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先来聊聊我对于“妈”这个身份的理解。


按理来说,只要性别为女,生理正常,都可以当妈。


但事实上,不是有生育能力的人,就能当好妈;也不是当了妈,就一定能带好娃。


有的人,天生爱孩子,爱小动物,爱花花草草,你不给她钱,她也愿意干。因为做这些是源于内驱力和兴趣所在,不让干还浑身难受。


这样的人当了妈,孩子就会比较幸运。因为她们的爱源自内心,出于本能。她们的孩子倒未必都能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大多心理健康,积极乐观,热爱生活。


对于这样的女性来说,当妈是天赋,也是刚需。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有的人,天生爱冒险、爱交友、爱新鲜、爱赚钱,她们不会因为组成家庭,有了孩子,就一夜之间大变身。每天围着锅台转,放弃内在需求,成为让渡自我,成就他人的贤妻良母。


家庭这一亩三分地再好也圈不住她们,岁月静好一世安稳不是她们的内在需求,她们想要的世界,远比这要广阔地多。


这样的人当了妈,会在孩子成年后成为他们的榜样和骄傲,但在孩子幼年时,那种只有母亲才能提供的亲昵和滋养,就会相对匮乏。


有的人,什么都不热爱,吃饭就是为了活着,日常没活力,工作没动力,好吃懒做是追求,浑浑噩噩是常态。10年前见TA是这副模样,10年后再见,哇塞!一点没变。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那也得需要猪配合啊。要是这只猪早就刀枪不入,百炼成钢,你也是拿TA毫无办法。


这样的人当了妈,那可就悲剧了。娃熊熊一个,妈熊熊一窝。


就这样,天赋型、努力型、放任自我型、不求上进型……都统统进入了同一赛道——当妈。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这不,最近热播剧《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就遭遇了网友们疯狂的弹幕吐槽。


但是,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今天先来聊聊陈婷。


陈婷应该是全剧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角色——360度无死角的零好感。


听她说话就难受,看她露面就快进,盼着赶紧领盒饭,最好永远别出现。


在全网一边倒地讨伐声中,我想静静。静静地分析一下这个角色:


她想要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她有没有改变(变好)的可能?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陈婷想要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陈婷理想中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生活安逸,有点情调,最好中产起步。


但资本积累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别人,老公也行,爹妈也行,孩子也行。


靠自己太辛苦,影响貌美如花。


靠父母,要看运气;靠孩子,周期太长;靠老公,比较现实。


后来,陈婷通过自身优势——优雅美丽的外表+恰如其分的得体,成功吸引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成为一个中产之家的阔太太。


所谓中产优势,除了财富相对自由之外,还能从地理上隔离那些有着血缘关系的七大姑八大姨,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妈大婶们的评头论足和情感干预。


你看李尖尖一家,比很多常规家庭都要和谐幸福吧,但还是免不了隔三差五的接受左邻右舍们“关心”和“心疼”。


开学第一天,路上遇到钱婆婆和一个来给女儿看外孙的阿姨,刚寒暄没几句,这个阿姨就用非常同情的眼神看着他们仨说:


“孩砸,你们都想自己的妈妈吗?”


这种所谓的关心,很扎心呐。


邻居们可能心眼并不坏,但他们狭隘的认知局限,可能永远都无法明白“界限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也始终走不出眼前这一亩三分地。


他们茶余饭后的兴趣之一,就是聊别人家的八卦,然后再在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时不时地嗨一下。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对此,陈婷是非常厌恶的。


她跟周遭有着一种显而易见的疏离和违和。外在气质或内在需求上,都有些格格不入。


尽管住在同一小区,处于同一阶层,但在她的自我认知中,他们并不是一类人。


她不太想跟这帮街坊搭话,更不想成为被他们议论的对象。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曾经的陈婷,大致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


