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医遍地,其实经方不言“补”

新朋友点击关注↑↑↑,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管是什么样的患者,这些所谓的“中医”张口闭口不是肾虚就是血虚,再不就是什么宫寒,这样一来,所剩下的也只能是一个字,那就是“补”了,不是六味地黄丸,就是阿胶、固元膏、海参等等不一而足,大有不吃尽天下补品不罢休之势,患者当然是外行,不明就里,于是花了若干的冤枉钱,到了最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而且是更形其重

比如笔者曾经治疗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体质偏胖壮,本来是因为咳嗽痰多一月余迁延久治不愈来诊,余为其处以半夏厚朴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味方,或加桔梗、枳壳,或合方小陷胸汤等先后二三诊,病情已获大缓,孰知因放假,其母亲带其回青岛外婆家小住数日,其外婆因听到患仍时有轻咳几声,遂带其赴当地某“名中医”处就诊,此老先生据说已年届古稀,不可不说经验丰富,然却一句“久病必虚”而处以阿胶、麦冬等“补肺”、“补气健脾”之方药予以数剂,并谓此等虚证决非旦夕可收全功,岂知煎服其所处的方药后,孩子当天晚上就剧咳不止,以致整晚都无法入睡,并且引起呕吐,家长遂去询问这位老先生,竟然回答说这是正常的排病反应,也是将要康复前的好的现象,让再继续观察一下。

谁知第二和第三天病情仍然是有增无减,而且大便也数日未解,饭也不想吃了,这时,其母亲才执意要孩子来延我诊治,余当时按其心下硬痛,舌苔黄厚而干燥,有口臭,剧咳不已,不食不便,遂为其处以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石膏、杏仁、瓜蒌、芒硝一剂大便即通,后仍依此方加减调理而愈;另一位患者为三十来岁的女性,面油咽红,带下色黄但质稀,腰痛头痛,疲劳神怠,先就一某妇科专科医院的资深五十余岁的女中医师,谓其乃是气血两虚而加脾肾双亏,处以大队健脾补肾补养气血之中药诸如山萸肉、熟地黄等,如此还嫌竟嫌意有未足,再给患者来上一盒鹿胎膏,患者服后的结果大家应该是可想而知了,后经患友介绍来就余诊,处以龙胆泻肝汤合方乙字汤、八味带下方调治月余,诸症皆愈矣。


“补”医遍地,其实经方不言“补”

跟诊的大夫问道:此人疲乏非虚为何?我答道:经云:因于湿首如裹。请问首尚如裹,精神不振非为疲乏无力乎?难道一出现疲乏无力就一定是虚吗?又问:何以腰痛?余答:解剖学告诉我们,女性的子宫与肠道毗邻,子宫或者盆腔发生炎症或者充血时,会不会导致或波及腰痛的发生?假如为后位子宫者更会致此,我们现在身处二十一世纪了,乃是一名现代中医,难道不应该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知识来武装我们自己吗?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只是会抱着诸多先辈的学问浸淫其中而食古不化的时候,我想,假如我们的这些先辈看到我们这个样子来学习他们的话,恐怕他们也要忍不住要打我们板子的!

此非病情有如何的复杂,关山键却是在于这些“伪中医”,披着中医的外衣,千病万疾皆以一个“补”字了之,既浪费了患者的金钱和时间,同时也让其丧失了治疗疾病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严重的损害了中医学在广大患者心目当中的形象,使他(她)们因此而再也不相信中医,所以这些“补”医实是中医界的害群之马,希望广大患者能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仔细的认清这些医中之贼的嘴脸,切不可为其所欺骗从而延误了您的治疗时机,甚至会对您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从宋代以来,医生已经成为一种挣钱的行当。要挣钱,卖保健品最安全最来钱。所以,宋元以后,补法逐渐盛行,此风至今更盛。古代的医生称之为“工”或“疾医”,是有技术的奴隶,他们一门心思治病,哪能有卖药挣钱的份?宋代以后,仍然需要治病的医生,但治病救人风险大,利润小,“疾医”之道式微,真正的医学反而不能发达,这也在情理之中。


