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鱼龙混杂的中医江湖,该怎么做呢?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赞]”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1

武术界是江湖,鱼龙混杂,既有功夫出神入化的宗师,也有花拳绣腿的把式;风水界是江湖,良莠难辨,既有法天象地袖里乾坤的大咖,也有察言观色雕虫小技的阿猫阿狗;俗话说鼠有鼠道,也算一种活法!


江湖向来分两种:一种是热江湖,所谓快意恩仇,明火执仗,杀杀打打,这一种在文明社会已很难生存;另一种是冷江湖,所谓云谲波诡,明争暗斗,来来往往,你死我活,但因为是暗战,斗的是心理,未见腥风血雨,所以不易受法律管辖。


冷江湖又分两种:一种是你一旦中招,就会让你倾家荡产,生不如死;另一种是有猫腻,但并不伤你元气,却让你感觉有种被捉弄,被戏耍,吃亏上当的滋味。于是你就抑郁,总在扪心问自己: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殊不知:江湖的水太深!


中医界本来是没有江湖的,自岐黄老祖开坛伊始,仲圣景岳悬壶发轫,中医就清澈得透明,鱼就是鱼,龙就是龙。一个中医师的医术高低,患者心知肚明,你招摇不来,也蒙骗不了!


身处鱼龙混杂的中医江湖,该怎么做呢?

民国时,有位武术家,名叫向恺然,曾写了一本书叫《拳术传薪录》,里面除了拳理,也记叙了他个人的经历。他年轻的时候,酷爱武术,曾四处搜集武林秘籍,一旦找到,便视若珍宝,重金赎买,藏之家中,秘不示人。可时间一久,他发现这样的秘籍民间还有很多,持有者都神秘兮兮,不肯轻易示人。但只要有人肯出重金,就不再犹豫,全都卖出。这些秘籍,大都语焉不详,甚至词不达意,有的内容也只是蜻蜓点水,根本没有实用价值。当他向这些秘籍持有人请教时,这些人其实也都不懂。

一部几乎没有实用价值的“武林秘籍”,竟能卖出天价,而且人们还趋之若鹜,这不能不说是武林界的悲哀,而这只是武林江湖冰山的一角!


有人找你算卦,让你算算1+1=?这时如果你告诉他1+1=2,那就大错特错了。1+1在数学上确实等于2,但如果你这样回答了,对方很可能是不满意的,不满意,就意味着你拿不到该得的卦钱。其实这个人在向你求助时,心里就已经有了他预设的答案。有经验的“大师”,会很容易地用话把这个预设答案给“套”出来。所以,当对方心理预设答案是1+1=10的时候,你回答等于2当然就是错的,他会认为你很没水平!你如果回答等于8或者等于11什么的,那他的钱包就有一多半被你攥在了手里。
有人面对着上百种方便面犹豫不决时,你过去告诉她:只有A、B两种品牌卫生达标,别的不必选。那么她一定会感激你,并遵从你的建议。风水、命理、八卦、占卜等就是干这个的,他们就是筛子,以你的意愿为轴心,帮你过滤掉你本不想要的那些东西。风水界的江湖,可见一斑。


有个医生给病人看病,看完病开出药方,病人拿着方子就走了。可过了一会儿,病人又折返,指着药方带着怀疑的目光问医生:“您刚才开的药方上每个字我都认识,您说的每句话我都能听懂,您到底是不是医生?!”

看来,这个医生就比较简单,除了看病之外,再就是做点学问,而别无他求。他不知道现在的病人,心理预期都不一样了,你越是形而上的、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玄之又玄的解释,他多半听不懂却反倒认可你,因为那或许正是他心理所预期的。

患者的一句问话,如果被医生解释得十分透彻明白,那这个医生几乎等同于平庸,因为他没给病人留下任何心理预期空间。更可叹的是这位医生从入职的那天起,就发誓要做个白求恩式的好大夫,决不辜负每一位患者。可是,病人此刻却怀疑自己看错了大夫找错了郎中!如此这般,中医的江湖也浮出水面。

一般说,江湖中是要讲江湖地位的,那么现代中医在江湖中的地位究竟几何?以我之见当属“弱中之弱”。全国各大医院体系中,中医院的数量凤毛麟爪,人们看到一边是西医院门庭若市,另一边是中医院的门可罗雀。三甲医院中的中医科,多被龟缩于一隅,条件简陋得如同青铜时代。被边缘化被无情碾压,不是“弱中之弱”是什么?