虽不是大富大贵,但有稳定的家庭,体面的工作,聪明懂事还长得好看的孩子。


但这一切,在某一天,因为一个意外,打破了。


稳定的结构被打破,美好的形象被打破,一直优越的那个自我被打破。


后来她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搬家、转嫁责任、争吵发泄......均以失败告终。


那场变故以及之后的连锁反应,渐渐偏离了她的欲望轨道。


所以,她选择了离开。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陈婷这样的人,还有变好的可能吗?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明白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句话概括:


陈婷的一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一生。


只要允许,万物都是韭菜,人人可做阶梯。


这个美丽的女人,每一次出现都是那么的优雅,即便是后来身体残疾,也仍旧是那个人群中亮眼的存在。但是,每当看到她那恰如其分的得体,浅笑盈盈的疏离,就会让人不寒而栗。


因为你不知道,她会在何时暴雷。


陈婷的得体和优雅,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不能触及到她的利益。


只要是你稍微触碰,或是让她感觉到了这种威胁,就会随时发飙。


凌霄跟陈婷在某些方面很像。聪明,有心机,城府深,善于察言观色,关键时候能带节奏。


但在这点上,两人完全不同。


凌霄是那种为了达到某种平衡,可以让渡自己利益,甚至是自我伤害的人,你只要别触及到他的底线(尖尖)就行。


但陈婷不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注意:是个人利益,并非家庭整体利益)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对外人绝不手软,对亲人也并不怜惜。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陈婷是那种用“钝刀子伤人”的人。


硬刀子伤人,感官刺激是直接而锋利的,看得见的伤口,看得见的愈合;钝刀子伤人,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后知后觉,如果不是内心足够强大和坚定,就会在绵里藏刀中被渐渐侵蚀。


凌霄和尖尖的一段对话中,对陈婷的评价,简直不能更精准。


凌霄:“那就像是一个黑洞,无论你填什么进去,都填不满。”


尖尖:“黑洞?万一她也不想成为黑洞呢,或者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个黑洞。”


凌霄:“你的想法太阳光了,黑洞是自愿成为黑洞的, 因为黑洞的本质就是吞噬,把靠近它的东西粉碎掉,成为它的一部分。”


黑洞就是黑洞,永远都不会变成光亮,如果你试图去拯救,那么很可能会被吞噬。


有的人,总是能激发他人身上善的一面,让TA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


有的人,总是能激发他人身上恶的一面,让TA朝着糟糕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差。


想成就一个人,很难;但毁掉一个人,太容易。


而陈婷,就是有这个本事,摧毁一切靠近她的人。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陈婷是一个懂得利用杠杆的人。


她知道怎么以小博大,以弱取胜;更明白怎么利用自身优势和他人软肋来满足自己。


有的人,可以无耻地坦荡荡,不加滤镜,简单粗暴。


有的人,会把这种无耻包装得很高级,明明是一坨shit,却非要冻成ice cream的样子。让你无法拒绝,甚至是心怀愧疚。


比善良她不行,耍无赖第一名。


所以,小橙子说,“我们都玩不过她的。”


有时候,“玩不过”倒未必是能力不行,而是道德底线不允许,责任感不允许,如果真那么做的话,就会陷入自我厌恶。


这种感觉,对于有着羞耻心和道德底线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陈婷曾说,离开家之后,一直做噩梦,直到小橙子出生。


是不是觉得,是小橙子填补了她的遗憾,让她获得了救赎?


才不是。


是小橙子的到来,让她变踏实了。


这个重新建立的家庭,因为孩子的到来变得更加稳固;在外界看来,她又重新变回那个令人羡慕的女人。


老公事业有成,太太美丽优雅,孩子乖巧可爱,稳固的三角形,优越的家境,世俗圆满,不过如此。


这就是陈婷,一个自我感受永远排在第一位,且无法实现关系双赢的人。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那么,她有没有变好的可能?