图片

图片

卖保健品,吃得人越多越来钱,这就需要吆喝,需要包装。什么理论最通俗易懂?什么说法最让中国的民众入心入耳?那就是说你亏,说你虚。虚在哪里?讲脏腑气血最为恰当。你只要看看当下热门的电视养生节目,听听清晨的收音机里的卖药之声,讲的中医理论大多如此。但是,临床治病与卖保健品是两码事,这套理论不管用,至少不够用。凡是补药,是能与五脏理论相衔接的,而说到大黄附子,说到麻黄细辛,说到黄连黄芩,恐怕就难以用什么“虚”来说事了。还是要用六经,最好说方证药证。但这些说法是医生圈子的行话,这就是专业术语。


但是,现在很多的中医,专业术语反而不太懂。《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多少人去花功夫研究?最常用的经方虽然就百余首,能用的人也不多啊!于是,中医学就成了一个脾虚肾虚、阴虚阳虚的世界,这样的状态,能不被人诟病吗?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几句话当今中医无人不晓,无人不脱口而出。这恰恰成为当今脏腑辨证以及补益药滥用的“理论根源”。但是,请大家注意清代医家王旭高是这么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受邪,其病则实!”在病的层次,在活生生的病人面前,医生的想法就不象理论家想得那么简单,人体的疾病不是一个“虚”字能够概括,用方也不是一个“补”法能够统辖。要不,《伤寒论》不会出方113首,《金匮要略》更不必论病二十五门!后世也不必总结出治病的八纲和八法。请见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伤寒论》的方为何取效?其实质不是补,而是调。这个调,是因势利导,是顺势而行,或汗,或下,或清,或温,或活血,或利水……,总之,伺机而动。这个“势”和“机”如何把握?要“观其脉证”,要“随证治之”。这个证,就是病机或病势的外在表现,更是用方的证据,就是后世说的“方证”。


方证怎么来的?不是凭空想象而来,不是能背几句“正气存内”“邪之所凑”或者“补脾不如补肾”之类的话能想得出来的。方证的形成,靠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是神农氏尝百草而来,是伊尹辈反复调制而来,积累数千年的用药经验和生活经验,方成数百个经典方证!


中医学虽然与古代哲学有关系,但毕竟是一门治病救人的行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没有很多的大道理可言,倒有许多实实在在的下手工夫。本草与针灸,各自有自身的应用规律,不是简单地用某种理论可以概括或通融,我们要学习掌握本草和针灸,必须尊重和传承前人留下的规范。对于当今的中医师们,我们必须反复呼吁:回归经典吧!那里,才有我们中医的路!


厥,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为“发石也”,本意是指“采石于崖,憋气发力”。在中医学中其词意被进一步引申、扩大,得到广泛应用。有学者统计,“厥”在《黄帝内经》中即出现318次,涉及篇章87篇,并有《素问·厥论》《灵枢·厥病》的专篇论述,但其间词意纷繁,所指或为症状、或为病机、或为病证等,明显影响着理解与应用。兹对中医学中“厥”的应用情况加以梳理。

症状之厥

作为症状,厥的临床表现在《内经》中可谓杂乱,所指大致有四点。

昏仆、人事不省 如“暴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大奇论》);“薄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素问·生气通天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素问·缪刺论》)。

肢体和手足冷 如“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素问·厥论》)。

头重、晕眩 如“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素问·厥论》)。

疼痛 如“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灵枢·经脉》)。

其他如“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素问·厥论》)等,可见六经之厥的表现非常复杂。

《伤寒论》中厥的表现得以明确,有厥、厥逆、厥寒、四逆、逆冷、手足寒等名称,而所指则均为手足冷,即“厥者,手足逆冷是也”(335条)。朱丹溪认为厥证系神昏与手足冷并见,但以手足冷为主。张景岳则据《内经》之意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类经·厥逆》);张志聪也说:“厥……发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与中风不同。有寒热者,有阴有阳也”(《素问集注》)。

病证之厥

作为病证,以“厥”直名者见于《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病名曰厥,死不治”,所指为癃之危重者。另有名厥逆者,《素问·腹中论》谓其“病膺肿颈痛,腹满腹胀。”《灵枢·癫狂》则谓其“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可见两篇所指非一。厥的命名方式有以下8种。

