专条矣,此又何烦赘说!惟以此治太阳证,人所易知,以之治太阳病之系在太阴者,为人所不信,自有此验案,益可见仲师之言,初无虚设矣。夫仲师不云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乎?设太阴病遇浮缓之太阳脉,即桂枝汤证矣。


《伤寒论》图解 张仲景 ¥38 购买







太阳转阳明其一
姚(左) 发热,头痛,有汗,恶风,脉浮缓,名曰中风,
桂枝汤加浮萍主之。
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草(钱半) 浮萍(三钱)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服药后进热粥一碗,汗出后,诸恙可愈。汗出热不除,服后方,热除不必服。
生川军(三钱) 
枳实(三钱) 厚朴(钱半) 芒硝(二钱冲)生甘草(钱半)
【按】上列二方乃师初诊时一次疏予者也。他医似无此例,然师则常为之。
师曰:“我今日疏二方,病者明日可以省往返之劳,节诊金之费,不亦善哉?”虽然,苟我师无先见之明,能预知明日之变证者,其亦安肯若是耶?
浮萍为我师暑天常用之药,多加于
桂枝汤中。师每赞其功。病者姚君持方去后,竟不敢服。质疑于恽铁樵先生之门人某君。某君曰: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是乃仲圣之大法也,安用疑为?卒从其言。服后汗出,果如方案所记,诸恙悉愈。不意半日许,复热,病者固不知此热却非彼热,姑壮胆服后方,竟便行而热除。三日,悉如常人。
余问曰:
桂枝汤之后,有宜继以承气者,有无须继以承气者,其间岂无辨认之点耶?师曰:病者初诊,吾见其苔作黄色而且厚,吾以是用承气也。余曰:诺,举一反三,又岂惟苔黄厚而已?则凡便之不畅或不行者,口渴者,阙上痛者,或素体热盛者,莫非皆承气之预见证乎?予自是亦能效吾师之法,一诊而疏二方矣。
以余临床实验所得,凡服
桂枝汤后,桂枝证除而转为阳明轻证,又服承气而病愈不传者,甚多。状此事实,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八字恰甚贴切。虽然,此仅就太阳病服药者言,若不服药,恐又非如是矣。余固不谓内经之一日至六日相传一说,尽合于事实者也。
曹颖甫曰:予治伤寒学,早于仲师大论中证明七日为一候,一候为一经,二候为再经,六经传遍当在四十二日。然亦有不作再经者,由其肠胃中本不燥实也。若太阳之病初起,阳明先见燥实,则先解其表,后攻其里,即为正治。予昔治赵庭槐之妻常以一方笺书二方,治愈者不止一二次。又尝治缪桂堂亦用二方并书一笺,缪不识字,误以二方之药并煎,亦汗出便通而愈。



太阳转阳明其二
徐柏生
初诊 微觉恶寒,头痛,腰脚酸,左脉甚平,右脉独见浮缓,饮暖水,微有汗,而表热不去,此风邪留于肌腠也。宜桂枝汤加浮萍。
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草(一钱) 浮萍(三钱)生姜(三片) 枣(七枚)
二诊 汗出身凉,大便不行,宜麻仁丸。
脾约麻仁丸(三钱) 
芒硝泡汤送下。
拙巢注:药后大便行,愈矣。



直接来看,桂枝汤的适用证是治疗太阳系统表虚出汗的症状,从原理来分析,人体表层有一层“防卫之气”,中医称作“卫气”,这股阳气从人体内宣发,通过肺的呼吸扩张能力扩散到毛孔疏散到体表,卫气至少有三种功能:一是形成人体的正压,抵御外界邪气(病毒、细菌)的入侵;二是维持体表毛孔保持在平衡的“开合”机制,体表系统如同人体的“空调系统”,和自然界进行能量交换,把多余的余热排出去;三是保护人体表流动的毛细血脉和津液,不至于外流太多。

“卫气”属于无形但发挥作用的能量体,从阴阳的角度看,属阳。在“卫气”之内体表系统中存在于“物质层面”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津液,这些津液和血液是身体的营养物质,是卫气的来源,称作“营气”,可理解为有营养滋养人体和为“卫气”提供滋养的意思,从阴阳的角度看,属“阴”。之前我们提到,中医的本质就是阴阳的持续相互转化,所谓“阴升化阳、阳降化阴”,表系统的“营气”和“卫气”是一对阴阳转化关系,是“营气”这个“阴”不断转化为“卫气”的阳,实现人体对外的防御,这样“阳”作为“阴”保护,成了一对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所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换种说法,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那么,这个病“太阳中风”是怎么得的呢?

