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出版前,王小骞曾邀请俞敏洪作序。


一开始,俞敏洪是有些迟疑的。


在他看来,作为父亲,推荐一本妈妈视角的书,是有些别扭的。


俞敏洪这样想,也很正常。估计很多爸爸都会这么想,什么孩子啊,婆婆妈妈啊、家长里短啊,这些统统都不感冒。


毕竟这不是他们所关注的东西,亲子教育在他们看来,也不是刚需。


但是,在拿到书稿后,俞敏洪的这些顾虑都没了,甚至是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


“一边读,一边有些佩服这个我熟悉已久的央视主持人——王小骞,她真是有两把刷子,做主持业务过硬,当妈妈也十分优秀。


看完这本书,我甚至替很多孩子羡慕起她的女儿早早。”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人一生的教育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十分深刻,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俞敏洪曾做过一个比喻: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回顾起童年,俞敏洪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母亲给了他人生巨大的推动。


他说,母亲鼓励他从小尽可能多地阅读,这对于他的成长和日后的事业都帮助很大,同时,自己性格中的善良、开朗、乐于助人、坚韧不拔,也都是从母亲身上习得的。


在俞敏洪看来,比起学校教育,家庭的影响更让他受益终身。


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未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家庭是优秀孩子的始发站和港湾,父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引导者。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俞敏洪曾写过一篇文章《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在文章中他提到,对于当下的中国家长,面向未来培养孩子,需要让孩子具备的四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个是思考能力。


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重视让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


即便孩子表达了一些独立的思想,如果跟主流有所不符的话,也很有可能被视为另类,不被认可。


作为成年人,我们首先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为孩子搭建独立思考的大厦。


其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手,不做权威型的父母,要当孩子的朋友、顾问,不要直接替孩子“拍板”,更不能 “僭越”。


最后,我们把解决问题的主导权还给孩子,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启发孩子自己动脑、自己想办法。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第二个是精神能力。


这里包含了一个三角形的能力模型:


最底层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中间是抗打击能力,最上方是理想和志向能力。


孩子抗挫力形成的前提,是他曾经获得过成功的感觉。我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孩子来说,更应该提倡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孩子只有体会过“成功”这种令人激动、心潮澎湃的感觉,才会更有继续挑战的冲劲。


如果孩子从来没有体验过,或极少体验成功,他就不会对成功产生渴望,也就不会愿意对抗挫折。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第三个是社会能力。


在一个社会中,互帮互学、互相支持、互相保护,应当是社会能力的核心。


但现在,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一方面我们在强调人的品格,强调正能量,另一方面我们却实实在在地培养出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都希望可以培养一个“内心丰盈”的孩子,我们都不希望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私自利,毫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但却常常用错误的养育方式把孩子“推向”自私的一端。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第四个是知识能力。


这可以算是当下父母最普遍关注的问题了。


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是让所有父母都很头疼的事情。很多父母更倾向于用批评、打骂的方式来“震”孩子,想要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斗志。但是,这样做往往难见成效,孩子甚至会抗拒、厌恶学习。


那该怎么办?


在这本书中,就借助“赫洛克效应”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告诉父母用鼓励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进入“主动学习——提高成绩”的正向循环,帮助孩子把偶然行动演变成持久的良好习惯性行为,同时获得安全感。


即便是面对一个考班里倒数第五的孩子,父母的鼓励也会比批评更管用。比较是需要让孩子自己和自己做的。他考了倒数第五,同样值得父母的鼓励和认可。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养育孩子的术,还提供了帮助孩子、解放父母的道。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养育孩子,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对于父母而言,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天然的母爱、父爱,更需要不断地花费心力去学习和探索。


这本书看起来云淡风轻,却探讨了很多我们在教育孩子中的深层问题。相信我们在读完这本书后会重新定义亲子关系,会重新定位沟通、品格和父母角色,而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举一反三地做好对孩子的教育。


教育不是比教你的人更聪明,教育不是教你已经知道的知识。


教育或教育工作者可以是像俞敏洪父母一样的人,他们可能不会读或写,但他们能够引导你去超越自己,超越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超越你的极限,超越你的天赋。


希望我们在一同学习和思考之后,也能够成为这样的教育者。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好了,回到今天的分享:


“你信息”提问 VS “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文章开头,是一个案例。


有一天,作者的女儿早早在幼儿园被别的小朋友咬了。那个小朋友把早早的腮帮子和手咬得青了两大块,青紫青紫的牙印清晰可见。


下午去接孩子放学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她脸上的牙印。当时,她大脑嗡的一下,整个人像石化了一样,愣在那里半天。


当时的她,满脑子都在想“发生了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谁欺负了我的孩子?”


一系列的问号,心像被针扎了一样,刺得生疼。


当孩子遭遇到一些特殊事件时,父母会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会控制不住地想:孩子到底遭遇了什么?


