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的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标准)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赞]”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胆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

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结晶、析出、聚集、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的分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运动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此外,目前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胆囊前列腺素合成的变化和胆汁中钙离子浓度的过高也可能促发胆石形成。在部分患者中,胆石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胆泥生成。所谓胆泥,是由含胆固醇晶体的粘滞的糖蛋白组成。这种胆泥在超声下可以查见,并且可能是胆绞痛、胰腺炎或胆管炎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所能发现的唯一异常处。

胆色素结石—包括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黑色结石主要在患有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胆囊内形成,而棕色结石则既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发性胆管结石在亚洲十分常见,感染源可能归咎于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

胆汁的流动取决于胆汁分泌率、胆囊和胆道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第二段的舒缩状态,其流向依存于管腔各处的压力梯度,其流速则与驱动压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胆汁的分泌率受生活习性及肝脏功能状态影响,依不同的种属而异,如食草动物一般高于杂食动物。

胆汁由肝脏及胆管持续生成。胆汁是机体的一种极重要的体液,每日的生理分泌量约800~1000ml,也即每小时约30~40 ml的生成量。胆汁不仅参与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而且还是体内许多代谢产物的内外源性有害物资的排泄途径。通常肝胆汁色浅、稀薄、偏碱;胆囊胆汁色深、粘稠、相对偏酸。胆汁的主要成分为水,其主要溶质除了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电解质、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经肝脏生物转化等处理后的经胆排泄物,其中有些是被扬弃的代谢尾产物或有害物质。胆汁成分甚为复杂,临床上受到重视的溶质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胆汁中的各种电解质和酶(如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

胆结石患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育龄妇女与同龄男性的患病比率超过3:1,而七十岁以后则下降到2:1。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另外,人种因素亦与发病相关,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过75%,是全球胆石最高发的人群。

1983~1985年对我国26个省市11342例胆石患者调查显示,胆石的分布、类型与地域、饮食、职业、感染相关。在饮食习惯中,凡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其中任何一类吃得多者,其胆囊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普通饮食或蔬菜吃的多得则胆管结石和胆色素结石增高。城市胆管结石:胆道结石约为3~5:1,农村为15:1。职业中职员胆囊结石接近70%,胆管为20%;工人中胆囊结石接近60%,胆管为30%;农民中胆囊结石仅25%,胆管占65%。胆固醇结石73%在胆囊,17%在肝内外胆管;胆色素结石62%在肝内外胆管,27%在胆囊。在美国,约有10%~20%的男子和20%~40%的女子患胆石症,后者每年造成约10000人死亡。因与胆石有关的疾病而每年都有50多万人的胆囊被切除,其费用超过60亿美元。


胆囊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发生在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绞痛、胆石症性胆囊炎、胆道梗阻、胰腺炎等。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有可能导致胆囊癌,因此,应予警惕。


胆囊结石的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标准)

一 造成胆结石“重女轻男”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1.喜静少动 许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呆在家里的时间多,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汗淤滞,促发结石形成。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多。

2.体质肥胖 许多女性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这一嗜好的直接成果就是身体发福,而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40岁以上体胖女性,是胆结石最高发人群,此时,女性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

3.不吃早餐 现代女性中不吃早餐的恐怕要比吃早餐的多,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4.多次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间胆道功能容易出现紊乱,造成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内胆汁潴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则大大增加,而多产妇女发病率则更高。

5.餐后零食 现在我国很多家庭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家人吃完晚饭后,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聊天边看电视。这种餐后坐着吃零食的习惯可能是我国胆结石发病率逐高的原因之一。当人呈一种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6.肝硬化者 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有关,身体中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则雌激素水平较高,加上肝硬化病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7.遗传因素 遗传因子在明确胆结石危险性方面显然起着重要作用。胆结石在胆固醇胆石症患者的近亲中更经常产生。美国西南部的当地美国人患胆固醇胆石症的危险性很大(>80%),这一点似乎包含一种遗传因素。

二 另外胆结石还可能会癌变


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容易使胆囊粘膜发生癌变。由于胆囊癌患者往往都有胆结石,因此诊断时经常误诊。

胆管内的恶性肿瘤(胆管癌)可沿着胆管树发生在任何部位,发病高峰年龄在60-65岁,主要表现为黄疸、偶尔伴有疼痛和体重丢失。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华枝睾吸虫、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硬化性胆管炎、溃疡性结肠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与胆囊炎相似,常常在胆囊切除时偶然发现,90%胆囊癌是腺癌。一年生存率仅14%。