古医高手的桂枝汤临证经验

一般而言,会得“桂枝汤证”的人,常常是身体不很强健的人,也就是“肌肉腠理比较虚疏”的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是很好,风一吹,就像“吹绉一池春水”那样,风气的振波就透进皮肤,破坏了人体表系统的开合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卫气系统被削弱无法固摄人体的津液。桂枝汤的原理,就是用桂枝、芍药一冲一收的“来回力量”加强身体能量向表系统流动,同时通过补充身体的血液、津液加强体表系统的“营气”,使得营气“阴升化阳”转化为卫气恢复身体的防御系统。在这个药方里,桂枝、芍药是主打药,起了加强身体血液系统循环,增强体表能量场的能力,其次,大枣、炙甘草和生姜三味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协助、调和和滋补津血的作用

仔细分析,桂枝汤是把人体的元气从内部调动到体表以加强体表的抵抗能力,通过加强到体表的“营气”,营气达到体表后会转化为“卫气”以加强防卫能力,同时白芍这味药有“滋补肝血”的功能,大枣有滋补血液的功能,炙甘草有滋补脾胃和人体津液的功能。但总体而言,这个方子“运动能力”比较强,滋补偏弱。人体内的元气,产生生发于下焦的肾气,得益于中焦脾胃吸收消化水谷之气的补充壮大,最后通过肺气的宣发扩张输布到体表。整个桂枝汤的机理,体现了元气从生发、到壮大和输布扩散到体表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肝气有效生发,体内的血液系统,肠胃功能和体表防护系统全部得到改善。

古医高手的桂枝汤临证经验

系统的理解桂枝汤发生作用的这个过程,把这个机理举一反三,就会发现以桂枝汤作为机理打底的方子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桂枝汤可以疏通血管,所以可以对治高血压、高血脂等很多心血管疾病;桂枝汤可以加速血液系统循环,所以可以对治手脚冰凉等新陈代谢的疾病;桂枝汤可以改善心脏系统的供血能力,所以改善心血功能;桂枝汤走动脉和静脉,加一些祛除湿邪和寒邪的药物可祛除风湿;桂枝汤蕴含了肝气生发的特点,因此可以治疗脱发;桂枝汤有滋补体表的功能,因此可以治疗白癜风等很多疾病……明白了桂枝汤的机理,我们通过桂枝和白芍的剂量组合调整,通过对升降气机的控制,通过引起相关的药物,便可融会贯通,创立一个“桂枝大法”,人类一半以上的疾病可以从桂枝法的变化联想中找到解决答案。

但各位“看官”请注意,中医治病特点在于“临证查机,辩证施治”,理论上明白后,还要看病人的状态和时机,要明白主次和顺序,要懂得升降机制变化的奥妙,临证时要对药物有充分的理解。治病有时像做饭,有次序,要先买菜、洗菜、淘米,根据病人的情况有一定顺序。一定要明理,切不可“照葫芦画瓢”,随意使用桂枝汤

在生活的经验中,我们碰到典型的桂枝汤症状还是蛮多的。举一例言:一月前,一友求教,自云前些时间做了痔疮手术,手术后感身体虚弱,稍一运动即经常出大汗,尤其是晚上,经常大汗淋漓要换几次衣服,头部、胸部汗极多。余细把其脉,脉浮而数又兼滑象,舌苔白腻齿痕严重,自云大便稀。细思后处方如下:

制附片30(先煎1小时)桂枝25 白芍25 炙甘草10 生白术50 生黄芪50 石菖蒲20 党参25 法半夏20 茯苓25 大枣5个 生姜50克。


方解如下:病人肠胃一直虚弱,营卫之气经肠胃后不能被有效补充,痔疮手术伤害了人体的静脉系统,血液回收力量下降,荣卫二气运作受到功能性损伤。舌苔滑腻、齿痕严重,大便稀说明身体真阳不足,水分运化不足。太阳营卫之气不足,所以出大汗,太阴脾胃不足,食物不能有效吸收,所以宜拉肚子,食物无法有效吸收,太阳的营卫之气不够充足。本方用制附片30克以温补少阴、太阴,同时加强桂枝、白芍的固表能力,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四味药乃桂枝汤之原意。用生白术50克竣补脾土固水之能力,生黄芪50克升举大气并直接加强卫气,石菖蒲、法半夏合用以导元阳沉入元阴当中,乃“潜龙如海”之法也。用党参以补脾胃精华之津液也,茯苓通利三焦,泄多余之水排至膀胱外,生姜祛水邪,运动肠胃也。

