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熊孩子,怎么“不吼不叫”?


面对熊孩子,怎么“不吼不叫”?


面对熊孩子,怎么“不吼不叫”?


答案可能会有点失望,那就是:不可能。


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用非理性期待去进行自我折磨。


另外,我们还有可能混淆了“吼”和“骂”的概念, “骂”不仅是对孩子行为的批判,还有针对孩子品性上的判断,是上升到人格上的打击和侮辱。


比如说:“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那么坏!” “瞧你那个没出息的样儿!”这些话都是在否定孩子的品性,甚至是人身攻击。


当孩子的行为偏离了我们的预期时,可以进行评判并纠正孩子的行为,但不能由此去定义孩子品性的好坏。


一旦我们否定了孩子的品性,并且经常脱口而出,那就相当于是给孩子做了长期催眠。


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重创,他真的会觉得自己很差劲、很糟糕,心里会想“既然爸爸妈妈都说我笨,那我肯定就是笨,爸爸妈妈都说我坏,那我肯定就是坏”。


这是非常可怕的。


面对熊孩子,怎么“不吼不叫”?


不能骂孩子。同时,为了帮助孩子剥离误解,我们还可以加上一句话——“我不喜欢你这个行为,但我永远爱你这个人”。


在亲子关系中,这是一句非常有用的话。


当孩子听到这句话时,就可以保护到他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骂和吼不是一回事,不能骂,但能吼。那就能肆无忌惮地吼了吗?当然不是。


吼孩子需要有一个边界,那就是只有涉及原则性问题才可以。


如果经常吼的话,不仅会形成伤害,还会形成耐受性,失去了威慑力。


面对熊孩子,怎么“不吼不叫”?


比如说孩子上一年级,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老师会布置家庭作业,虽然不多,但是写作业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是陌生并抗拒的,相比幼儿园和学前班时的自由与放松,一年级就显得有些禁锢和反人性。


所以,对于写作业,孩子就会各种不配合。撒娇、放赖、拖延、没事找事, 甚至会直接撂挑子不干,一边玩去了。


但是,好习惯是需要养成的,而且最好在某个合适的节点来养成。比如说一年级或是学前班就是很好的时机。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一开始肯定会有些冲突和矛盾,毕竟好逸恶劳是顺应人性,自律守纪是反人性,而几乎所有能让人变好的事情都是反人性的。


纵容能让一个人暂时脱离烦恼,但从长计议的有意义人生才是父母应该有的大局观。


培养好习惯,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前紧后松,一旦形成就会一劳永逸,亲子关系和谐,生活质量提高。


所以,当孩子面对作业表现出抵抗和消极情绪时,该吼就得吼。


面对熊孩子,怎么“不吼不叫”?


关于吼,需要注意几点。


1.尽量不碎碎念。


有的妈妈喜欢经常在孩子耳边絮叨,一件事颠来倒去车轱辘话重复个三四遍,这个孩子肯定烦,而且也没啥效果。


所以,可以把想说的话先打个腹稿,自己先把思路捋顺,然后用尽可能简洁有逻辑的方式来进行表述,这样孩子不会烦,而且对于信息的接收也清晰有效。


2.发现问题,尽早沟通解决。


拖延症别犯,遇事赶紧办。趁着热度,及时解决。


一来在孩子对这件事还有记忆,对于很多细节可以完整提取时进行沟通,效果会好很多。


另外还会给孩子形成一种意识:我做什么,妈妈都知道得请清楚楚,以后可不敢再这么干了。


这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约束和默契。


3.就事论事。


不翻旧账,不搞人身攻击。想表达什么,提前做好准备。


面对熊孩子,怎么“不吼不叫”?


吼,对孩子来说,是有语言力量的,也是有威慑力的。


所以,不能不吼,更不能乱吼。


吼是必要的,但不是常态。除非必要,尽量不吼。


因为常态性的吼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处于失控状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情绪也有影响。曾有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对孩子吼叫,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孩子的压力和抑郁程度会不断增加,同时他们的行为问题也会随之增加。


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尽量减少对孩子吼叫行为的发生呢?


关键在于,管理好孩子的行为和习惯。


面对熊孩子,怎么“不吼不叫”?


耶鲁大学心理学和儿童精神病学教授艾伦·卡兹丁认为,如果家长想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有提前的规划和纪律。


卡兹丁提出了一个ABCs法则,也就是,前置条件(antecedents )、行为(behaviors)和后果(consequences)。


前置条件是指提前进行设置,希望孩子做什么,要先明确告诉他。行为是指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定义和塑造。后果是指当看到孩子的正确行为时,要表达赞许的态度。


比如,孩子每天晚上都把脱下来的袜子到处乱丢。这个时候,父母不能生气地对孩子吼叫,而是可以在第二天一早问孩子,今晚能不能把脏袜子放到卫生间。


如果孩子做到了,就要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许。ABCs法则的重点在于,让孩子意识到,如果他的行为正确,就会得到父母的表扬。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提前对孩子做出明确的要求,而不是在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再去生气和吼叫。


ABCs法则可以帮助父母摆脱对“吼叫”的依赖,有效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培养好习惯,也能让父母在养育方面的压力大幅下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


面对熊孩子,怎么“不吼不叫”?


关于“不吼不叫”,有三点建议:


1.明确“吼”和“骂”的概念。吼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就事论事可是不仅针对行为,还针对孩子的品性进行言语攻击。父母可以吼孩子,但绝对不能骂孩子。


2.吼孩子需要边界。只有孩子做的事情触犯底线或涉及原则性问题时,才可以吼孩子。


3.减少吼孩子行为,可使用ABCs法则。


面对熊孩子,怎么“不吼不叫”?


棕妈:

初中英语老师,10岁男孩妈妈;

读书达人,每年阅读书目200+;

电影狂人,每年贡献票房2000+

(暂时贡献不了了);

心理学感兴趣,小毛头hold得住;

人类灵魂的小裁缝,擅长自黑的不辣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耶鲁大学   孩子   作业   学前班   就事论事   品性   常态   边界   美文   袜子   心理学   法则   人性   父母   习惯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