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相融,心灵自在为:幸福的秘密之心流(第三篇)

文化互相融,心灵自在为:幸福的秘密之心流(第三篇)

关注「 欧凯圣 」向阳生长 我们终将春华秋实

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身陷纳粹集中营,却说:有的犯人设法冲突铁丝网逃脱!但对我而言,铁丝网根本不存在,犯人没有减少,但我已飞到远方。

我们在第二篇《目标秩序成,快乐心流有》中谈到,要构建双环目标,恢复内心秩序,走好心流五步和万物融为一体。今天我们谈谈日常生活的五个关联。

01 游戏和心流

如果对所有产生心流的活动发布排行榜,跑步、舞蹈、攀岩、航海、下棋、唱歌、绘画、戏剧、写作、传授等十大活动应该名列榜首,它们又和游戏有关。

游戏归纳起来有四种:竞技性运动、投机性赌博,眩晕性旋转,模仿性戏剧等。

1. 竞技性运动。我们在比赛中,需要把技巧发挥到极致,才能应对局面,对抗双方都会全力以赴发挥潜能。但如果我们在意的是外在目标,比如打败对手,那么会让人分心,无法享受心流。

2. 投机性赌博。我们在赌场里,常常产生一种幻觉:可以控制未知未来。我们仿佛在和上帝对话,进行斗智斗勇的故事,完全沉浸其中,偶尔获胜令人着迷。

3. 眩晕性旋转。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喜欢转圈圈,这里面充满了乐趣,它直接改变了我们的意识,由此进入令人好奇的幻境。

任何改变我们感知现实的活动,都充满了乐趣,这也是某些药物受欢迎的原因。我们在其中产生了意识扩张的幻觉,我们把它的内涵重新搅合,制造一种扩张的错觉。

4. 模仿性戏剧。人类祖先特别喜欢戴上神的面具,载歌载舞,他们会以为自己就是上帝,对统治宇宙的威力无比欢心;小女孩喜欢扮演妈妈,使她们获得妈妈的权威。这种由幻想、扮演或假装进行的游戏,使我们超出了现实的限制。

凡游戏必有规则。它的本意是让精神能量遵循规则,由此产生内心秩序。但是能否发生作用仍然在于我们自己:有些人在游戏、绘画中郁郁寡欢;有些人在工作、带孩子也能产生心流。擅长生活的人,总能从平凡的活动中找到不凡的乐趣。

凡游戏必有挑战。挑战只是一种感觉,我们需要的是挑战感。因为再有难度的事情也可能没有挑战感,比如攀登珠峰,因为你根本没有兴趣。战胜挑战需要我们高超的技巧,而这与我们实际能力关系不大,而和我们的挑战感有关。

02 宗教和心流

新几内亚岛的土著,喜欢在丛林中寻找五彩缤纷的羽毛,作为宗教舞蹈装饰品,花费的时间甚至长过寻找食物;人类早在3万年前,就开始装饰洞穴,留下的壁画拥有实用价值和宗教价值。

我们人类之所以乐忠于此,乐趣是最主要的原因。无论石器时代还是今天,艺术对于对画画和观画的人都是心流的源泉。

自古以来,宗教和心流关系非常密切。玛雅人进行篮球比赛,希腊人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实都是宗教庆典活动。宗教是创造意识秩序最古老的、最野心的尝试。可以说宗教仪式是最深远的乐趣来源。

再进一步的讲,我们人类的活动几乎都和宗教氛围有关,比如:绘画、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等。我们常常在其中都把自己与超自然的力量、具体活动结合在一起。

不过,现代艺术、游戏和人生,大多数都和超自然力量脱节了。过去它们用来协助阐释人类历史和意义,并且赋予宇宙秩序,现在已瓦解为一堆残砾。

很多意识形态取而代之,争相为人类行为提出最好的解释:市场供需规律,希望说明人类基于理性决策;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规律,针对的是非理性的政治行动;社会生物学的基因竞争,阐释我们为什么帮助一些、消灭一些人。

过去宗教建构了宇宙秩序的模式,获得广泛支持,产生了美感的作品,带来了乐趣的仪式。现在的社会科学,也是一种宗教,它们重新建构宇宙秩序的模式,而且用实验结论让人们更为信服,并由此发展现代文明。

