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毫无疑问,郎朗是成功的。国内还是海外,世俗意义还是艺术境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极其成功。


毫无疑问,郎朗也是颇受争议的。这个争议跟其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无关,更多的还是他(和他的爸爸)跟这个世界的互动方式有关。


人无完人,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多面性和复杂性,毫无槽点的人是不存在的,习惯性吐槽也是毫无意义的。


毕竟对他人的各种不足去指指点点,实在是太容易的一件事,完全不需要门槛,人人都可以做到。


而尝试着从他人的经历中提取些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成长来说更为有利的东西,才应该是更有意义、更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比如说,可以思考一下: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不要凭借什么道听途说(各路八卦听听就好,别太当真),不要信奉什么运气说(运气肯定是有的,但绝不是决定因素),不要相信什么阴谋论(没那么多阴谋诡计,就算是有,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毫无借鉴意义),我们就单纯地从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来分析一下,郎朗为什么能成为郎朗。


因素之一:父母。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直以来站在聚光灯下的都是郎朗,对于朗爸,我们的了解并不多(除了那些所谓的八卦),事实上,他才是站在郎朗身后那个当之无愧的幕后推手。


从各种娱乐八卦中了解到的朗爸,是怎样的一个人?


精明、张狂、优越感极强。


他曾跟媒体说,刘亦菲倒追过郎朗,但郎朗没答应,因为实在是太忙了,根本没时间陪她。


当媒体问到郎朗的择偶标准时,朗爸说,“郎朗的钱够花,吃穿不愁,找皇家的还不错。我们和查尔斯王子的关系特好,可惜他没女儿……”


这就是平时八卦中所了解到的朗爸,槽点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传统价值观中,一个人仅有财富和才华,是难以被外界所普遍认同的,要想获得大众喜爱,必须具备一个特质,那就是“讨喜”。


怎么就能讨喜?


低调内敛、谦逊宽容、少利己、多利他。


明明有90分,但要表现得极其普通,让芸芸众生觉得跟他们也没啥本质区别(实际上区别大了去了),明明心里这么想,但表达时却换一套说辞,巧妙地将可能伤己的“仇富心理”,转换成必然利己的“慕强心理”。


显然,朗爸不搞这一套。


为什么,因为他不需要。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看过《我和郎朗三十年》这本书的小伙伴们会发现,对于曾经历过的一切,好的、坏的、按规则走的、花心思办的、真心感激感谢的、实名憎恨厌恶的,朗爸都一一记录在册。


那种坦率和真诚,实属少见。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内容太过真实,涉及到的隐私又太多,才导致这本书没有再次印刷出版,网上也几乎找不到资源。


为了重新回顾(读这本书是几年前在书城,当时还没有随手记录的习惯,所以很多细节都忘了),为了完成这篇很早就想动笔的文章,只好从网上买来一本翻印版(除了字清楚,哪哪都是黑乎乎一片),用一周时间把朗爸的这本日记体回忆录,又重新梳理了一遍。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十点读书送的台历,已经过去的日期就拆了下来,当做书签标记重点,边读边用微信做好笔记。



没错,郎爸的性格是不讨喜的,但一个没什么背景和原始财富积累的人,能带着孩子一步步走到绝大多数(99.99%)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没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人品不好也是不存在的。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并且能一直持续地成功下去,那么他一定是有着过人的能力和靠谱的人品。


没错,郎爸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郎朗小时一家四口


坚信自己生来就不平凡,更坚信有朝一日将成为传奇。


朗爸最初在工厂工作,干的是那种最耗费体力又危险的活儿,直到后来郎朗功成名就,他还会梦见曾经在工厂工作时的场景,随时会飞进眼睛的铁屑,满脸黑灰的同事们(包括他自己)……显然,对于这一切,他是心生恐惧的,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他不想要,但不逃避。直面当前困局,寻求机会破局。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作为一个从小就争强好胜(当过班长喊过队),不放过任何机会的人来说,从小便展现出极好音乐天赋的郎朗,成为他当时最好的人生翻盘机会。


他看到了郎朗的音乐天赋,坚信他一定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顶级的钢琴表演艺术家。