古时候,中医就是一根针,一把草,还要把病人给医好。后来,中医就是一根针,一碗汤,也要把病人给医好。再后来,中医就是一条脉,一根针,一碗汤,那时的中医已经愈人无数...范仲淹的那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几乎就成了中医人自觉的操守和准则,古时候的中医没有江湖,只有信任与良知... ...


武林、风水、中医,三个不搭边的行当,却因为江湖有了瓜葛。俗话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细想也是。这种种江湖,无一不带有心理层面的乖张,无一不充斥着经济层面的撕逐。江湖尽管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却能真切感受到它无处不在,它神秘、强大、甚至恐怖。于是一些规矩、规则、潜规则便应运而生。


古今中外,江湖都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维系和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另一方面它又极易使人在规则感召下,释放非理性冲动。而医疗本身是特殊行业,它呼唤医患双方的理性回归。


为了使命与责任,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敬畏德艺,淡泊江湖... ...


中医的确不是西方标准定义上的科学,更不仅仅是治病的技术,说它是科学和技术显然都贬低了它,因为它超越并包容科学技术。它既是形而上之道,无形无象,通天达地;又是形而下之器,有形有像,医病救人。同时也是一种渗透于东方世俗生活的文化、哲学、艺术、价值观,甚至就是一种美的生活方式。我相信学了中医,你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所以每个中国人都该学点中医。


《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的经典语录应该直接

进入大中小学课本,因为这些都是中医的源头。试想,你即使不给人治病,学了中医也能给自己养生保健,这也是积德行善,因为你减少了自己的痛苦,也减轻了亲友的麻烦。


身处鱼龙混杂的中医江湖,该怎么做呢?


每个中国人都该学点中医,医与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核心文化内涵,对道的追寻令它们异曲同工。无论皇家的正统学说还是民间的世俗文化都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之道密不可分,而中医兼俱道与术之特征,并彻底融入世俗生活,雅俗共赏。所以不仅人人皆可学习中医,进一步努力还可成为业余郎中。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从古到今的一种现象,一种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医还有个现代特色,就是当今的许多中医名家是学了西医后再学中医而成名的。中医自身的特色造成了中医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从古到今,大凡文人骚客都略通歧黄之术,贩夫走卒也会些
治病的独门偏方,至于武林人士和道家人物,则十有八九都懂些医术。这不仅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武侠小说中可以领略,而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元代名医朱丹溪四十四岁才开始学医,典型的半路出家,一不留神成了名医;上海名医陈存仁写的《我的医务生涯》,披露了更多由文而医的神人,兹略举一二:恽铁樵,上海名医,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主编。因长子病故,遂发愤学医,后正式挂牌行医。其主要著作22种,另有《铁樵函授医学讲义》;陆士谔,上海十大名医之一,早期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主要小说有《冯婉贞》、《新孽海花》等,医著有《医学指南》、《士谔医话》等,编著的医书有《叶天士医案》、《叶天士秘方》等。由此可见,从1949年上溯,医者与文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谁若想更进一步成为悬壶济世的郎中,就可专门拜师学医,出徒了就可成为当时的专业人士。

学中医最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我所看到和实
践的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点。其实东方的学问和技艺都是如此传授的,如练武、习文、学戏、下棋、绘画、弹琴等等。若无师,那就先寻师,师肯定可以找到,只要你心诚。此外,医书也可成为半个老师!旧时的中医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无任何门槛,谁都可以学,因为它下可用于祛病养生,中可用于治病救人,上可用于悟道修身。但是你究竟能否成为好医生,能否悟道,只能取决于你的医道和医德,决不取决于你的文凭和广告。再说,中国几千年来压根儿就没有中医文凭这东西,中医高人是师带徒的结果。
如此看来,中国学医的旧制和习惯其实是一种比科举制度
和现代考试制度更先进的人才选拔体制,让社会成为最大的考场,颇有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有人说江湖医生骗人,世上也确有这种江湖骗子。但那个行业没骗子?我们一生中真正上当受骗的悲剧是因为江湖医生吗?为什么不从中医教育和体制上找原因。中医高人都被消灭了,当然只有庸人和骗子当道!人世间种种职业,唯独医生最难骗人,因其结果只有两种:有效和无效。而绝大多数误人性命的究竟是江湖医生还是某些正规医院?大家心知肚明。


