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每学期开始,我们通常都会家访,在跟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最多的关键词有两个——“手机”和“关门”。


没事就抱个手机,一回家就关门;一问就烦躁,一聊就吵架。亲子关系在孩子的青春期这个阶段进入了冰点。


家长很痛苦,孩子也不好过。


一位妈妈曾分享过她的经历。


她说,儿子14岁了,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爱跟她说话了,每天放学回家就一句“我回来了”,然后就马上回到自己房间,把门一关,将自己封闭起来。


有时候想问问他在学校的情况,也总是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别问了”,“说了你们也不懂”,她感到很伤心,十几年的辛苦,怎么就养出来个“陌生人”?


字里行间,透着痛苦和无奈。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这位妈妈遇到的问题其实并不少见,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生活常态。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孩子会在跟父母共同生活了十几年后,甚至连招呼都不想跟父母打了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心至少会经历四扇门:


感受之门、事件之门、成绩之门、打招呼之门。


最初,这些门都是完全敞开的,父母出入畅通无阻。但由于有的父母不珍惜和孩子沟通的机会,或使用了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导致孩子把这四扇心门慢慢全部关闭,而父母还觉得奇怪,孩子怎么就不爱说话了呢。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咱们先来看第一扇门——感受之门。


低龄段孩子在表达自己感受时,通常会用“哭”这种方式,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而“哭”这一行为是最能直接表达生气、伤心、害怕、沮丧、委屈等情绪的渠道。


孩子的这一反应是正常的。


而有些父母却意识不到“哭”和“感受”之间的关联,认为孩子哭就是不乖,听到哭就烦躁,于是通常都是很不耐烦地对孩子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哭又不能解决问题,赶紧闭嘴吧!”


哭不能解决问题,是很多父母的观点。


的确,“哭”解决不了行为层面的问题,但是,孩子却是用“哭”在表达情绪、表达感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哭”的情感意义重大。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先接纳孩子的“哭”,再去寻找原因,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行为层面的问题;不让孩子哭,其实就是拒绝接受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类似情况发生的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慢慢进行自我“总结”,认为表达感受是不被父母接纳的。于是,他们就会选择不再在父母面前表达感受。


于是,感受之门慢慢关闭。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再来看第二扇门——事件之门。


孩子放学回家,很开心地想跟妈妈分享他在幼儿园的见闻。可当时妈妈恰好在忙着做家务,或是当天在工作时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所以心烦意乱,不想听孩子说话。


而且低龄段孩子表达能力还欠佳,可能会讲得前言不搭后语。于是可能妈妈刚听几句就不耐烦了,冲着孩子说:“行了行了,什么乱七八糟的,快别说了!”


某天,孩子在路上捡到一个东西,很兴奋地跟妈妈说:“这是我捡到的宝贝,它有魔法哦!”妈妈很不屑地瞟了一眼说:“你是收破烂的吗?什么东西都捡,赶紧给我扔了!”


就这样,当父母一再否定、打断孩子讲话,不听孩子分享自己的事情,就会让孩子做出一个判断:


父母不懂我,那我以后就不跟他们说了。于是,事件之门慢慢关闭。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第三扇门——成绩之门。


只要孩子开始上学,就一定会牵扯到成绩,这是孩子和父母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部分。


比如说,一个小学生学习一直不太好,有一次好不容易考了91分,本来很开心地拿着成绩单回家,期待妈妈夸奖他一下。


但妈妈拿到成绩单,脸上却没露出一点笑容,说:“这次虽说考了90多分,但说不定就是碰巧了,所以也别骄傲,听见没有?你们班应该还有考得更好的吧?跟人家比,你还差得远了!”