80%~90%胆囊癌伴胆石,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大多与胆结石的相同。美洲土著的一些人群有遗传倾向,他们在较年轻时发生胆结石的频率就很高,胆囊癌在他们当中的发病率为普通人群的5-10倍。胆结石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与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有关。胆囊癌尤其与大结石(直径>3cm)或有慢性炎症的胆囊壁的钙化(瓷胆囊)有关,这些发现因此被许多专家认为是胆囊切除术的指征,即使是无症状的患者也可行胆囊切除术。然而、由于胆囊腺癌在胆结石病人中的发生率小于l/1000,因此目前对胆囊癌的预防在大多数患有无症状胆石的病人不被看作是胆囊切除的指征。

三 胆石症的检查和诊断


1. 超声检查

2. 口服或静脉胆囊造影

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4.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

5.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6. 超声内镜(EUS)

7. 核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

8. 螺旋CT胆管成像

9. 放射性核素扫描


【诊断依据】

根据《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 ,本病的诊断依据为: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莫菲斯征(胆囊触痛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3项可确诊。


【分期诊断】

急性发作期:

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莫菲斯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慢性进展期:

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四 胆结石的治疗


(一)胆结石的非手术疗法

1.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2.接触溶石(经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石)

3.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ESWL)

4.体内接触碎石(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能源接触碎石)

5.经内镜微创手术取石碎石

6.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

(二)胆结石的手术疗法

1.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

2.开腹探查胆管取石

3.腹腔镜微小切口切除胆囊

4.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


【中医治疗】

本病属中医“胁痛”范畴,多为肝胆郁热,疏泄失常所致,当以清利肝胆,疏肝行气,调理气机为治。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肝郁气滞型:

主要表现为胆囊结石,伴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当以疏肝理气、柔肝止痛为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取柴胡、香附、枳壳、青皮、陈皮、川芎、白芍、沉香曲、大腹皮各10克,金钱草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逍遥丸,或木香顺气丸,或枳术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气滞胃痛颗粒,或四逆散,或朴实颗粒,每次6克,每日2次冲饮;肝胆舒康胶囊,或枳术宽中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肝胆湿热型:

主要表现为胆囊结石,伴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当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取龙胆草、大黄、木通各5克,山栀子、黄芩、柴胡、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郁金、半夏、青皮、川楝子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左金丸,或丹栀逍遥丸,或龙胆泻肝丸,或熊胆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消炎利胆片,或舒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胆舒胶囊,或黄连胶囊,或黄葵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或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


瘀血阻络型:

主要表现为胆囊结石,伴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黯,脉沉涩。


当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治,方用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药取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虎杖各10克,金钱草30克。


中成药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或延胡止痛胶囊,或三七片,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中华跌打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肝络失养型:

主要表现为胆囊结石,伴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当以养阴柔肝、理气止痛为治,方用一贯煎加减,药取生地、枸杞子、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苏木、黄精、延胡索各10克。中成药可选用生脉饮,或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中医特色治疗法:

针刺疗法:首选四白穴,或迎香透四白穴,可选取胆囊穴、阳陵泉、肝俞、胆俞、日月、期门、等穴位随证加减,上述诸穴均以毫针针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min,也可采用电刺激。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可行气止痛。


耳穴疗法:选取耳穴胰、胆、十二指肠、肝、神门、交感、大肠、耳迷根等各反应区中最敏感点,上述耳穴可随证加减,用胶布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三餐前和睡前30min按压,每个穴位按压1~2min,每2日更换王不留行籽。可行气止痛。


中药直肠滴入疗法: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白芍、金钱草各15克,水煎取汁,每次约150~200ml,每日1~2次,直肠滴入。可清热利胆,行气止痛。


金黄散贴敷疗法:取中成药金黄散适量,以水/醋/油调匀成糊状,外敷胆囊区(右上腹压痛点),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天1换。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胆痛散:大黄5克,广木香、乳香、白芥子各3克,冰片1克。将诸药择净,研为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10克左右,适量食醋调成膏状,摊贴于右上胁胆囊处及神阙(肚脐)穴,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可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在治疗过程中,若疼痛持续无缓解或反复发作,或出现并发症如急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穿孔、重症急性胰腺炎等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五 中医中药利胆排石的经验总结


中药排石遵循中医辨证的原理,对不同临床症状的胆结石进行分型,临床上胆结石常合并胆囊炎,并在某种诱因下诱发胆绞痛,具体分型治疗如下:

1.肝郁气滞型

主证:右上腹胀满作痛,嗳气,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舌质红,舌苔白,脉弦。

治则:疏理肝气,缓急止痛,利胆排石

处方:柴胡 莱菔子 半夏 白芍 枳壳 川芎 香附 陈皮 川楝子 元胡 郁金 栀子 鸡内金 大黄 甘草

2.肝胆湿热型

主证:右上腹部灼热绞痛,急躁易怒,口苦,两目红赤,口苦,尿黄,甚者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发热并见黄疸,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排石溶石

处方:柴胡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车前子 竹叶 大黄 莱菔子 金钱草 鸡内金 茵陈 藿香 佩兰 茯苓 白术 甘草

3.气滞血瘀型

主证:右上腹胀痛或刺痛 局部疼痛剧烈,恶心,呕吐,舌质紫暗,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则: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排石

处方:柴胡 元胡 白芍 青皮 枳壳 莱菔子 川芎 郁金 乌药 地龙 全蝎 丹参 败酱 鸡内金 甘草 胆结石的预防

1.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石症、胆囊癌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也应该少食。

2.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

3.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按时吃早餐、避免发胖、减少妊娠次数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每晚喝一杯牛奶或早餐进食一个煎鸡蛋,可以使胆囊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坚果的摄取似乎能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健康饮食的脂肪来源,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坚果类。如核桃等。




中医治病,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先贤说得好,治病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辨证,难于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中医处方(一)


【辨证】肝胆湿热郁结,横逆中土。

【治法】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柴胡9克,太子参15克,白芍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医处方(二)


【辨证】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名】利胆排石汤。

【组成】制大黄9克,枳实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医处方(三)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名】舒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谢新建方


中医处方(四)


【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

【方名】清胆化石汤。

【组成】柴胡6克,鹅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钱草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恭方。


中医处方(五)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培生方。


中医处方(六)


【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组成】柴胡20克,青皮20克,陈皮20克,石斛20克,黄芩10克,三棱10克,白芍15克,连翘15克,金银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钱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谭景祺方。


中医处方(七)


【辨证】肝郁气滞,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疏肝,理气,通里。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黄连6-12克,黄柏6-12克,黄芩6-12克,茵陈12-24克,郁金12克,金钱草30克,猫爪草9-24克,大黄5-20克,法夏12克,西党12克,木香6-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肖银昌方。


中医处方(八)


【辨证】气郁湿阻。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调畅气机。

【方名】胆石通消糖浆。

【组成】郁金15克,木香15克,黄芩15克,茵陈26克,川楝子9克,虎杖30克,玉米须20克。

【用法】将木香打成粗粉,提取有效成分。另将余药经整理后混合煎汁,共煎2次,每次务使水面高出药材,经煮沸20分钟(指沸后时间),过滤。滤液合并静置沉淀24小时,再吸取上清液浓缩至一定量,加入蔗糖煎沸使溶解,出料前5分钟加防腐剂,过滤。滤液与木香提取液混匀,分装于100毫升,每次饭前15分钟服33毫升,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停药1周后进入下1疗程。冷和平方。

【出处】冷和平方。


中医处方(九)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胃肠实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

【方名】三黄排石汤加减。

【组成】黄芩15克,生大黄15克(后下),山栀子15克,茵陈30克,金钱草50克,双花15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厚朴12克,芒硝10克(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世忠方。


现摘录两个胆结石案例,从中可窥见中医辨证的妙处。


一、李可胆石症胆绞痛案例


公安局干部景宏元,45岁,1985年8月17日夜邀诊。患者剧烈右胁痛3日,县医院B超确诊为胆结石,胆囊内有大小不等之结石6个,大者如玉米粒,小者如红豆。已定手术,本人要求先服中药试治。


刻诊患者痛发正剧,便结腹胀,尿频急痛。先以针刺清泻胆经郁火,予阳陵泉透阴陵泉,行泻法,约10分钟剧痛缓解。


者嗜酒,喜食肥甘,脉滑数搏指,苔黄厚,证属湿热积久化火,胆石阻滞胆道,予清热利胆排石:柴胡25克,白芍45克,赤芍30克,枳实、郁金、滑石、海金沙、大黄各30克,黄连、栀子、木香各10克,桃仁泥、甘草各15克,川牛膝30克,乳香3克,鸡内金10克、醋元胡5克研粉冲服,芒硝15克(分冲),大叶金钱草120克。煎取600毫升,早晚分服,3剂。8月21日二诊:上方服后每日泻下胶粘、灼热大便2、3次,痛止。去芒硝,大黄减为10克,继服3剂。8月15日二诊:共服药6剂,B超复查,结石化为泥沙状。食纳精神已如常人。嘱每日服鸡内金粉21克,以金钱草60克煎汤分3次送服,10剂痊愈。追访至1997年,一切如常。