政府无为,各类人才就会自然成长,大有可为。这也是为什
么中医自古就有如此多的流派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各地气候不同,物产各异,更加造就了各地、各类风格不同的中医方法,所以中医的天性就是充满个性的,多元化的,它与西医从一开始就走的不是一条道。人类返朴归真的趋势与中医的本质有种天然契合,中医本身就可以直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所以,在当今科技发达医疗倒退的情形下,我更建议人人都学点中医,多少不限,都会利人利己。再说这也算恢复了一种古风,一种失传很久的中国特色。

不知何故,中医专业是按理工科招生的。其实这是个地道的
文科专业,甚至可以归为艺术类,唯独不应归入理工科,这大约也是官员们一心向往科学的结果。中医无论从文字、医学、历史、哲学、艺术、玄学等各方面看,都是与中国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因为其中充满了道,所以有文科天赋的人学中医比理工科天才更得心应手。我将认识中国字的人都称为文人,作为一名文人我学中医是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所致。文人识字,所以可以先读医书,书就成了第一个老师,我就是这么开始的。可惜在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容易,摧毁自己兴趣的倒不难。我也坚信只要真心学医求道,自会碰到有缘人。果然,当我真心诚意地寻找学医的师傅时,他们就一个个出现了,有的在乡下,有的在城里。看似你在找他,实际上他也在找你,有缘之人迟早都会相遇。

中医内容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中药。其实中医的内容之丰富超
出我们想象。仅从大的方面就可分为内治与外治,而外治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只要搞通了中医一法,就容易触类旁通。治疗方法多了,就能不拘一格结合运用,哪种方法适用就用哪一种。关键是必须跟着师傅在临床实践中学习。
从实质上看,中医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其法在于调节阴阳平
衡,故凡调节阴阳平衡之法皆为中医之法,其法并无高下之分,端看哪种法更合适。从广义上讲,中医之法亦是治国之法。所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很有道理,因做良相与良医之道相通。

中国是文化古国,数千年来以文教化四方,而少有武力征服
;而中医,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之道。故曰:中医亡,则文化亡,文化亡,则中国名存实亡!决非耸人听闻!

过去几年中,我遍访各地各类中医人士,其中有民间也有
学院派的,有城里也有乡下的,有道士也有僧人。在寻医访道过程中,我常常碰到一些人对中医忧心如焚,尤其对“中医不科学”的说法表现出极大愤怒。这时我会因势利导地说:如果有人说中医不科学,那您就该说,对呀,
中医当然不是科学!

可以肯定,关于医学的争论必然导致文化争论,因为中医
不仅关乎医学,而且关乎文化。西方有人认为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的确如此!只是中外文明的冲突还未在国际上展开,却首先在国内引发,因为西方在中国的代言人势力太大了!此乃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极端的西化教育所赐。文明冲突的国际化迟早会到来,西方担忧中国崛起,其实质是担心中国文化的崛起。其它国家并无本土医与西医之争,因其本土医学在早期的文明冲突中已经消亡,惟有中医承载的东方文化傲立于世。其它国家虽无医学之争,却以宗教等其它形式与西方文明产生冲突。若没有文化争论和冲突,恰恰说明:该国本土文化已经消亡或被同化。


实证:中医用活人,西医用死尸

如今科学在很多人眼里不再是一种方法,而是真理本身,
甚至成为一种新宗教,我称之为“科学教”。认定中医不科学的人,皆以“科学教”的定义而非科学的精神为准绳,认为只有西方线性式的逻辑实证才是真理。实际上宇宙间的绝大多数现象还无法用科学来实证,尤其是一些根本性问题如:上帝、宇宙、生命、灵魂,以及中医的精、气、神等等。