连服10剂,自云晚上已不出汗,白天略出汗。盖肠胃禀赋素来薄弱,需慢慢调治恢复。

生活中我们碰到典型的桂枝汤证是非常多的。再举一例,四年前朋友推荐一约30岁女性,自云产后受风,半年来全身酸痛,极其怕风,不敢洗澡、极易感冒,求医无数,痛苦不堪。西医各种检查诊断曰“无病”,用抗生素、激素无一有效。中医用补血、补气效果亦不明显,特求助于笔者。笔者望闻问切后断言:此桂枝汤加炮附子之证也,处桂枝汤原方加炮附子20克,连服20剂,所有症状消失。

多年来,笔者经常碰见典型的桂枝汤证,常见于产后、脾胃虚弱者、肥胖者。把桂枝汤扩大到“桂枝法”的范畴内,几乎天天碰到。

中医的特点在于系统全局,举一反三,如能真正悟到桂枝汤、桂枝法之奥妙,掌握30味经典中药的药性,笔者放言,一年内便可登堂入室,成为中医高手。



桂枝汤为群方之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里把桂枝汤均列为第一张方剂,是耐人寻味的。其加减方剂,向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本方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并有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这一涵义。方中五味药物,分阴阳两类,即桂枝、生姜为阳,芍药、大枣为阴,至于炙甘草则介于阴阳之间而能兼顾。


本方的配伍意义:桂枝、生姜辛温为阳能发散卫分风邪,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滋荣分之阴,炙甘草温中补气,兼调荣卫而谐和阴阳。凡服桂枝汤,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并应温覆衣服,微似汗出为佳。若发汗不出,或汗出如水流漓,则病必不除,用本方时以此为准。

一、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1. 治疗荨麻疹:一男性患者,60岁,患荨麻疹,瘙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荣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祛风调和荣卫,方用桂桂汤原方,不增添一味,药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2. 治发热汗出:李某,女,53岁。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出之证,患病已一年,闻其饮食二便尚可。曾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无效。脉缓软,舌淡苔白。辨为荣卫不和之证,为疏桂枝汤原方,服后取微汗,果热退汗出而瘥。


3. 治汗出偏沮: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汗出,而右半身则反无汗,左有汗而右无汗,界限分明。切其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此证为阴阳气血不和,故汗出偏沮,而左右阴阳不相谐和,致气血之乖戾。治宜调谐阴阳,令气血相和则愈。用桂枝汤原方,服后啜粥取微汗,从此其病获痊。


二、桂枝汤加减的应用


(一)加味桂枝汤:


1.桂枝加桂汤:此方治疗火劫迫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于心等证。如治一崔姓妇女,50岁,患病颇奇,自觉有一股气从内踝沿阴股上窜,行至小腹则胀,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出冷汗;少顷气下行则诸证随减,每日发作两三次,甚为恐怖。其人面色青黄不泽,舌质淡嫩,苔白而润,脉弦数,按之无力。


此证中医名“奔豚”,然如此证者实属罕见。且奔豚发作,皆因心阳虚于上坐镇无权,下焦肾之阴邪得以上冲。今阴来搏阳而与之争,故脉虽弦数而按之无力;况弦脉属阴,阴气上逆是以脉弦。当奔豚所过之处,则发胀、憋气、心悸等证,亦勿怪其然。舌质淡嫩则是心阳之虚。治宜助心阳,伐肾降冲,用桂枝加桂汤原方,另服黑锡丹6g,共服五剂,其病不发。


2.桂枝加芍药汤:此方仲景用以治太阳病下之后腹满时痛之证。余取其义用治慢性菌痢有效。录其案如下:王某,男,46岁。症见:每日大便作痢,达3-6次,不成形且有红色黏液,兼有里急后重。其脉沉弦而滑,舌质红而苔白。西医诊为慢性菌痢,粪检有红、白细胞,病延一年而治疗无效。


余辨此证为肝脾不调,气血不和,肝木乘脾,脾失运化,则阴阳不得升降,是以腹痛下痢,而脉弦。此证非寒非热,介于虚实之间,故补之无功,而寒热之治亦无效。治宜平肝和脾,调其气血,则不专治痢而痢亦可止。方用桂枝汤加芍药,共进四剂,大便逐渐成形而愈。