不可能。


国产影视剧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不管前面撒多大网,最后两集一定能给它收回来,所以经常是烂尾。另一个是结局一定要圆满,好人一定要有好报。


这部剧也不例外。用网友的弹幕来说,就是强行洗白。不管某个人曾经的行为有多不靠谱,都要让观众试着去理解他,同情他。


但是,陈婷不值得理解和同情。


有人可能会从“女儿意外身亡”这件事,来解释她后来的行为。但是变故只是一个诱因,真正让她成为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是因为她本就如此。


只不过风平浪静时,这部分被好好的隐藏在她的潜意识里,当某天某个巨大的刺激到来,它们才会引爆。


有人可能会从原生家庭这个角度分析,觉得她是受到她妈妈的影响,才会变成这个样子。


没错,原生家庭的确可以解释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成因。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遇事就让原生家庭背锅,是非常不成熟的表现。


毕竟,没有绝对完美的原生家庭。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曾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如果一直用这种思维来指导行动的话,那就永远是一副受害者姿态,永远都不会成长和改变。


凡事都甩锅给原生家庭,是一种逃避。


还有人觉得,陈婷得了抑郁症。在上篇

分析凌霄(点击可阅读)

这个角色的文章中曾提到:向内攻击的人会抑郁,向外攻击的人不会。在其他平台上,还有读者说我这是在瞎说。


这可不是瞎说,这是弗洛伊德说的。


弗洛伊德他老人家说:


攻击分为两类:向内攻击(自我攻击)和向外攻击。


向内攻击包括:自残或自杀、嫉妒、内疚感或自责、暴饮暴食、自我行为或情绪的压抑、饮食拒绝等。


向外攻击包括: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嘲笑、愤恨等。


有些人的攻击行为是向外的,有些人是向内的。


抑郁是个体将对已经丧失事物的敌意转向内部,转向自我而形成的。抑郁症患者把攻击转向了自身,以毁灭自己的攻击,传递着对外界的愤怒。


自杀,就是自我攻击的最高形式。


你看,陈婷像是抑郁吗?凌霄才是好嘛!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在《解码青春期》这本书中,有一段对青春期孩子的描述,特别有意思。


作者说到:


青春期孩子的各种作,其实就是在试探。


试探他们的父母是不是靠得住。就像是在坐过山车之前,会拼命摇动座椅上的那根大腿压杆,看它够不够结实,以确保自己不会掉下来。


而陈婷跟孩子的关系,恰好是反过来的。她就是那个孩子,在反复试探“父母”(凌霄),看那根压杆够不够结实,以确保自己可以被托得住。


陈婷是心机女,但却不是强大的母亲。


她在心理成熟度和情绪管理方面,呈现的是低龄化特质。


孩子对她是反哺,她对孩子却是反噬。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李尖尖说,讨厌陈婷家祖孙三代。


作为这个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她的确是既没有做好“承上”,也没有做好“启下”。


她一直在做的,就是“逃避”。逃避责任、逃避反思、逃避成长。直到最后选择自杀,仍然是在逃避。


她可能都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如果自杀成功得话,将会给孩子(尤其是凌霄)造成怎样的影响。估计凌霄一辈子都没法从阴影中走出来了。


《以家人之名》中的几款“妈”被疯狂吐槽,她们真的有那么差吗?


有没有让人神清气爽的原生家庭?


肯定有,但不多。


与其遇事就往上一辈找原因,在埋怨吐槽中不做任何改变;不如多多内观自己,好好修炼,变得更好,成为下一代眼中靠谱的原生父母。


“代际传递”这根链条,只有在某个环节被打断,才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循环。


棕妈:

初中英语老师,10岁男孩妈妈;

读书达人,每年阅读书目200+;

电影狂人,每年贡献票房2000+

(那是以前,现在是贡献不了了);

心理学感兴趣,小毛头hold得住;

人类灵魂的小裁缝,擅长自黑的不辣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弗洛伊德   中产   凌霄   橙子   黑洞   得体   刀子   青春期   美文   伤人   优雅   家人   利益   父母   自我   疯狂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