其实,对科学最早也最准确的定义来自《易传》,即学科可
分为两大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只学西学的人很难理解,形而下之器固然可以用形而下之法实证,然而形而上之道的实证还得结合形而上的法门,比如古人孙思邈、李时珍,还有我云游武当山见到的一些道医道长,都可通过形而上之法,在其修行入定中清楚地实证中医经络和穴位的存在,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
几千年来所有中医的临床实践都是东方式实证,既在医者
自己身上,也在患者身上,总之都是通过活人来实证。而西医实证只能通过解剖死人、小白鼠。人死气散神走,只剩物体状的尸体,而死尸却是西医的研究对象。中医通过活人实证其医理,是因为精、气、神和经络只存在于活人之体。如此难度与境界,对灵性与智慧的要求,当然非形而下之科学可以度量和想象的。有人却宁可相信西医在死尸和小白鼠身上的试验结果,却不相信几千年来在无数活人身上实证的结果。

当然,西医也有在活人身上的试验结果。据中国科技信息研
究所研究员,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在《中医的优势特色和发展战略》一文中介绍,1998年,美国因药源性反应住院抢救者高达216万人,其中死亡者10.6万人。经济损失40亿美元。1997年,在我国,210万人因西药药物反应住医院,19万人因此而死亡(相当于我国每年死于10余种传染病人数总和的12倍),这还是二十年前的数字;根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岳凤先教授统计,新中国成立40年间,中药毒副反应的报道仅5000例,且多属用药不当,例如把商陆当人参。可见西药那么严格的质量标准也不见得可靠,不见得科学。

当今,中医院校约有一半课程为西医、西学,为此我专门调
查过许多中医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问其中医和西医课程那个更难?他们一致认为中医更难,因中医兼具形而上与形而下之特征,不仅要学,还得悟。在许多人眼里,中医始终被掩盖于传统的土方、药罐和种种落后的迷信行列中,即使有疗效也被视为“经验的产物”,而科学却被捧上神坛。所幸,我的有关中医与科学的“极端言论”如今有了理论支持,这就是乐后圣的《医道》。其宏论由论医而论道,由医学而哲学,由形而下而形而上,对医道如何超越、指导科学乃至人类文明做了系统的阐述,其坚实不虚的理论依据就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与医道

医能进入道的境界,是中国人的杰作,也是中国人对人类的
贡献。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医不是停留在医术和器物的境界,它全面吸收了东方文化中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精髓并予以融会贯通,方形成医道,并由此影响了其它思想和文化。而医道之集大成者,正是《黄帝内经》。我曾看过长篇电视记录片《黄帝内经》,里面有对当今大学生和路人的随机采访,结果被采访者十有八九不知《黄帝内经》为何物。由此可见中国医道之沦落!我以为,把《黄帝内经》的经典章节列入中国大中小学的课本都决不为过。人知道养生,必减少疾苦,所以从终极意义上讲,道法就是医万病的终极法门,因为万物由心生,这也是佛、道、医、儒皆认同的核心观点。

《黄帝内经》不仅在形而上的高度与《道德经》有异曲同工
之妙,而且从形而下的角度对病因、病理和养生、治病做了具体、通透的论证。因此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中医典籍,居中医经典之首。《黄帝内经》约成书于秦汉时代,它托名黄帝与岐伯对话,直接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不仅关注果,更关注因,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和疾病,而且全方位关注天地人的和谐。所以自古以来它就是人类关爱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东方智慧,也是人类疗治疾病与瘟疫的灵兰秘典。这部人类的思想圣典直接影响了东方儒释道医等传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集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天地人中正平和的思想。而天地人的和谐发展正是目前整个人类面临的难题。

《医道》特意提出了一个令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五行
。说熟悉,是因为中国人对此名词几乎无人不晓,说陌生,是因为国人对其代表的深刻内涵所知甚少。中国古代人民最伟大的创造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五行”。如果非要拿四大发明和五行做比较,那只能是大跌身价,因为四大发明不过是一技一术,而“五行”却沉淀着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进一步抽象后形成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内在器官的孤立活动,不仅它们之间具有循环无端的相生相克的联系控制关系,它们与周围事物特别是自然界四时节气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着资生、制约的联系控制关系。