但是,朗爸并没有停留在空想阶段,而是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并抓住了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作为郎朗的学前启蒙老师,朗爸坚持每天训练郎朗练琴八小时,在沈空文工团的大走廊里,他跟其他琴童的家长经常坐在一起开会,内容没别的,就是研究怎么培养孩子,这个大走廊里的孩子们,每天在这种氛围里你追我赶,学习劲头十足。


朗爸说,在这个团体中他是最有战斗力的一个,而郎朗,也最终成为这群孩子里走得最远的一个。


朗爸的战斗力,除了自身强大的意志力和坚定信念之外,跟他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分不开的。朗爸学过武术,练过摔跤,身体素质很好,即便是后来陪伴郎朗北上学习节奏变快之后,也一直保持锻炼的习惯。


当时他们的居住条件有限,房间只有几平米,厕所还是公用,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居住环境,朗爸把当时脏得没法描述的公厕彻底刷了个干净,然后坚持每天清理,室内和连廊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为了锻炼身体,朗爸陪着郎朗在房间里打乒乓球,因为空间有限放不进球桌,就往墙上打,这样既是锻炼,也是练琴间歇的放松。


每天坚持锻炼是为了能有个好身体,好身体才是搞好学习跟干好工作的前提,在这一点上朗爸想的很清楚,而且执行力极强。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大热天没条件制冷,小郎朗就这么练。



除了日常训练和生活习惯,朗爸在几个重要节点上的应对,都堪称是经典案例级别的操作,很值得研究和学习。


比如说,选择第一任老师。


郎朗三岁半的时候,郎爸觉得郎朗开始专业学琴的时机到了。当时沈阳最好的钢琴老师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老师。但朱老师已经决定不再收小孩子了,而是把重心放在带研究生上。


但郎爸觉得起步阶段,好老师太重要,打好基础就能避免走很多弯路,所以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想办法,让朱老师收下郎朗。


PS.划重点:靠谱的教育理念——路不怕远,方向得对。超强的执行力——没条件咋办,那就创造条件去办。


于是朗爸找到多年的朋友老白,让他联系跟朱老师关系还不错的王冠教授,争取到一个拜访朱老师的机会。


机会有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工作了。


郎朗的水平朗爸是不担心的,但还是提醒郎朗到了朱老师那里,要好好表现。毕竟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然后,朗爸又冷静地(书中很多细节可以看出,朗爸是一个非常冷静理性且自我认知清醒的人)把细节仔细考虑了一番,还准备了一套说辞,要是朱老师不答应,该怎样说服她。


最后,一家三口穿戴整齐,来到了朱老师家。


见到朱老师后,郎朗的表现相当加分。


“又是大声问好,又是鞠躬,像个小老虎似的劲头十足。而且,一点都不紧张,像上台一样兴奋。”


弹完之后,朱老师很满意,问有什么其他特长,郎朗大声说:“我会唱歌,还会跳舞。”紧接着就大大方方地给老师表演起来。


就这样,胖乎乎、虎头虎脑、精气神十足,大方有礼貌、琴又弹得好的郎朗,就被朱老师破例收了下来,而郎朗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正式学琴之路。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郎朗和朱雅芬老师



这里歪个楼,说一说郎朗。


我觉得,郎朗自身的性格特点,是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郎朗的重要原因之一。


性格开朗。


郎朗的舞台表现,跟平时行事风格成形成鲜明对比,舞台上的他很张扬,属于舞台表现型选手,人越多越兴奋,常常是超水平发挥;但私底下的他却很谦逊,在面对自己老师或长辈时,尤其如此,所以教过他的老师都非常喜欢他。


有情有义。


记吃不记打,心地善良。对于曾教过他的老师,都心存感激,而且对于这份感激,郎朗是不吝于表达的(很多人对于别人的好只是默默记在心里,羞于去表达),他会从语言上行动上去表达这份感激和感谢。这让很多曾跟他合作过的人,都对他评价很高。


2001年“911事件”时,郎朗正在美国发展,刚签约了公司。事件发生后他们随人群逃到了附近的公园,心情平复之后,郎朗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询问他们的经纪人是否平安。


很多细节可以看出,郎朗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这里插播一段很多年前李湘对王中磊的采访。李湘问:冯小刚这个人有什么优点。王中磊说:有俩优点,一个是有才华,一个是有人情味。李湘又问,那缺点呢?他说:除了这俩,全是缺点。


看到没,优点不怕少,只要足够好;缺点不怕多,只要别致命。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郎朗曾三进白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唱一首歌,奥巴马说:两个女儿都是他的粉丝。


没错,郎朗的运气很好,可以说是从小好到大。


甚至于很多次的转机和化险为夷,都有种被神灵冥冥之中保驾护航的感觉,非常的不可思议。


但是那些运气好到爆的人,本身就是很好的人啊,他们真诚、善良、努力、勤勉、富有同理心。


按照吸引力法则,他们就是会大概率成为那种令人羡慕的幸运儿,不是吗?


