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致虚守静,感悟致人生远致静(九守|守静)

大家好,我是辛元,文中如有不明白的可以私信我,也可以添加辛元:xinyuanxs,辛元会尽自己能力为大家解答,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九守的:守静。

视频加载中...

守静老子曰:静漠恬惔,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

万物应天地之气而生,应道而自然自化,这便是静漠,天道无形无象,无色无味,这便是恬惔,合于天道则自正,顺应天道而修身养性,则不会被人道过度欲望的之积之争之欲所惑,自然能精神内守,精神内守则能养天德。

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德安其位,

合天道之虚静,则不被人道过度欲望所燥动,不为人道过度欲望所乱则可使性全于天道,静养于天德之厚,则不累于人道之积之争,合于天道天德,以天治天下,万物自然应道而自然自化,君主自然能以道之虚静而道全天下。

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

这段话表面意思说得非常的清楚,以道修身养神,积德而可以享天年。那么为什么要知道、用道、守道呢?

因为道能使得天下清正,太平长久。《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就详细的解释了这段话

善 建 者 不 拔 ,善 抱 者 不 脱, 子 孙 以 祭 祀 不 辍 。

修 之 于 身 ,其 德 乃 真 ﹔

修 之 于 家 ,其 德 乃 余 ﹔

修 之 于 乡 ,其 德 乃 长 ﹔

修 之 于 邦 ,其 德 乃 丰 ﹔

修 之 于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

故 以 身 观 身 ,以 家 观 家 ,以 乡 观 乡 ,以 邦 观 邦 , 以 天 下 观 天 下 。

善建者为国家的建立者,为什么不拔要深扎入道德之中不离,以道为根以德为本,国家失道则乱,国家有道才能太平安宁昌盛,历史上就有很多的例子,这里不再举例,否则有删文的风险。

善抱者不脱,承接上句以道治国一时容易,长久就会很难,如果脱离了道又会让国家变乱,想要国家太平安定昌盛,只有牢牢守住道,抱道而不离才能让国家不乱。

祭祀在古代有什么意义呢?祭祀为祭祀天地之神,祭祀我们的先人,让人民不忘其宗,当然现代各种文化的入侵已经在不断的冲击着我们正统的华夏文化,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宗本。

所以以道修身养神,道有多深德有多厚能影响的事物就会有多大。

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积气,祸福不能矫滑,非誉不能尘垢,

血脉畅通于身,五脏无郁结之气,能以道而应万物,知其根本,自然祸福无法入于形,诽谤和赞誉更不会如尘垢一般熏染于形。

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才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

但是没有道在世,谁又能济世呢?有道之人如果不遇天时,也无法改变乱世,又何况无道之人呢?

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玉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

目可察秋毫之末的人,耳朵却听不见雷霆之声。

耳可辨金玉之音的人,却目不见泰山之形。

这里是指人以九窍接物之时会被将物直接入于心,不知其根本,闭塞了心灵,被外物所蒙蔽。

故小有所志,则大有所

所以人道之志入于心者,则惑于人道而失大道。

今万物之来,擢拔吾生,攓取吾精,若泉原也,虽欲勿禀,其可得乎?

万物的出现,每天都与自己相互碰撞,抽取着我的生命和精神,如同源泉一般不断地抽取着我的生命和精神,虽然不想禀受这些,但是可以吗?

今盆水若清之经日,乃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也,人之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

一盆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澄清,清才能静,而浑浊不过一挠而已,人道蒙蔽则大道不现,人是非常人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如不能笃守大道清静则会以人正天下,天下将会大乱,以己全道指天下则如同盆水一般,浑浊不过一挠而已。


为方便大家查看往期文章,辛元将往期文章链接做在下方

《通玄真经》|九守 第十解

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大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

也可以点击了解更多查看作者主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秋毫之末   太平   尘垢   无道   祸福   真经   祭祀   天道   美文   人道   万物   大道   欲望   自然   精神   国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