这种与西方的线形化思维截然不同的环状立体思维方式使《
黄帝内经》体系的形成具备了理论基础,创立了“人相应”的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所以“医道,就是以五行为推论工具,用相生相克的规律,将宇宙万物统统纳入五行行列,并以五行之间的相互生化和制约,来阐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家学派,在天人关系问题上都主张天人相通或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人道源于天道,天道蕴含人道,“人之始生,得于天也。”因而天道和人道并非平起平坐,天道比人道更为根本。从本源上看,人道是从天道派生的,并隶属天道,天地人三者是一致的。天人合一和天地人三者一致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有机的宇宙整体观。


由五行到阴阳

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从形而下之器向形而上之道升
华,同时又是形而上之道不断转化为形而下之器的双向或循环过程。中国文化中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众生平等,认为天人合一才可得道、成仙。而西方世界在文艺复兴后,从神权中解放出来的人成了万物的中心和主宰,对人类力量和理性的崇拜,使哲学家还没把人与自然、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探讨,因此造成了人与自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割裂,这进一步导致了当今人对自然界片面索取和对自然法则的公然践踏。科学技术也成了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文明发展的源泉,又是现代种种罪恶的渊薮。

因此,对现代科技必须反思,对现代生活方式也必须重估
。《医道》对东方文化中的儒、道、释与医进行了一一对比的分析,发现儒、释、道、医在中国的发展是相互影响和互补的,因此“儒释道医互补”的文化就是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医道既是形而下的器又是形而上的道,所以才能体用互动,道术相间,既提供治病养生之道,又总结治国安邦之道。如果否认了道,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就一无是处了!天人合一的“一”,正是那个大道所在,正所谓一者无一不知。事实上,我们目前真正能拿出手的原创也只有中医了。外国留学生到中国除了学习汉语,主要是学中医。

由五行进一步抽象,便自然会得出一个更加根本性的中医基
本概念:阴阳。阴阳并非中医的发明,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自然的生根、落脚的土壤,阴阳的概念通过医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医道中的阴阳和合思维是中国文化的本根、灵魂和基因,集中体现了东方辨正思维的独特价值,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全部智慧。阴阳和合是对阴阳矛盾关系的一种高度抽象,只有具体分析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揭示宇宙万物一物两体、阴阳和合的普遍特性。《易经》中,阴阳观念是潜在的或隐含的。在《易传》中,阴阳范畴及其观念才以纯粹思想的形式出现了。《易传》具体阐明了道与器的关系,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它更进一步深刻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由阴阳和五行这两个医道中的基本概念来观察世界,会发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和合体,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阴阳,无物不是阴阳,于是医道足以成为人类认识与活动的指南。


医道与国运

中医的核心就是道,医与道从来就互为一体,互动互生,并
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而不可分割。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中,惟有医道精神的复归,才能使中国在当代的“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与此相伴的是日益加速的文化全球化。假如我们非要与西方哲学对比,就不妨把中国的医道视为一种哲学――医道哲学。这既是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也是一种形而上学,一种与西方文化和哲学不同的道的形而上学。它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民族之魂,并且具有超越的性质。

如此,中国的医道不仅成了哲学,而且是以医道为本体论的
哲学,这个哲学体系既表现为儒家《易传》所讲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运演体系,也表现为道家老子所说的“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以无观其妙,以有观其微,两者同出而异名的玄学体系。太极也好,无极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都是医道的存在形式。有了这个哲学体系和文化精神,中国人看问题、想问题就不再局限于经验实在和生活的细小,而是知周乎万物,会通医道以应变无穷了。

