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优秀的人,都是自我革新的高手

1


鲁迅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就连白岩松曾在一次演讲上说:我每天平均下来起码有2-3小时,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对我来说,一定要每天有很多时间来读与这个时代没有关系的书。


你会发现,你把自己定位成什么样的人,那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有的人读书注定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有的人读书只是停留在了数量。


鲁迅一开始就喊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他就成了后来影响无数中国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那话又说回来,到了白岩松那个层次与年龄,来读与这个时代没有关系的书的意义更偏向与自我修正与革新,怪不得他在演讲中说:20岁-30岁,对他最重要的书是《曾国藩》,30岁-40岁,影响他一生的书就是《道德经》。


所以,你会发现,不管怎么说,我们读书更多的意义其实就是为了在读书过程中修正自己,自我完善人格或者提高自身学识与专业能力,然后再去影响更多人,那这个社会,甚至这个国家也会变得更好。


难道不是吗?


那左宗棠也不例外,他读的津津乐道的3本实学书籍,是他认为改变自己一生的杂书,也是被他的同学说成“无用”之书,更是白岩松说的“阅读与这个时代没有关系的书”。


也正是这些“无用”、“杂书”成为他人生路上的垫脚石,不断自我修正,让他越攀越高。


2

用读书修正缺点与塑造性格。


实话讲,人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因“性格不好”而影响工作与生活的烦恼,非常正常,就连左宗棠也无一例外。


况且,人的性格,就像一面镜子,正面是优点,那反面毫无疑问就是缺点,譬如,同一种性格,拿到这件事情上属于优点,放到另一件事情上就属于缺点。


当然,左宗棠从小因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的性格自带倔强、偏激的属性。那他用什么方法,去自我完善人格,为成就霸业奠基基础呢?


而左宗棠有非常独特的个性,不能容于时,也不能容于世,他又如何以天外飞来,甚至出乎意料的方法,既不压抑自我,也不折损个性,还能顺势而为,让自己成为社会与时代的佼佼者呢?


在左宗棠而立之年,最令他记忆犹新的就是穷困。


全家8口人的生活开支,全靠父亲左观澜的学费来维持生计。万一不小心遭遇灾荒,只能拿饼充饥,得以生存。


也正是因为穷困,磨练了他的心智,变得非常懂事,而穷困的家境,也曾遭遇旁人的嘲讽与歧视。


于是他开始走向自卑,自尊心受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久而久之,慢慢生长出自傲,变得倔强、偏激。


但那时候,左宗棠这种倔强、偏激的性格,是非常致命的。


而且明显不符合儒家规范,在《论语》中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说的是喜欢走极端,爱好偏激,是社会公认的害群之马。


但对于左宗棠这种性格,父亲左观澜并没有刻意压制。还说:倔强,偏激,只要不犯具体错误,找不出理由指责。何况一个乡村秀性格中庸平和,没有强势父权,等于放任。


但个性过于强烈的人总体还是不太那么好,走到哪里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当时贺熙龄,第一个当面指出他的性格缺点,而指出的原因是他特别欣赏左宗棠的才气,并对他寄予崇高的厚望,希望他未来能干大事。


的确,所有人都有性格上的缺点,并且一抓一大把,更何况万一换个职业或行业,说不定缺点就成了优点。


但以左宗棠从小就有鸿鹄之志的人,将来必得有番作为,需要聚拢人才,用人。


所以,他的这种性格也必须去克服掉,不然将来会误大事。


当时,经贺熙龄的一番点拨后,左宗棠幡然醒悟。内求自我反省,迫切需要改变。


那性格缺陷怎么改呢?


令人惊讶的是,他将书本作为自愈自疗的药物,用理学类的书来专治偏激与傲气。


刚开始,他决定用理学类书籍,比如“朱儒书”来克服自己的傲气与偏激。


就那段时间,是一个人就像被关进黑屋,面壁思过,自我重塑苦逼的日子,他坚持一段时间,还是果断放弃。


为何放弃呢?


