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大家好,我是棕妈。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妈妈知道怎么办》。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小骞。


提到王小骞,脑海中一直停留的印象,还是那个性格开朗、伶牙俐齿的央视主持人。我曾看过她主持的《交换空间》。这是央视的一档以倡导自主动手、节俭装修为理念的服务类节目。


再后来呢,就没再关注过她了。直到不久前在【樊登读书】的【作者光临】栏目,听到她跟樊登聊起自己的这本新书。


说实话,在听到王小骞跟樊登的交流中,谈到自己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时,我是很吃惊的。


因为她对教育,尤其是低龄段儿童教育的理解,无论深度、宽度还是角度,都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然后带着好奇与期待,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并从中找到了答案。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原来,作为高龄妈妈的她,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发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


而这份力不从心,不是物质上的供给不足,也不是知识上的欠缺,而是她对于教育的那份敬畏心,是甘愿低下头、扑下身子的自我剖析,是对于自我认知的刷新和重建。


做出这个决定,需要悟性;经历这个过程,需要勇气。


让人佩服的是,她全部都做到了。


在经历了一番痛苦、挣扎、思考和梳理之后,她决定放弃当时稳定的工作,为了女儿早早再次成为一名学生,在亲子教育和心理学这一领域重新开始。


PS.她的女儿叫“早早”,是因为这是一个早产儿,因为妈妈的身体原因,她比正常孩子早出生了近两个月)。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在这里,王小骞用了一个词——回炉。


她把自己这一次的华丽转身,看作是一次洗礼,也是重新认识自我,踏上另一段征程的开始。


于是在44岁那年,她背上书包,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专业硕士课程的学习。


她说:


“我对自己有期待——做合格的自己,做称职的妈妈,为了实现这个期待,我需要寻求外援,向外界求助,做专业学习。”


无论做自己,还是养孩子,都要试图去了解生而为人的一般规律。


渡人先渡己,养孩子先养自己。


好妈妈才能养出好孩子。妈妈稀里糊涂,却要求孩子优秀练达,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谬的想法。


不能依靠自我感觉去养育,感觉错了,谁为孩子的成长买单?


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养育,再丰富的人生都有局限。更不能依靠东一句西一句的碎片化信息, 孩子怎么可以在随机发送的不靠谱经验里当一只小白鼠。


要静下心来,亲近规律,刷新认知,探索方法,改变自己。


在女儿早早5岁这一年,王小骞完成了这本书《妈妈知道怎么办》。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在学成毕业,得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师”认证后,王小骞接触了大量的父母,收到了成千上万的“怎么办”:


孩子拖拉怎么办?


不顺着就哭怎么办?


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不好好写作业怎么办……


怎么办?怎么办?所有的问题,最后都落在“怎么办”!


在这些“怎么办”里,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大量的“怎么办,其实是趋同的:


有父母思维方式的趋同,有处理问题时方法欠佳的趋同,有对孩子特定发展阶段的信息缺失的趋同,等等。



同一件事,换一个场景或问题稍有变化,父母又困惑了。甚至常常有妈妈在后台留言说自己焦虑得失眠。


在《妈妈知道怎么办》中,这些趋同的问题都系统化地得到了呈现。


王小骞在书中写道:


“写的是我,说的是你,因为我也是所有父母中的一个,在做父母的路上所遇到的困惑,也是所有父母的苦恼。我找到的解决方案,肯定也是你需要的。


养育,没有公式,拓展思维方式,提高思考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帮我们真正走出困局。


其实,我们的茫然无措焦虑,根源在于没有让母亲的角色和身份充分觉醒。这本《妈妈知道怎么办》,既是办法,更是思维。当开放了思维方式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办法总比问题多。


我们都一样,都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一起找寻办法,一起实现母亲意识的真正觉醒。


希望可以让每一位有意愿成为称职父母的你,有所启发或收获。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


这本书共分为六个板块:


有沟无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暗理性——父母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增强回路——如何让品格成为一种日常


人的塑造——如何给孩子坚实的“人生基座”


内驱萌芽——如何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和学习


角色觉醒——如何成为孩子最强大的支持系统


而每一个板块中,又会分为5-7个话题,每个话题都对应一个父母的盲区或是棘手的问题。


可以说是实操性是非常强的,更难得的是,在每个实操案例中,都会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解读依据,让很多方法都找到了与之对应的学术支撑,不至于太过悬浮或是自我。