中国文化和哲学几千年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道的观念,始
终没有离开形而上的医道本体。从原始儒家、道家、墨家,到魏晋玄学,再到宋明理学,整个文化思想和哲学体系都是围绕形而上的道发展演变的。道是最高范畴,是最根本性的存在,其他范畴概念都是由它推导演变出来的。天道、地道、人道,天道中的阴阳、五行、动静、刚柔,人道中的心性、仁义、善恶、真理、博爱等,无不是从最高的范畴道中引申出来的,无不是医道的存在形式和形态,它不仅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文化的最高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本原和价值源头所在。它具有巨大的超越性力量,以至于任何个别民族的文化都无法与它抗衡。虽然它几度遭异族文化入侵,但由于这个文化价值体系太强大了,异族文化对其破坏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被它融化、整合,而它依然巍巍存在,荡荡不绝。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灭,全在于有医道本体的价值源头。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唯道是从”的民族,一个以道的存在为生存哲学与性命之理的民族。

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国家已不能简单
地用土地、海洋来划分疆界,因为文化早已通过网络、影视、教育、体育等现代渠道跨越了国土,所以当今国家主权最核心的资源其实是文化主权。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国家概念就是一个文化概念,其版图一直随其文化价值体系的整合而延伸,每次外族入侵中国的战争也很快演变为一次次文化的整合。中国之所以称之为中国一直是因为中国文化,如果中国文化的核心消亡,则中国虽有其名,其实已不复为中国。

从此意义上讲,中医亡,则中国亡!


 中医中,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一天24小时也是。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人体十二条经脉,相应的养身法被清代养生家尤乘记录在养生古书《寿世青编》中,为「十二时辰无病法」。穿越去清朝,把时间交给清代养生家尤乘


 洁一室穴南牖,八窗通明,勿多陈列玩器,引乱心目。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焚楚,旁设小几一,挂字画一幅,频换。几上置得意书一二部,古帖一本,香炉一,茶具全。


身处鱼龙混杂的中医江湖,该怎么做呢?


丑、寅时

1~5时


古原文


 精气发生之候,勿浓睡,拥衾坐床,呵气一二口,以出浊气。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及熨两目五七遍;更将两耳揉卷,向前后五七遍,以两手抱脑,手心恰掩两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二十四,左右耸身,舒臂作开弓势五七遍;后以两股伸缩五七遍;叩齿七七数;漱津满口,以意送下丹田,作三口咽。清五脏火,少息。


今解读


 此时为人体精气生发的时候。如果此时失眠,可披着被子,坐在床上,呵一两口气,把体内浊气吐出。


 然后:

 把两只手搓热,摩擦鼻子两旁,并用搓热的手慰热双目35遍。

 把两只耳朵分别向前、向后揉卷35遍。

 用两只手抱住后脑,双手的手心恰好掩住双耳,用食指去弹中指,击打后脑勺24次。

 再左右耸身,像开弓一样拉伸双臂,49遍。

 两腿伸缩49遍;最后,叩齿49次,用意念将唾液送下丹田,分三口咽下。


 如此可清除五脏之火,让生发精气的肾脏得以休养。

卯时

5~7时


古原文


 见晨光,量寒温穿衣服,起坐明窗下,进百滚白汤一瓯,勿饮茶,栉发百下,使疏风散火,明目去脑热。盥漱毕,早宜粥,宜淡素,饱摩腹,徐行五六十步。取酒一壶,放案头,如出门先饮一二杯。昔有三人,皆冒重雾行,一病一死一无恙。或问故,无恙者曰我饮酒,病者食,死者空腹。是以知酒力辟邪最胜。不出门或倦,则浮白以助其气。


今解读


 晨光初露,宜起床。看天气寒暖穿衣。

 起床后,坐在明亮的窗户下,喝一杯白开水,不要喝茶。

 梳头发百余下,可疏风散火,明目去脑热。

 洗漱完毕后,早餐宜喝粥,宜淡素、吃饱后徐徐行走五六十步,边用手摩挲肚子。

 如果此时要出门、或不出门但感觉疲倦,可以饮一点点酒,可用来养真阳之气。


 曾经有三个人,在浓雾天出行,一个病了一个死了一个安然无恙。有人好奇问为什么呢,安好归来的那个人说他喝了些酒,病了的那个只吃了饭,死了的那个是空腹而行。所以说酒辟邪的力量最强。其实浓雾天湿气重,喝点酒相当于给自己点燃了小太阳,能使湿气不近身。