03 文化和心流

我们现在的心流活动都已世俗化,古代的玛雅球赛和奥运会,原本的意义已不复存在,现在纯属于娱乐了。他们现在只是改善了我们的感觉,和上帝没有关系。

心流活动从宗教文化来到世俗文化,它象征着自由的选择,这也是我们人类的终极意义。由此,这种世俗文化发展出很多改善生活品质的活动。

谈到社会文化,现在多数社会学家不再对文化进行评判了。因为道德观只适用于各自的文化。我们不能拿着一个国家的标准去评价另外一个国家。就像你美国人,不应该拿着美国价值标准去评价中国文化,这是非常愚蠢的。希特勒时期,德国的价值标准差点将世界推向毁灭,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才是人类的存在本义。

然而,对于社会体系而言,我们有没有统一的价值评判。你可能猜到了:心流。作为一种最优体验活动,它可以代表一个社会体系运转的是否优良。如果一个社会体系较好,那么更多人们将拥有更好的体验,而体验又帮助更多人培养复杂的技巧,实现自我成长。很难说,工业时期,每周工作70个小时的工人,幸福感比我们现在还好。

很多人希望活在确定性社会体系里,这出现一个问题:当一切意料之中时,生活没了挑战,生命也就没了意义。印第安人部落在一个地方生活时间过久,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时,他们就会重新迁徙到一个陌生地方,迎接新的挑战。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要有拥抱“不确定性”的开放心态。

不确定性是秩序框架内的概率事件,和荒芜不是一个概念。荒芜代表无序混沌,我们建立文化,恰恰是对混沌的一种防御。文化确定了目标,制定了规则,帮助我们建立信念克服生存的挑战,我们只有把注意力限制在特定的目标与规则之上,才能在创造的疆界里行动。

文化无所不包,它规定了我们如何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和死亡。一个文化如果能成功建立一套目标和规则,不但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再配合上我们的技巧层次,就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强烈的心流,那么文化更接近游戏了。

1976年,大规模的盖洛普民意调查了人们感到幸福的比例:北美洲人40%、欧洲20%、非洲人18%、远东7%。另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对幸福的评价跟古巴人和埃及人想去不远,但是古巴的人均国民收入不到美国五分之一,埃及不到十分之一,德国人与尼日利亚人的幸福程度相同,但是收入相差15倍。

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这似乎说明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和他的收入不成比例,关联性不高。但是在一个国家内部的纵向比较,通过大规模调查也显示,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随着发展越富裕,教育水平越高,政治越稳定,幸福度也就越高。

很多人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可以从事多种休闲活动,但他们并没有经常体验到心流。比如看电视,它几乎不可能产生心流。实际上,工作时全神贯注,挑战和技巧完全配合,且有掌控和满足感,体验心流的机会是看电视的4倍。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讽刺就是,大量的闲暇并不能转化为乐趣,跟老祖宗比,我们享受人生的机会太多了,但我们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快乐。光有机会还不够,我们更需要善用机会的技巧,我们必须知道如何控制意识。很多人置身于五花八门的休闲设施中,仍觉得生活很无聊,甚至有一种说不出的挫败感。

04 能力和心流

这不得不告诉我们,如果想达到心流状态,不仅仅取决于外在条件(游戏、宗教、文化等),还需要内在能力:我们需要拥有重组意识的能力。有些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自得其乐;有些人即使美景当前,仍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除了外在条件,我们应该考虑促成心流的内在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从四种无法获得心流的人身上得到启示:

1. 精神分裂症病人。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每件事分不清轻重,导致享受不到快乐,很难体会到心流,

2. 注意力失调的人。他们无法控制注意力,控制不了精神能量,既无法学习,也找不到真正的快乐。

3. 过于自我中心的人。他们在意别人的看法,注定与快乐无缘。他们对资讯的评价,都是基于能否实现外在目标为准。对于他们,任何事情本身都没有价值,一朵花除非可以利用,否则不值得去看第二眼;一个人除非能带来好处,否则也不必在意。