主症命名 如尸厥、痛厥、瞀厥、躁厥等。

病因命名 如气厥、血厥、痰厥、风厥、酒厥、食厥、蛔厥等。其中风厥有二:一是“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素问·阴阳别论》),大抵指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之证;二是“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素问·评热病论》),大抵指风邪侵犯太阳,邪热内传少阴所致的肾气厥逆证。

病性命名 如阳厥、阴厥、寒厥、热厥等。

部位命名 如脏厥、臂厥、骭厥、踝厥、骨厥、四厥等。

经络命名 如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

病机命名 如煎厥、薄厥等。

病势命名 如大厥、暴厥、卒厥等。

病变类型命名 如厥头痛、厥心痛、厥疝、痿厥、痹厥、痫厥等。

病机之厥

作为病机,厥在《内经》中所指杂乱,但总体认为“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素问·方盛衰论》)。具体所及的病机变化大致包括以下5方面。

阴阳逆乱 如“阳气者,烦劳者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夏季阳气亢盛,若过度烦劳,则阳热灼阴,阴精虚竭,气血逆乱,发为晕厥,还可见目盲耳闭、汗出不止等。再如“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暴怒伤肝,血随肝气上逆,上壅清窍而发晕厥。又如“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素问·举痛论》),指出由于寒邪内侵,逼五脏阳气上越,进而阴气独盛,寒凝气滞而致发剧痛晕厥等。

气闭阳郁 如“卯酉之年……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痹于外,足胫酸疼,反生心悸,懊热,暴烦而复厥”(《素问·本病论》,指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内热因气闭而不得泄越,进而暴烦而厥。又如“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素问·病能》),指卒遇情志刺激,阳气郁而上逆出现善怒发狂。

阳衰阴竭 如“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素问·厥论》),指出因肾阳渐损,无力温煦而致手足寒。又如“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素问·厥论》),指出由于饮酒过度,或饱后入房,既伤脾胃又伤肾阴,进而阴精衰于下,热盛于内则见手足热。

脏腑逆乱 如“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举痛论》),指出由寒气侵犯肠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所致之胃脘冷痛、干呕或呕吐清水、腹泻等。又如“咳嗽上气,厥在胸中”(《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肺气上逆可致咳嗽、气喘等。

经络逆乱 《素问·厥论》详述了手足六经之厥逆,其症状均为经气厥逆的表现,涉及该经及其脏腑的多种病症。如太阳经气厥逆,临床多见头肿而痛、足不能行、眩晕仆倒、咳喘气急、呕血等,厥阴经气厥逆,临床多见少腹肿痛、阴囊收缩、足胫内热、小便不利等。《灵枢·经脉》《素问·经脉别论》等篇对此亦有论述。

至于厥之成因,《内经》记述其外因者与外感寒湿、风邪、火热等有关,如“厥逆者,寒湿之起也”(《灵枢·五色》),“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素问·气交变大论》等;其内因者则与情志失常、脏腑亏虚、饮食劳倦等有关,如“大怒则形气厥……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素问·脉解》),“肾气虚则厥”(《灵枢·本神》)等。

其后医家言厥,则多从阴阳运行、气机升降等方面立论。如张仲景抓住《内经》中厥之“逆、极、乱”的特点,断言“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伤寒论》)。其他如“夫厥者,气动逆也”(《黄帝内经太素》),“厥,犹逆也。经脉之血,皮毛之气,不相顺接而厥逆也”(《素问直解》),“厥,本为气逆之名,故凡气逆诸证,皆得名厥”(《素问考注》)等。《诸病源候论》认为尸厥是由于“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而成。

综上所述,厥在《内经》中的记述虽较为芜杂,但仍有规律蕴含其中,此如姚止庵注解《素问·厥论》时所云:“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阴盛阳乱也。”经过历代沿革,厥现今被确定为一个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急证。厥的病因包括体虚劳倦、饮食不节、亡血失津、情志刺激等,临证有气厥、血厥、痰厥等类型,其基本病机为气机卒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总之,由于厥的概念经历了较大的词意变迁,因而在查阅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其时代背景与语境,不然就很难做到准确理解与恰当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伤寒论   素问   词意   脏腑   阳气   阴气   内经   经脉   气血   寒气   所指   手足   遍地   阴阳   患者   中医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