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虚其欲,充其心 (九守|守虚)

《通玄真经》|虚其欲,充其心 (九守|守虚)

大家好,我是辛元,文中如有不明白的可以私信我,也可以添加辛元:xinyuanxs,辛元会尽自己能力为大家解答,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九守第五解,也是九守的第一守,守虚。

视频加载中...

守虚老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

圣人因天下变而安其位,天下失道则替天行道平天下,正天下,所以现代很多人在说替天行道其实不过是行己之利罢了,这只是词语到了现代被流俗化了。

圣人以天下复归于天道为事业,使得天下清正,百姓各有所得,能够各行其职,不会被富贵荣华声色欲望所累。

衰乐、好憎、喜怒之心从何而来,这些情绪大多都是与外物相接时而来,我们失去了某些东西或者事物没有按照我们所预订的方法发展,很容易我们就会开始滋生这些情绪,其实这是我们心灵闭塞的一种表现,如果能够通和外物而察其根本,自然也能知其祸福,那么事物的发展及其结果我们是可以能预料得到的,那么得于失我们更知道为什么会得失,自然不会应外物的变化而发展出衰乐、好憎、喜怒的情绪。

所以顺其自然二气相合应时而生,顺二气所散而死,人与万物皆相同,都是生出于道,而死回归于道,并没有什么不同,皆为物化。

物化这两个字的玄机很大,需要明白这两个字的意思先需要明白宣夜说的宇宙观已经知道的,《庄子》中将齐物论放在第二篇,是接着逍遥游的至道及宣夜说,说明齐物论在《庄子》一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想要明白物化这两个字就需要读懂逍遥游及齐物论,大家可以阅读《庄子》逍遥游及齐物论,这里需要注意庄子写的并不是神话鬼怪而是当时的天时历法,具体可以参考辛元文章的《通玄真经》|千年国学经典,解读老子智慧 第一解。

虚静凝神与大阴同其天德,动时与阳同波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要顺应天地而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把握时机而动,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开车,笔直视野又非常好的道路我们保持好方向后不需要不停的去修正路线,而在山路中我们顺弯道而修正方向,自然就能轻松愉快的到达终点。

所以心为身体之主,神为心通于外物之宝,形体劳作无休心便会长期处于过度负载而累倒,如果精神不停的外散于外就会慢慢的枯竭,这都是因为被外物所累,为什么现在很多都是日夜颠倒,因为他们追求刺激,夜生活的丰富使他们沉沦至此,从而将自己的精气神全部都外散于此,这并不能通过白天的休息而补充回来,因为阴休阳动,这是自然的规律,如果违背,自然会受到相应的天刑,现代人为什么重大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其实这也和现代人违背自然规律分不开的,所以圣人遵循天道而顺应天行,精神内守与道合一而不敢越出大道。

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无所亲,抱德炀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神。

心神虚静通达空明,明为通于天道,通于天道才能外通德之实,这便去了事物的枝节而通其事物的根本。

空明则能清静,清静而以道应物,则天为而动,无为便因任自然而化,无为使之安逸,则不会被忧患所困扰,便能虚静无形,精神内守,而尽享天年。

天道无所疏无所亲,以天德蓄养天下,万物自然顺应天而变化,合于天道,厚积天德,万物也将自然自化,自然而清正,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此道皆通。

而如果离此道而行人道治理的话,就会迷茫,如同祸福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即使到来了也不会明白祸福发生的原因,那么下一次的祸福到来又会迷茫,而以天道来正,便会豁然明了,能知其祸福,明于生死,那么自然知道要如果去做才会最好的结果,这便是大道至神。

神则以求无不待也,以为无不成也。

天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以天心无为之教而教化天下,治理天下,万物皆自然而成,是谓无不成也。

为方便大家查看往期文章,辛元将往期文章链接做在下方

《通玄真经》|九守 第三解

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到,大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真经   越出   替天行道   空明   清正   祸福   喜怒   庄子   天道   圣人   美文   万物   逍遥   事物   自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