4. 自觉性强的人。他们和自我中心的人一样,都对精神能量缺乏控制,注意力太僵化,很难投入到活动本身。虽然拥有很多精神能量,但是注意力受到外在目标的强烈引导。在这种情况下,要对事物本身发生兴趣,并沉浸在互动的快乐中,不求其他回报,实在很难。

这给我们带来一种启示:精神分裂症和注意力失调的人,精神能量太过飘忽不定,妨碍心流的产生;而自我为中心和自觉性太强的人正好相反,注意力太过狭隘而缺乏弹性。这两种极端的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总找不到乐趣,学习常感到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游走在这两极之间,注意力富有弹性,才能成长并快乐。

上面我们谈到四种人的心理障碍,但外在环境中也存在强大阻力。有的是自然因素,有的是社会因素,但是自然因素往往阻止不了心流。

爱斯基摩人,在荒凉充满敌意的冰原上,学会了唱歌、跳舞、说笑话,雕刻美丽的艺术品,创造了复杂的神话,赋予了自己秩序和意义。

加勒比海岛屿上已经灭绝的土著居民,因为西班牙人的侵犯,让他们感到太痛苦,失去了意义和丧失了求生的意志,不愿生育孩子。许多文化也是如此,一个文化如果不再提供乐趣,也便自我消失了。

当然,也有反例。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身陷纳粹集中营,却说:有的犯人会设法冲突铁丝网逃脱!但对我而言,铁丝网根本不存在,犯人没有减少,但我已飞到远方。

谈到这里,有两个有趣的对应现象:

1. 内在的注意力失调和外在的社会失范类似:注意力太过飘忽。社会失范就是:当社会规则混淆不清时,人的行为就变得反复无常,没有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急速繁荣、西方文化入侵导致很多人变得缺乏生活意义,现在提出“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自信”,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无疑为中国社会重建了秩序。

2. 内在的自我为中心和外在的社会疏离类似:注意力太严格。社会疏离就是:当社会体制逼迫一个人去做与他本来目标相反的事情时就会无聊。比如,一个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在工厂重复无聊的劳动,便产生厌倦。

如果,我们需要太多外在刺激才能意识到现实,思考就依赖外在环境;反之他的注意力就有弹性,就能轻易调整体验的结构,更容易获得心流。注意力极具弹性,和四种人形成明显对比,这种人可以说自得其乐。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快乐到底是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有些人天生肌肉协调性好,同样有些人就有控制意识的禀赋。但是我想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学习。

05 家庭和心流

有些人在等待公共汽车时,也能保持心情愉快;有些人即使置身于欢乐世界仍觉得很烦,这或许与童年教育有。大量证据表面,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对于孩子成年后的人格有持续的影响力。

为此,我们要营造家庭环境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就构成了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他们提供了挑战事件、即时目标反馈、全神贯注、控制感和忘我的理想训练场所,强调事物本身的动机,孩子们更能掌握生活的秩序,享受心流。

这五个方面不但能营造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还能为孩子保留了可贵的心灵能量。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必总为规则和控制权争吵;父母对他们成就的期望不会像一片阴影,永远笼罩在他们头上;他们也不受混乱家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干扰,可以自由发展,有助于扩充自我的兴趣和活动。

在秩序不佳的家庭里,孩子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了层出不穷的谈判与争执,以及保护脆弱的自我不让别人的目标所吞噬上。

所以,一个家庭对孩子影响很大。拥有这种环境的孩子,一定比较快乐、坚强、活泼、满足。一个经常受虐待和威胁的孩子,必然竭尽全力保全自我,不让自己支离破碎,到头来,用于追求事物本身快乐的精力极其有限。这种孩子,成年后,找到一点享乐的机会(游戏),就会心满意足,很难发展出复杂的快乐,也很难成长。


总结:我们在这一章中,谈到心流和游戏、宗教、文化、能力和家庭的关系。可以看出来,健康的运动游戏、宗教的瑰丽艺术、社会的宽容文化、弹性的注意力能力,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极大的产生心流,并提升心流的品质。

文化互相融,心灵自在为:幸福的秘密之心流(第三篇)

成圣时刻 :通往幸福之路,就是幸福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文化   美文   外在   注意力   秩序   自在   能量   宗教   乐趣   意义   人类   秘密   心灵   目标   孩子   幸福   家庭   社会   快乐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