因为,他们值得。


他们既有拿的出手的可以进行置换的好资源,又有值得信赖的可以托付的好人品。,所以才会在一些关键的节点得到贵人出手相助,达成所愿。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28岁的郎朗接受英国查尔斯王子颁发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音乐荣誉博士学位。



继续说回朗爸。


人和人的差距不在平时,而在非常时期,对于形势上的判断和策略上的应对。


为朗爸这本书写序的余隆说:


“朗爸身上展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对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和预见能力,远远超越了我们身边和他有着相似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的人。


在郎朗生命中每一个重大历史拐点,他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郎朗。”


这段评价,相当精准。


从为郎朗寻找第一任钢琴老师,到为保证郎朗练琴而决定转学;从辞职北上寻求更好发展,到一战成名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从大胆退学前往美国继续发展,到享誉世界跟最知名公司签约,成为职业演奏家......


朗爸在每一个重大拐点上都从未出现过失误,每一步都走得极为精准,尽管经历过险象环生,但最终都化险为夷。


这已经不能用厉害来形容,而是神奇,超乎寻常的神奇。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郎朗五岁时第一次参加东三省少年儿童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并在赛后举办了生平第一场个人钢琴演奏会。



外界看来,朗爸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


但我觉得,这个精明,不妨理解成是“理智清醒、目标明确。”


正因如此,他在做出判断时,考量的都不是眼前利益,而是那个从未改变过的长远目标。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尽自己所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


正因如此,在郎朗因为顾虑人情而犹豫不决时,他当断则断,做出正确选择;在郎朗取得一场比赛的胜利而欢呼雀跃时,他始终保持着清醒,因为他知道,这只是一次阶段性的胜利,这条路很长,他们刚刚踏上征程,还需要继续努力。


如果说郎朗是那个冲锋陷阵的战士,那么朗爸就是那个幕后军师和定海神针。


如果没有郎朗,朗爸应该还是会成为某个领域的大拿;但如果没有朗爸,郎朗可能就无法拥有今天的一切:事业、财富、地位,还有那个近乎完美的爱丽丝(太太吉娜)。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郎朗与太太吉娜


朗爸是个狠人。


郎爸的“狠”,处处可见。


一个人带着孩子背井离乡,没钱没人没资源,住条件最差的地下室,买论堆称的“扒堆菜”,练琴扰民被街坊投诉,为保护郎朗跟邻居干仗,被老师劝退,大赛失利,最绝望的时候也曾想过一死了之,但最终还是咬牙挺了过来。


在郎朗学习的学校,他旁听了所有优秀老师的课,白天在校园里来回转,没有他去不到的地方。晚上郎朗睡了,他再用收音机学习各类音乐知识,好在第二天陪郎朗练琴时相互讨论。


每天睡觉前,都会把第二天的重要事项写在一张纸上,包括一日三餐吃什么(精打细算,用仅有的这点钱尽可能让孩子吃得有营养)、打扫卫生(环境卫生就会少生病,才能保证练琴和学习)、接送郎朗上下学、在郎朗学校四处找课旁听,打听名师名生(名师为郎朗将来的学习做准备,名生是郎朗的竞争伙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陪郎朗练琴、睡前学习充电……


就像是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的梦想是让他(郎朗)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家,我们都充满激情。”



郎朗每次大赛前都会失眠,后来朗爸发现,只要他搂着郎朗睡,郎朗就能睡得着,对了,还必须枕着他的一只胳膊(这滋味想想就难受)。


就这样,每次大赛之前,朗爸都是这样搂着郎朗睡一整晚,第二天胳膊都是麻的,半天动弹不了。


1997年刚到美国的时候,朗爸总是感觉呼吸困难,晚上经常都是坐着入睡,后来检查发现脖子里有一个肿块,已经长了十几年了,不确定良性恶性,必须马上手术。


这种情况下,朗爸还是坚持陪着郎朗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比赛,才在大赛间隙回到国内接受了手术,据说当时因为肿块太大,给手术增加了很大难度,但好在是良性,术后恢复很好,没有大碍。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郎朗成名后,郎爸多了很多跟郎朗同台演出的机会,这个热爱二胡的人,终于有了在大舞台施展才华的机会。