按: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胆绞痛发作,疼痛剧烈,阳陵泉为胆经下合穴,止痛效果极好。或以复方冬眠灵1支,穴位注射,效果亦好。余以上法针药并施,经治数十例急性胆囊炎,均一次治愈,无复发。胆石症有的可以彻底排除,有的仍有结石,或溶解为泥沙后再缓为排除,但经治后临床症状消失,全部免除了手术。


二、祝味菊治胆结石案例


治疗胆囊结石,一般均用排石剂,如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甚则大黄、栀子、玄明粉等,以一下之后,可以排出结石,事实上,并非用此皆能获效,亦有不少病人因此而增重者。
祝师治此病极多,有一张姓患者,面容憔悴而带黑色。四肢无力,肝区隐隐作痛,有时牵引后背痛,数月以来,无一日之停。遍求名医诊治,冀能减少苦痛。


某医生曰:“君患胆囊结石,已属确诊,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应以排石为主。”用金钱草、鸡内金之属,毫无寸效。于是又换一医曰:“前医处方虽是,惟手段太小耳。”于前方中再加大黄、玄明粉、瓜蒌仁之类,日泻数次,甚觉萎顿,但结石未被排出。又至西医院外科,清求手术治疗。因患者身体虚弱,暂时不能手术,应俟休力恢复,再行手术为宜。病人展转思维,毫无他法。


后经友人介绍至祝医生处医治,祝了解其全部发病经过后曰:“治病须辨证论治,要有整体观念,如仅执成方以治病,非良策也。君身体虚弱,又患有结石,余用先顾正气,佐以疏肝胆之品,可一试之。处方,黄厚附片12克(先煎),柴胡、川续断、枸杞子、枳壳、延胡索、制香附各9克,鸡血藤12克,炙草6克。先服4剂,精神较振,肝区隐痛及肩部反射疼痛均止,再服4剂,诸症悉除。


一般来说,脏病阴,多虚证;腑病为阳,多实证。胆结石虽多为胆腑之病,为阳证,但亦有虚实之别。案例一为实证,故可用大柴胡汤加减治之。案例二已经多手轮治,或攻或伐,急证转为慢证,至虚,故不可再攻伐,投附子等温补本气。本气旺,诸症悉除。中医治本之理,从中可见一斑。


胆结石是指胆汁因理化变异凝结成砂石阻塞流通的病变。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结合或混合型结石,胆道和肝内胆总管结石则为胆色素结石。患者以右胁不适、隐痛、向肩背放射性疼痛、突发性绞痛为主要症状,故属中医“胁痛”范畴,是“邪在肝胆”,凡暴怒、悲哀、过饱、风冷、跌扑、痰积、血瘀等均可蕴成“温热郁火”而致此病。近代中医治胆石症受张仲景《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治“女劳疸”的启发,不断创新出许多化石排石的方药,收获了控制病情和“渐消缓散”的功效,填补了古中医治胆结石的空白。笔者现据临床所学所用,举四则略加阐释,望在医患互动中引为参考。

一、胆腑热结

多为合并感染、急性发作,症现胁痛伴高热、烦渴、便秘和脘腹疼痛拒按,舌绛苔干脉洪数。证属肝胆气郁、里热结实,B超确诊为胆囊结石。宜疏肝行气、泻热通结。方用加味四逆散:


柴胡10克、枳实10克、赤白芍各10克、黄芩10克、酒大黄6克、茵陈10克、元明粉6克(兑入)、炒郁金12克、炒鸡内金12克、金钱草12克、金银花10克、木香6克、通草4克、甘草5克。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服。约3日热退便通痛减后,仍按此方据症减药减量,并于每剂加入穿山甲粉3~5克,取3剂料作散剂或蜜丸,服用月余,每日2次,每次10克,令结石渐消缓散。

二、湿热郁结

呈亚急性发作或有合并感染,症现胁痛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二便滞涩、口苦胸痞、不思饮食,多见黄疸、舌苔黄腻、脉象濡数。证属肝胆气滞、湿热郁结,B超确诊为胆道结石。宜清热利湿、消痞化结。方用胆道排石汤加减:茵陈15克、虎杖15克、金钱草10克、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组成)10克、栀仁6克、元胡索10克、柴胡10克、赤白芍各8克、白蔻仁10克、木香6克、炒枳实10克、藿苏梗各6克。如前法加减服用。


