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与不行之间的第三条路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景:领导安排工作,要求我们尽快完成,可发现工作内容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职责范围,怎么办?是答应行还是不行,很多人就会陷入了两难境地。

这个时候,就会看到三种人的表现:

第一种人,老好人,喜欢拍领导马屁,想都不想就说“行”,这种人往往什么都干不好,因为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权力有限;

第二种人,小刺头,喜欢怼领导,想都不想就说“不行”,这种人往往什么都干不了,因为心理封闭,态度不端,最后一事无成;

第三种人,大将才,喜欢说“让我想一想”,这种人不但做成了很多事,也做好了很多事,在工作中,他总能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而且扮演了多种角色,有时做谋士、有时当能臣、有时担将帅。

行与不行之间的第三条路

我们看完这三种人,禁不住要问: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他们的认知到底有哪些差异,不妨让我们做个深度解剖来看看。

首先,我们来认识三次认知升级。

人面对问题,为什么第一反应就是问自己行不行,而不是问自己这个问题怎么办。这里面就住着一个“是非二元论”的小妖怪。二元论,本来是个哲学上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柏拉图的阐述,他认为物质和精神,平行运作,互不影响。今天,我们借用这个概念,来阐述下是非“二元论”,也就是人的三次认知升级。

第一次认知升级,从认知的混沌,到认知的是非。

如果养过孩子,你就知道,五岁的儿童认识世界非常简单,只有是非的分别,比如灰太狼永远是坏蛋,喜洋洋永远是好人。这和他认知阶段密切相关,孩子刚出生阶段,仍处于混沌状态,天生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这个时候父母教育他的最好方式,就是果断告诉他是非分别。这种简单的评判,符合孩子认知能力,让他容易理解周围的世界。相反,如果你告诉孩子人是很复杂的,比如你的同学小明不一定是好人,这样的教育方式看似很好,可对父母的思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你会把孩子搞糊涂,他听完你的话后寸步难行,因为他没有复杂的处事经验和认知能力,根本理解不了,也无法执行这种指导思想。

这种阶段性教育方式,带来了认知的便利,但也带来了认知升级的障碍。很多人,一生的认知水平也就停留在了五岁阶段,评判事物非常简单,完全看不清世界复杂的一面。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方式,要完成认知升级,孩子必须依靠自己突破障碍。

行与不行之间的第三条路

第二次认知升级,从认知的是非,到认知的复杂。

认知方式从“是非”到“复杂”,是一次关键的认知转变,需要突破自出生以来形成的固有认知模式,对孩子的自省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他十五岁时,开始上高中,生理的青春期就要结束,但是认知的青春期刚刚开始,很多孩子都会离开父母,选择住校,还有孩子在学校外租房子,一定程度也脱离学校,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现实,了解到更复杂的人情世故。他会根据自己现实经历,发现现实不是像书本上写的那样,现实中:小明对他来说是好人,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坏人;小明这个方面是好人,另外一个方面可能是坏人;小明今天是好人,明天就可能变成了坏人。他会发现,这种简单给人贴标签的方式,与现实完全不符,已经无法指导他的行动。能认识到这个程度,可以说已经完成了第二次认知升级。

第三次认知升级,从认知的复杂,到认知的圆融。

第三次认知升级,是人的最后一次认知升级,直接决定了你能否迈上第三条道路,能不能获得人生的大智慧,会不会完成人生的大伟业。

当人三十岁时,他大概率已经完全离开了学校和父母,来到真实的世界,步入复杂的社会,经历各种狗血剧情。现实会教育他,让他明白,是非无时不在相互转化、相互成就之中。来到真实的世界,首先就要放弃所有的偏见,怀有开放心态,接受一切可能。这种认知的圆通,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建设型思维模式。接下来,我会详细介绍这种思维模式的特征。

好,以上就是人生的三个认知阶段,为了方便理解,我用年龄进行划分,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五十岁的人,还停留在五岁孩子的认知模式;三十岁的时候,我们会针对不同的事情,用三种认知方式交叉使用。

行与不行之间的第三条路

其次,我们学习建设型认知模式。

建设型认知模式,是经过混沌、是非、复杂,最后到圆融而来,可以说是一路打怪升级得来的,非常不易但值得拥有,因为它是你发现第三条路的思想基础。

建设型思想模式具有三种典型特征:

第一个典型特征,具有开放性。具备这种认知模式的人心态是开放的,始终做好迎接一切变化的准备。它不会根据以往经验而偏见、而固执、而僵化、而拒绝。比如有些人一听到领导说话就知道任务来了,一遇到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就认为麻烦来了,一听说要汇报就觉得会出丑。这种经验性心态、封闭性心态是建设型认知模式的大敌,因为它将一切可能挡在了门外。

第二个典型特征,具有动态性。具备这种认知模式的人认为万事万物都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他不会用静止的观点、过往的经验看待一件事,评判一个人。有些人常常因为昨天失败了就认为今天也会失败,同事昨天拒绝了自己今天也会拒绝,昨天解决不了的问题今天一样解决不了,他看不见自己的进步,同事的转变和事情的发展。

第三个典型特征,具有成长性。具备这种认知模式的人不拘于封闭,不拘于静止,不拘于无为,他会主动作为,给问题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改变事态的发展。比如和同事关系不好,没关系,想个解决方案,主动帮助,同事态度也就转变了;老板问我这个事情交给我行不行,没关系,想个解决方案,主动汇报,问题不但解决了自己也成长了。

行与不行之间的第三条路

最后,我们探讨下如何发现第三条道路。

世界上有没有第三条路,关键在于你怎么想,你的思维模式是什么。一个具有建设型思维模式的人,都会长出第三只眼睛,这种上帝之眼能看到普通人看不见的事物本质,进而发现第三条道路。

如何开启第三只眼睛呢,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什么”?

第一个,我要什么。绝大多数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自己要什么,而且经常性忘记。“我要什么”是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人来到这个世界,只有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才不会迷失,选择第三条路才有最根本的依据。比如在婚姻里面,我们要什么,相信很多人都忘记了结婚的初心,有人说要激情之爱,有人说要孩子,更有人说要金钱, 然而,现代人婚姻的本质却是陪伴之爱。抛却了“相互理解、互相促进”的陪伴之爱而在一起,已经失去了婚姻的意义。《最强大脑》科学顾问刘嘉研究发现:激情之爱不是婚姻能给与的,激情之爱的巅峰感受通常能持续的时间是几个月到1年,通过一夜情寻找激情之爱比在婚姻里面寻找更为靠谱为要个孩子选择婚姻更是愚蠢的,因为孩子只是现代婚姻的一个副产品,通过人工授精或代孕的方式更为简便。通过婚姻获得金钱在现代婚姻中几乎不可能,现代婚姻原则之一就是对等付出。所以,首先弄明白要什么,是发现第三条路的根本依据,才不至于跑偏了人生之路。

第二个,我有什么?一个人知道了我要什么,接下来就要看看自己有什么。这对你排除掉是非道路很重要,因为我有的这条路就不应该成为第三路,比如我是计算机高手,那么老板还总是安排帮他打字,对于他而言有利的,但对于我整体发展没有任何帮助,我就可以在整体方案想个办法,比如培养个新人,把自己解放出来。当然,我有什么也是你发现第三条路的才能基础,要发现第三条路,你需要拥有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领导上级的能力。

第三个,我做什么?知道了我要什么,了解我有什么,接下来就是我要做什么。我要做什么就是行动,去发现第三条道路。比如,领导交办给我一个工作,那么我就要想,我能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我现在已经有了什么?要怎么做才能把领导得难题给解决,需要哪些人牵头,那些人负责,哪些人配合,哪些人支持。这种解决问题方式不是简单接受问题,也不是拒绝问题,而是想一个周全的方案,既让协助领导把工作完成,又能得到自己要的东西,还不得罪同事,这就是第三条路。

行与不行之间的第三条路

好,我总结一下。我们要经过三次认知升级,在不断的否定过去,重塑未来中找到第三条路;在拿起仅有的地图,展开行动找到第三条路;在修炼出建设型认知模式,从而发现行与不行之间的第三条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美文   认知   是非   好人   同事   特征   道路   现实   婚姻   阶段   能力   领导   模式   方式   发现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