从不单打独斗,处处寻找助力。


朗爸很重义气,朋友多人脉广,他善于借势借力,进行资源置换。


比如说刚到北京时,资源几乎为零。但就在那时,附近菜市场有一个卖西瓜的“二叔”(郎朗这么称呼他),一来二去大家就熟络了起来。


后来郎爸就邀请二叔到家里吃饭,二叔也经常接送郎朗上下学。在郎朗一家最困难的时候,二叔成为了他们很重要的助力。


之后只要郎朗回北京,都是二叔前去接站,后来二叔全家都搬到北京,郎爸还资助他们买了房子。


利用自身优势,成立了郎家班。


在北京那段时间,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家长。朗爸考虑到自己具备这个实力(事实上,郎家班的成员在朗爸的引导下,后来的战绩都不错),而且经济上也不宽裕,就成立了郎家班,辅导孩子练琴。


这是个一石三鸟的操作。既提高了知名度,带动了更多慕名而来的家长;又有了经济收益,改善了生活质量;同时又得到了其他助力,比如说朗爸给孩子上课,孩子家长提供一日三餐。


相互助力,满足需要。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追寻成功,永不满足。


寻找朗爸前半生的关键词,那就是“赢”。


自己要赢,郎朗更要赢。


任何比赛都要拿第一,任何对手都要赢。


为了赢,他定下教育的总基调——严格、严谨、务实。


为了树立严父形象,他在郎朗面前一直都是冷峻而严肃的,目的就是让郎朗对他敬重信服,从而将各种训练和策略顺利实施下去。


朗爸深谙教育规律。


在训练方面,朗爸一直是严谨而务实的。在他看来,速成的大多是不靠谱的,只有在持续稳定中不断精进,才是王道。


慢才是快,多少人悟不透;延迟满足,多难做得到;但是,朗爸悟透了,也做到了。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为了赢,他可以举债参赛,背水一战(在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其实是非常反常规的一种操作,这是一步险棋,但所幸赢了);


为了赢,他一直没停下前进的脚步,坚持学习,定期复盘,在反思中不断成长(陪伴郎朗的这三十年,也是朗爸自我成长的三十年),即便是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回到国内,也没有坐享其成、颐养天年,而是继续负责郎朗在中国内地包括港澳台地区所有的文化艺术发展的决策和管控。


回国前他对郎朗说:


“过去我为你铺平道路,今后仗就要靠你自己打了。身体上、业务上都要注意,希望你越走越好,一直成功下去。”


对于郎朗来说,郎爸的存在不仅是父亲这一角色。还兼具了战友、经纪人、心理咨询师、人生导师、合作伙伴、事无巨细的大管家等多重身份。


雌雄同体,内外兼顾。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郎朗跟父母


当一个人在每个领域都做到了前20%,那么多个领域叠加之后,基本就是无敌状态。


而郎爸在每个领域都做到了前5%,而且还一直保持学习力,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疆域,这样一来叠加之后就几乎是无限接近的1/N,真正做到了无可取代。


是的,无可取代。


有意愿的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不一定有意愿(更多的爸爸选择将自己的事业放在首位,而不是培养子女);有能力又有意愿的不一定能做到极致,即便是做到极致也未必如愿,毕竟两个关键因素中的另一个——孩子,不见得会有郎朗这么给力。


考虑到阅读极限,将另起一篇,展开讨论下郎朗这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棕妈工作室

棕妈:初中英语老师,10岁男孩妈妈;读书达人,每年阅读200本+;电影狂人,每年贡献票房2000元+(疫情期间,大批影院倒闭,估计一时半会是没法继续贡献了);心理学感兴趣,小毛头hold得住;人类灵魂的小裁缝,擅长自黑的不辣妈。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郎朗”的可能性有多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巴马   音乐学院   孩子   美国   助力   美文   北京   可能性   钢琴   感激   细节   家长   身体   条件   老师   机会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