当然,这些想法是很正常的,这是为人父母想要保护孩子的本能反应。但是,我们需要警觉的是,不能急于用自己的想法来还原整个事件,因为我们的判断未必源于事件的真相,很可能会造成误判。


弄清事实真相,正确处理孩子遇到的棘手问题,是对家长能力的一种考验。


父母怎样向孩子提问,才能理性地搞清事情的经过呢?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第一种方法,“你信息”提问法。


这个提问法是以“你”字开头,或者把“你”作为核心,把说话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引导孩子主动说。


“你信息”提问背后的原理机制是“让渡自我”,也就是,不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并尽可能让孩子说话。


父母的让渡自我,则是指父母要暂时放弃家长主导的念头,让自己退出来,把空间和时间都留给孩子。


那么,“你信息”提问,具体要怎么做呢?


在“早早被咬”事件中,作者是这样做的。


当看到早早脸上的牙印,不管当时有多担心和焦虑,都没有马上说出来。而是走到早早身旁,蹲下来,摸着她的脸问:“早早,你跟妈妈说说,这个脸是怎么回事啊?”


早早说:“睡午觉的时候,我旁边的小孩咬的。”


妈妈问:“你告诉妈妈,他为什么要咬你呢?”


早早说:“他也不是故意的,他是跟我玩着玩着,不知道该怎么玩好,就咬了我两口。”


听了早早的描述,这位妈妈猜测,这个孩子的家里人跟他闹着玩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用轻轻咬他的方式表达喜欢。孩子就认为,咬是代表喜欢。


可是,一个小孩去咬别人时,可不像大人那么有分寸,也不懂得轻重。他可能觉得,“我越喜欢你,我就咬得越狠、越使劲”。结果,早早的脸被咬紫了。


接着,这位妈妈又问:“你当时为什么不喊老师呢?”让她没想到的是,早早回答说:“别的小朋友在午睡,我要是大喊大叫的话会把大家吵醒的。”


听孩子这么说,妈妈非常感动,因为从孩子的回答中,妈妈获得了一个特别有价值的东西:


自己的孩子是温和纯良的,是懂得考虑别人感受的,是有同理心的。


假如当时没有用“你信息”提问,而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推断出,咬人的就是一个坏孩子,自己家孩子被还不吱声就是软弱。那么,这样的误解,就很有可能把事情带向一个完全偏离的方向。


我们有可能错怪了自家孩子,也错怪了别人家孩子。


面对这种冲突事件,不光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大人的考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会去用“你信息”,而是常常出现“我信息”。也就是当孩子跟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总是说“我觉得怎样”,比如,“我怎么觉着不是这么回事?”“我怎么觉得是这个孩子故意咬你?”“我觉得你当时就应该咬回去!”


“我信息”对于孩子来说,是毫无正向价值的,对于解决孩子当下遇到的问题也没什么帮助,甚至会帮倒忙。


使用“我信息”还会让孩子有这样的感受:


我爸妈都不听我说话,他们一点儿都不关心我的想法。父母的“我信息”用多了,还可能导致孩子以后慢慢地就不爱跟父母说话了,哪怕发生什么冲突也不再想告诉父母。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第二种方法,“yes,and”表达。


“yes,and”是即兴戏剧表演里的一个概念,之后便衍生为一种思维模式,在职场沟通和合作中有广泛应用。


那么,“yes,and”该怎样用到父母跟孩子的提问沟通中去呢?


简单来讲,先用yes对孩子表示接纳、认可,再用and引出一个相关问题。


早早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回家突然笑嘻嘻地跟妈妈说:“我是个大饭桶!”那一瞬间,妈妈哭笑不得,心想,这孩子是怎么了?还没等妈妈说话,早早继续笑着说:“我长了一个大鸡腿!”


“大鸡腿、大饭桶”,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然后,妈妈就开启了“yes,and”提问模式。


妈妈对早早说:“你是大饭桶?”(这是yes,通过重复孩子的话,表示自己对她的接纳。)


早早听完,咯咯笑得更开心了,前仰后合地说:“是啊,我是大饭桶!”


然后,又问:“这是谁说的啊?”(这是and,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进行回答。)


早早说:“江老师说的。”


继续追问:“哦?江老师说的啊,那江老师为什么说你是大饭桶和大鸡腿呢?”


就这样,通过“yes,and”提问,搞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早早睡午觉的时候,隔壁班的江老师来到他们班,坐在早早旁边,说她是个大饭桶,还摸着早早的腿,说她长了个大鸡腿。


通过对孩子的提问,把事件还原清楚,并找幼儿园做了相应的沟通。


孩子在年龄小、表达能力不够好的时候,遇到一些情况,很难自己说清楚,父母可以通过“yes,and”这样的提问,给孩子递一个抓手,让孩子顺着问题去把一件可能比较复杂的事情讲得相对清楚,这样父母才能比较恰当地来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


“你信息”提问 VS“Yes,and”表达——如何提问孩子才肯说


最后咱们来回顾一下:


“你信息”提问。父母在对孩子提问的时候要用“你信息”,让渡自我,把说话的主导权交给孩子。


“yes,and”表达。先用 yes对孩子表示接纳和肯定,再通过and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孩子还原事件的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鸡腿   孩子   主导权   青紫   饭桶   信息   美文   小朋友   想法   说话   事情   父母   能力   妈妈   事件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