此外,每个版块还配有一个很独特的【启悟拆字】,通过对某个字的拆解,更加直观的解读教育理念的本质所在。


一共有六个字:聽(听)、忍、聰(聪)、塑、(教)、愛(爱)。



其中的“听”、“聪”、“爱”是繁体字,“敎”是甲骨文,“塑”和“忍”是简体字。


那接下来,咱们先一起进入到第一个版块:


【有沟无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的第一个话题:


55387定律,如何不吼不叫地让孩子“听话”。


这里的“听话”,打了一个双引号。也就是说并不是让孩子对于父母所说的话全盘接受,对于父母的要求言听计从,而是说如何说,才可以跟孩子真正建立沟通链接,让你说的话以正确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脑回路当中。


这个过程,是顺理成章的;对孩子来说,也是欣然接受的。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本篇开头,是一个案例。


有一个妈妈,平时工作非常忙,但几乎每天都因为催孩子睡觉,弄得不欢而散,孩子不开心,自己也很生气。


比如说,有时候都9点了,孩子还在看动画片,看得不亦乐乎,这时候,妈妈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免不了会冲着孩子嚷嚷。


这个场景,想必很多父母都经历过。


妈妈一直催,孩子就不睡。


接下来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看电视正在兴头上,完全听不进去妈妈的话,又哭又闹,妈妈就会更烦躁,然后直接把电视机一关,把孩子赶回屋睡觉。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被妈妈凶神恶煞的样子吓到了,心里很委屈,但是也不敢顶撞,于是就很不情愿地回屋了,带着糟糕的心情入睡。


无论孩子是哪一种反应,他的心情都是很不爽。


所以,哪怕是孩子去睡觉了,妈妈看似“胜利”,但事实上,妈妈和孩子之间进行了一次非常失败的沟通。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无论我们是想教育孩子,还是想了解孩子;无论我们是想塑造他的价值观,还是想引导他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一切,都需要有效沟通来实现,而不是一边牺牲亲子关系,一边“压迫”孩子去执行。


沟通,是父母完成教育引导首当其冲的落地动作,如果这个动作失败了,那么所有的目标,即使有一时的作用,也无法持续长效。


不懂沟通,一切的期许都是一厢情愿;不会沟通,我们对孩子的爱很可能变成伤害。


沟而通,一通百通;沟而不通,不通则痛。沟通,有道,有术,充满奥秘,不是张嘴说话那么简单。


有一条关于沟通的定律,是所有的父母都应该知道并熟练掌握的,就是著名的“55387定律”。


这条人际沟通定律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被广泛用于职场培训,后来也被用到家庭中。


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同样是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是扎扎实实的“人际”沟通。


55387,即55%+38%+7%=100%。55%是沟通中的态度,包括动作、表情等;38%是讲话时的语气;7%是说话的内容。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际沟通效果,55%是由态度、肢体语言、面部神情以及穿着仪表是否恰当、得体决定的;38%是由语气、口吻决定的;只有7%来自我们说话的内容。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刚开始看到这个定律时,仔细琢磨了一下,相当震惊也非常认同。


震惊,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说话的内容上,而忽略了很多语言内容之外的东西,而这些在沟通效果中占比高达93%。


假如没有这93%,那么7%的内容能发挥的作用会极其有限,甚至完全送达不了。


试想,一个人态度傲慢,对我们或嗤之以鼻,或居高临下,或缺乏尊重,语气里透着不屑、否定、指责、教训、不耐烦……那我们还会去关注、赞赏对方说话的内容吗?


很难。即便他说的都对,我们也会搜肠刮肚找理由否定他,因为对方的态度和语气让我们不舒服,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抵御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进入情绪对抗。


反之,假如一个人态度温和,带着尊重与我们对话,语气里没有攻击,轻风细雨,稳定平和,通常我们会愿意听听他都说了些什么内容,就算说的有瑕疵,我们也愿意表示理解,甚至会给他补台。


PS. 补台,原先是用于舞台表演中的一个习语,现引申为对出现意外情况的事件进行补救措施,及时改正不足之处,使事件能顺利完成。


所以,如果想保证7%的内容能够有效传递出去,需要55%+38%的保驾护航——态度和语气,这是保证沟通良好的根本基础。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不难理解,我们说话,说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完成信息送达。


那么,信息“送出”与信息“送达”之间,需要温和、尊重、善意的态度和语气搭桥,桥断了,必是“断桥人在天涯”。


《奇葩说》的辩手臧鸿飞讲过他和女朋友“沟通”一件事,自己感觉说得对极了,列举了一二三四五个论点,六七八九十条论据,口吐莲花、唔沫横飞,说得激情衝湃、酣畅淋漓,结果女朋友盯着他说:“你为什么吼我?”完蛋,白说了!