3.桂枝加葛根汤;此方治中风汗出恶风,反见项背强几几等证。在临床用它治疗冠心病的胸背作痛,阳明病的口眼斜,随证加减均有疗效。如张某,女,26岁。因乘长途汽车,面朝敞窗,疾风拂面,当时殊觉凉爽,比及抵家,发觉面肌拘紧,口眼歪斜。切脉浮,舌苔白而润。证属风中阳明经络,正如《金匮要略》所说:“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之证。治宜疏散阳明经中风邪,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另加白附子、全蝎。服两剂汗出邪解,其病遂瘳。


4.桂枝加人参汤(简称新加汤):此方治发汗后身疼痛,脉反沉迟等证。余在临床用治妇女产后、或行经后,由于失血荣虚出现的身体疼痛,用此方往往获效。曾治樊姓妇女,新产之后忽而身痛,曾服生化汤两帖无效。随我实习的学员诊为气血两虚的身痛,用当归、黄芪等补药服之有效,但未痊愈。切其脉沉缓无力,舌淡苔薄白。嘱改用新加汤,三剂而痛止。学员不解其意,余说关键在于桂枝、生姜能使人参、芍药补营血的作用于体表,它补而不滞,又使荣卫作用加强,所以其效更著。


5.桂枝加附子汤:此方治发汗遂漏不止,恶风而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证,可见此方有固阳摄阴,又有祛风止汗等作用。余认为对老人阳虚患外感,脉沉而汗出恶风的,用此方而加大附子剂量,以温经扶阳为正邪兼顾之计。它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区别,是以汗之有无为抉择。如服桂枝加附子汤不瘥,则当急固其本,用四逆汤。


6.桂枝加黄芪汤:仲景用此方治疗黄疸脉浮,日久卫虚之证。意在言外,当具有发热汗出的证候在内。然此方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炎、手足麻木也极有效。


7.桂枝加当归汤:此方治疗荣卫不和所致荣卫不足,或因汗出过多,荣阴外泄等证。故徐灵胎主张应于桂枝汤内再加当归。余用此方治左半身麻木,而脉细舌淡的往往奏效。


8.桂枝加栝楼根汤:此方治津液不足,太阳经脉燥急发生的痉证,表现为身体强,几几然。它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对比,而有脉浮与脉沉、口渴与不渴之别。


9.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中风证兼见气喘。在临床凡外感风寒,脉浮缓而舌苔白的皆可用。用此方应与麻杏甘石汤相比,以辨出寒热;若与麻黄汤相比,则应辨出表虚与表实。

(二)减味桂枝汤:


桂枝去芍药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之证,以及心脏病伴发的胸满、短气、咳嗽等证,也同样有效。


(三)有加有减桂枝汤: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此方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之证。余用此方治疗“水悸”和“水痞”,腹诊时又有腹肌痉挛的,此方有效。昔陈修园于嘉庆戊辰,治吏部谢芝田令亲之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烦,六脉洪数。初诊疑为太阳阳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无形之太阳,今病在有形之太阳。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得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遂瘥。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此方治火劫迫汗,心胸阳虚,使痰水之邪上迷心窍,发为惊狂卧起不安等证。余师其说,用治精神分裂症,舌淡苔润滑的用之有效。服药后有时作吐,亦不可不知。


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而且恶寒等证。余宗其义,治疗心胸阳虚,寒邪凝滞为痹,亦有疗效。今录治案如下:王某,男,46岁,建筑工人。多年来胸中发闷,甚或疼痛,遇寒冷气候则甚,并伴有咳嗽气短等证。切其脉沉弦而缓,握其手则凉,询其溲则清长,视其舌质淡嫩,苔白略滑。证属心阳不振,阴霾布于胸中,气血为之不利,亦胸痹之证类也。治宜温补心阳,以解寒凝。用桂枝汤除姜枣仅三味药,患者流露不信之色。一周后欣然来告,称连服六剂,一次比一次见轻,多年之胸中闷痛得以解除。


综上所述,桂枝汤能解肌发汗,又能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又能下气降冲、扩张血脉、缓解痉挛,故为群方之冠,而有它的独特之功,故其治疗范围为广。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桂枝   汤原   附子   津液   白芍   麻黄   太阴   芍药   体表   大枣   甘草   生姜   阴阳   太阳   高手   经验   系统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