辰、巳时

7~11时


古原文


 或课儿业,或理家政,就事欢然,勿以小故动气。杖入园林,督园丁种植蔬果,芟草灌花莳药。归来入室,闭目定神,咽津约十数口。盖亥子以来,真气至,巳午而微,宜用调息以养之。


今解读


 适宜工作、处理家政、侍花弄草,不必为一些小事动气,繁忙也值得欢然享受。

 回到屋里后,闭目养神,或叩齿咽津十几口。因为从前一晚的凌晨12点前起,一天的阳气就到了,到中午12点时,阳气逐渐减少,此时定神调息,可以养阳气。

午时

11~13时


古原文


 餐量腹而入,食宜美。美非水陆毕具,异品殊珍。柳公度年八十九,尝语人曰∶我不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软硬物。不生、不冷、不硬,美也。又勿强食,当饥而食,食勿过饱,食毕起行百步。摩腹又转手摩肾堂令热,使水土运动,汲水煎茶。饮适可,勿过多。


今解读


 午餐时间,要吃得美。美不是山珍海味,不生不冷不坚硬的食物,就是最美好的午餐。不要吃过饱,吃完走上百步。

 饭后用手摩腹,再按摩腰背部的肾俞,让腰和肚子都热起来,脾和肾运动有序。再适当喝点茶水,但不要过多。

未时

13~15时


古原文


 时就书案,或读快书,怡悦神气,或吟古诗,畅发悠情。或知己偶聚,谈勿及阃,勿及权势,勿臧否人物,勿争辨是非,当持寡言养气之法。或共知己闲行百余步,不衫不履,颓然自放,勿从劳苦殉礼节。


今解读


 在书案前静坐,或读书、吟诗畅发悠情。

 与朋友小聚,记得少说话可以养气。

 与知己闲走散步,穿宽松点放松身心,不要太苦逼……失了礼节。

申时

15~17时


古原文


 点心,用粉面一二物,或果品一二物,弄笔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


今解读


 点心时间。吃点粉面、或果品一二,该干点有意思的工作了。抚琴、绘画、临帖对我们是奢侈,但集中精力把上班的活干完干好,也是修炼啊亲!

酉时

17~19时


古原文


 宜晚餐勿迟,量饥饱勿过,小饮勿醉,陶然而已。《千金方》云∶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言最有味。课子孙一日程,如法即止,勿苛。


今解读


 该晚餐了,晚餐不宜迟、不宜饱、喝酒是陶冶情操而已,不宜醉。《千金方》里说了,喝半醉时一个人睡,睡在软绵绵的枕头和被子里,最有味道。

戌时

19~21时


古原文


 篝灯,热汤濯足,降火除湿,冷茶漱口,涤一日饮食之毒。默坐,日间看书得意处,复取阅之,勿多阅,多伤目,亦勿多思。郑汉奉曰∶思虑之害,甚于酒色。思虑多则心火上炎,火炎则肾水下涸,心肾不交,人理绝矣。故少思以宁心,更阑方就寝。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榻前宜烧苍术诸香,以辟秽气及诸不祥。


今解读


 晚上,热水泡脚,引火气下行,驱除湿气。冷茶漱口,洗去一天的饮食留下的残渣和毒火。晚间宜静默,可看书,但不宜看久,伤眼睛。

 不宜多过思虑,「思虑之害,甚于酒色」。思虑多心火旺,肾水干涸,心肾不交,容易影响到生育人伦。涌泉穴是精气生发出的地方,睡前可以左右脚互相按摩百次。

 睡前宜点苍术香,辟除污秽之气、不祥事物。

亥、子时

21~1时


古原文


 安睡以培元气,身必欲侧,屈上一足。先睡心,后睡眼,勿想过去、未来、人我等事。惟以一善为念,则怪梦不生,如此御气调神,方为自爱其宝。


今解读


 睡眠是培植元气的最好方式。侧睡、曲足让血液归心,以获安宁。不要胡思乱想,这就是御气调神的自爱法宝。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赞]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黄帝内经   中医   形而下   江湖   医道   形而上   鱼龙混杂   实证   西医   中国   阴阳   哲学   体系   医生   科学   文化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