也就是,一旦一个人的态度、语气失当,听的人根本听不进说话的内容,却能快速清晰地捕捉到令自己不爽的情绪。


想想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通常都聚焦在说话的内容上,对态度、语气并不在意,不耐烦、否定、责怪应该是“常客”,也就难怪孩子听不进去。


很多父母脾气一来,眼睛蹬着,脖子伸着,声音变大,语气中充满责备不满,说不定手指头已经指到了孩子的鼻尖前或者脑瓜上。


闭眼脑补这个形象、态度和语气,93分全丢。


所以,孩子也没有心思去听父母讲的是什么,所有的劲儿都使在了对付和招架父母的糟糕态度和暴烈脾气上。


遗憾的是,现在有太多失败的家庭沟通明明是由对态度和语气的缺乏管理引起的,可是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还总在纠结于“我说的是对的呀,为什么你不听”!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界有个共同的观点:



孩子是情绪的俘虏,他们捕捉到什么情绪就会和什么情绪联盟,而且孩子都是捕捉情绪的高手,敏感而精准。


当发现父母动作、语气和态度里有指责、抱怨、不耐烦等负向情绪的时候,他们马上就会让这些情绪成为自己的。然后带着这样的情绪和父母对抗。


无论是显性对抗——大哭大闹地打滚,还是隐性对抗——装没听见转身回屋,都是孩子的表态,潜台词是“我不喜欢你的态度,所以我不想听你说话!”


这便是不温和沟通的代价——沟通的中止,对抗的开始。


用好“55387 定律”,可以帮助父母管理好55%+38%,让7%被孩子接收到。


作者说,自从知道了“55387定律”,就开始“有意识”地管理自己与别人说话的语气、口吻和态度,然后惊喜地发现,效果真的非常棒。


最为直接的感觉是,别人可以听进去她说的话,而且会给出正向反馈,沟通进入良性互动循环。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回到这一小节最开始的场景。


妈妈看到时间已经挺晚了,孩子还在看电视,她应该怎么做呢?


她可以慢慢地走到孩子身边,摸着孩子的头,用柔和的语气对孩子说:“宝贝,咱俩刚才是不是说好了,看电视看到8点就去睡觉,你看,现在已经8点了,那你是不是要说话算话呢?”


如果妈妈用这样的态度和语气去和孩子进行沟通,沟通的难度会降低很多。


即便孩子对他心爱的动画片再看不够,心里可能也会想:“是哦,我已经和妈妈约好时间了,现在已经超时了,我该去睡觉了。”


当然,他还非常可能跟妈妈讲个小条件:“看完这一集,行不行?”无论怎样,母子的这次沟通都不会是鸡飞狗跳的。


在沟通的路上,“55387定律”是始发站,从这里出发,沟通才会走到良性的轨道上。



所以,建议下次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先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55”和“38”,再去传递“7”的内容。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亲子小贴士】


想让亲子沟通更有效,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1.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神态表情要保持平静,态度温和;肢体语言也要注意,不能摔摔打打,夹带火力。


2.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语气口吻要保持平和,尤其是张嘴说出的第一句话——这往往决定着本次沟通的成败。哪怕孩子做了让父母再生气的事情,也不能上来就发火。


沟通,原来是这样的


好,本次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次我们会聊到的话题是:


【优越感倾听VS同理心倾听】——“如何真正地听孩子说话。


棕妈:

初中英语老师,10岁男孩妈妈;

读书达人,每年阅读书目200+;

电影狂人,每年贡献票房2000+

(暂时贡献不了了);

心理学感兴趣,小毛头hold得住;

人类灵魂的小裁缝,擅长自黑的不辣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中国科学院   口吻   美文   定律   温和   语气   情绪   态度   说话   父母   自我   妈妈   感觉   孩子   内容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