三、肝脾不和

多见于胆管或胆囊泥石型结石及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者,且多有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史,症现胁痛伴胸闷善太息、口舌微渴、恶心呕逆、不思饮食,时或寒热往来,舌暗苔白干,脉象弦涩。证属肝气壅郁、侮脾犯胃,B超确诊为胆管泥石型结石。宜调和肝脾、解郁开结。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利胆排石汤化裁:柴胡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炒苍白术各8克、赤白芍各8克、茵陈10克、金钱草10克、炒郁金10克、玫瑰花6克、丹皮6克、栀仁6克、炒枳实6克、木香6克、黄芩6克、酒大黄4克、薄荷6克、甘草3克。如前法加减服用。

四、气滞血瘀

多见于胆道或肝内胆管的胆色素结石,亦可见混合型胆囊结石,病程较长,一般无寒热表症,可见黄疸,胁痛常晚作或无定时,并呈固定性、反复性和向肩背部放射的特点,舌干苔少或有瘀斑。证系病久入络、气滞血瘀,B超确诊为肝内胆总管结石。宜破瘀活血、软坚消结。方用复方四逆散: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实10克、茵陈10克、金钱草10克、虎杖10克、炒鸡内金12克、炒郁金12克、炒鳖甲15克(打碎先煎)、焦栀仁6克、三棱8克、莪术8克、甘草3克、田七粉3克(首煎吞服)。如上法加减服用。


应后台大量朋友的要求,为大家找到了七个治疗胆石症的民间验方,不妨一看。


方 一


[组成]金钱草30g,郁金20g,木香15g,生大黄15g。


[主治]胆石症。


[加减]胁痛者,加白芍25g;腹胀者,加枳壳15g,砂仁10g;伴胆囊炎发烧者,加黄芩15g;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焦山楂各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注意]服药期间,每天加食动物蛋白(猪蹄、牛蹄、羊蹄、肉皮或鸡蛋)50g,以增加胆汁分泌和胆囊蠕动。此外,最好两餐中间做做跳绳活动,以促进结石排出。


方 二


[组成]柴胡12g,茵陈20g,生鸡内金30g,金钱草30g,延胡索12g,龙胆草15g,黄芩15g,虎杖10g,大黄9g,蒲公英10g,川楝子12g,生甘草6g。


[主治]胆结石。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方 三


[组成]生鸡内金30g,金钱草60g,海金沙30g,桑螵蛸20g,滑石20g,炒白术20g,砂仁10g,炒枳壳15g。


[主治]胆结石。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方 四


[组成]柴胡8g,黄芩15g,枳实15g,虎杖15g,赤芍12g,白芍12g,金钱草30g,广橘红9g,延胡索12g,鸡内金12g,大丹参15g,广郁金12g,生山楂15g,生大黄(后下)9g,生甘草6g。


[主治]疏肝利胆,活血理气止痛。主治肝郁气滞型胆石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方 五


[组成]茵陈15g,山栀12g,柴胡9g,黄芩15g,枳实15g,虎杖15g,广木香9g,赤芍12g,白芍12g,金钱草30g,黄连6g,延胡索12g,广郁金12g,鸡内金12g,生大黄(后下)9g,生甘草6g。


[主治]清热化湿,疏肝利胆,活血通络。主治湿热蕴阻型胆石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方 六


[组成]太子参15g,厚朴45g,醋柴胡9g,黄芩15g,佛手9g,制金柑9g,广陈皮9g,广郁金12g,赤芍12g,白芍12g,虎杖15g,鸡内金12g,金钱草30g,广木香9g,生甘草6g。


[主治]疏肝利胆和胃,活血通络。主治肝胃不和型胆石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方 七


[组成]青礞石250g,浮海石150g,皂矾(煅)25g,王不留行250g,枳实150g,鸡内金150g,连钱草250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主治]降火痰,调气畅血,化石排石。主治胆石症。


[加减]视病情酌选下列药物煎汤lOOmL送服:痛甚,加芍药、粟壳、延胡索;毒炽,加半枝莲、黄芩;黄疸,加茵陈、金钱草、田基黄;呕恶,加半夏、竹茹、赭石。


[用法]口服。每天3~4次,每次1g,温开水送服。连服3个月为1疗程。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金钱草   鸡内金   枳实   茵陈   白芍   胆道   胆管   黄芩   柴胡   胆结石   胆汁   胆囊   大黄   胆固醇   结石   中医   方案   标准   胆囊结石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