妈妈的本意也许是想激励,但在孩子看来,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完全没有被看见,那该多么委屈;刚刚提升了点成绩,妈妈就立马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多么让人扫兴啊。


这样的感受之下,除非万不得已,谁还愿意再继续沟通成绩呢?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再比如说,有个初中女生,她只要是发了成绩单就会紧张。大家都很奇怪,她的分数一直很高,为什么还要紧张呢?后来才知道,她的父母对分数的看法非常与众不同,只看失去的分,不看得到的分。


他们认为这叫对分数的“实事求是”。所以,无论考了多少分,哪怕是97分,她的爸爸妈妈也会直接责问:


“那3分是怎么丢的?”得到的97分,在父母眼里似乎并无价值,这真的“实事求是”吗?成绩优秀的孩子,竟得不到丝毫的肯定,难怪她会紧张。


肯定孩子得到的成绩是必须的,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父母的认可和赞赏中得到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会激励并调动一个人的内驱力;反之,孩子越学越没劲儿,沟通也会越来越乏力。


慢慢地,孩子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成绩,成绩之门关闭。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剩下什么呢?只有打招呼了。


第四扇门——打招呼之门。


就像是文章开头的那位妈妈遇到的情况。孩子回到家,说句“妈,我回来了” “爸,我回来了”,转身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关上了房门。


还有的孩子,回到家连招呼都不愿意和父母打,跟父母一点话都没得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慌了,纳闷孩子怎么不理自己了,想要主动和孩子聊聊天,小心翼翼地敲开孩子的门,问孩子:“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啊?”


孩子随口回答:“挺好的。”爸妈继续追问:“怎么个好法?跟我们聊聊呀。”孩子冷漠地回答:“哎呀,说了你们也不懂。行了,你们出去吧,我得写作业了。”


就这样,亲子关系变成了无话关系……


孩子曾经给了父母多少次机会呢?


无数次。


这四扇门,并不是因为一件两件事情关上的。孩子在关闭每一扇门之前,都给了父母很多次机会。到最后,孩子心凉了,不再对父母抱有任何期待,才把门一扇扇关上。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出现四扇门关闭的情况呢?


请务必建立“口令思维”。


就如同我们想打开手机,输入密码,即可解锁。如果忘记密码,胡乱输入,不停尝试,手机就会自动锁定。面对孩子的感受、事件、成绩、打招呼之门,也是一个道理。父母需要拥有不同的钥匙来对应每扇门上的锁。


之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无效,都是因为没有找对钥匙。比如,当孩子的玩具坏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妈妈被孩子搞得心烦,张口就说:


“你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玩具坏了吗?我给你再买一个不就得了?行了行了别哭了!”


妈妈这一串话说完,孩子会收起眼泪,破涕为笑吗?很显然,不可能的,孩子会哭得更凶。这就是妈妈没有找对解决沟通问题的钥匙。


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他很伤心。妈妈需要做的是,关注孩子的感受,可以说:


“宝贝,玩具坏了,你很伤心是不是?如果我最喜欢的东西坏了,我也会很伤心的。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陪着你。”


父母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时刻想着,沟通的正确“口令”是什么。这可以避免孩子关闭内心之门,或者在孩子关上了某些“门”之后我们还可以再重新把门打开,走进孩子的内心。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本章所讲的沟通方法——


“55387定律”、“拉波波特法则”、同理心倾听、“你信息”提问、“Yes, and”提问、正向激励等,都是“口令思维”的应用方案,可以帮助父母关注孩子的感受,探寻孩子的真正需求。


为方便回顾以上口令思维的应用方案,将相关部分的思维导图列出,供大家参考。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在日常生活的亲子关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冲突,被各种细节困住手脚,被各种负向情绪所捆绑,以至于常常忘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但是,冷静下来后,我们要第一时间意识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然后去找解决这种需求对应的口令钥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关键问题。


棕妈:

初中英语老师,10岁男孩妈妈;

读书达人,每年阅读书目200+;

电影狂人,每年贡献票房2000+

(暂时贡献不了了);

心理学感兴趣,小毛头hold得住;

人类灵魂的小裁缝,擅长自黑的不辣妈

就这样,孩子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那扇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父母   孩子   成绩单   口令   青春期   美文   钥匙   情绪   内心   思维   成绩   玩具   妈妈   情况   事件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