你想想,人要改掉一个坏习惯都难如登天,更别说改变天生自带的性格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还真不是你想改就一下子能改的。


再加上,还要时时刻刻,尝试克制自己,压抑住本性,防止喷发,事实上这就是“反人性”的,大多数人很难做到。


但左宗棠偏要跟自己较劲,不信这个邪,就在这时候,他在《论语》中看到,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说的是敬畏天道的意志,敬畏长辈,敬畏大师说的话。当然,他不光学到,看到,也是这么做的,他用儒家的三畏来克制自己的傲气与偏激。


自我修正与革新最好的方法是,多做事,少说话。


17岁时,左宗棠用三畏作为座右铭,去诵读写作改善偏激与傲气,在学习上,细心,静气,学会享受孤独,忍受寂寞,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在礼节上,以圣人为榜样,学习圣人,甚至赶超。


而在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学规,给每位同学发个日记本,要求将每天功课记录,下课时检查,并做到赏罚分明。


任何时候,千万别为了迎合别人当老好人。


在左宗棠身边的那些牛人,张亮基、骆秉章,他们都是有想法,有性格的人,他们为了迎合传统,适应主流,都做了些掩饰。


而骆秉章性格看似完美无缺,甚至被当时很多人称为,只会唯唯诺诺,一味迎合与讨好别人的老好人,但经过左宗棠底下与张亮基交往,发现他也有脾气。


当然,胡林翼其实也属于有血性,剽悍,但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幽默风趣,将自身个性的一面给遮住了,而左宗棠既不想做老好人,也不想遮住自己的个性,所以他只能锋芒毕露。


当然,人要适当保留个性,因为没有个性,或者去刻意抑制个性的人,往往没有主见,也很难有创新。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意思是说,一个人唯唯诺诺尽说些阿谀奉承的话,还不如一个读书人站出来大胆讲真话。


而左宗棠就做的是“谔谔之士”,但是选择势必会有代价,那他选择“谔谔之士”的代价就是,旁人会把他作为“异类”看待。


此时,你肯定好奇,他是如何运用自身短板,化短处为长处的呢?


用读书汲取营养,养成大气人格。


当他步入社会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身可以改变的东西,尽量朝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改变的东西,就不要改,尽量从本身去挖掘优点。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左宗棠本身属于雄狮类型,不能因为猴子、羚羊站在它们的角度来嘲笑、否定、歧视,雄狮就要改变做猴子、羚羊吧。


这似乎太扯了,雄狮类型,注定不适合干替别人打下手的活,却适合领导别人去干一番大事业。


清楚自己应该选择什么和放弃什么。


1849年,胡林翼向林则徐举荐被拒绝后,左宗棠说:我这种人,只适合办大事,不适合做小事;我可以聚拢一批人,带领他们成就一番事业,但如果听别人指挥,按别人设计走,我不是一个能合格完成任务的人。


这句话一出,一看天生注定就是干大事的料。而且因为晚清很多读书人都不合格,多数官员都是小人,因不敢得罪孔子,就开始指责、嘲笑左宗棠。


那时,他懒得理别人怎么说自己,依然选择践行圣人教导,继续沉入儒学学习,读破万卷书中。


你做选择时,不要听大多数人怎么看,你有自己主见和判断,为何要看平庸人的脸色呢?


所以,选择你想选择的,放弃别人的眼光与看法。


4

找准自身定位,保持独立人格。


人只要明白自身特点,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准自己的短处,在荒芜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短处,明确自己的道路,保持独立人格,即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会有怀才不遇的窘境。


1852年10月8日,左宗棠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家中,他第一次巧妙利用自己缺点,以“性格与人不和”为理由,坚持用独立身份相互合作。


当时太平军围城,左宗棠用“西渡围歼”之计,当时清朝意识到太平军来势汹汹,派出近10万军队,在长沙城外河东、河西和城内排兵布阵。


而当时张亮基等一帮官员,贪生怕死,不敢上前,随后几天,太平军趁机对长沙城墙炮击,多亏左宗棠指挥有方,及时化险为夷。


就这场恶战,左宗棠知道,超过10万的政府军队干不过5万太平军,原因不在于武器与军人,而在于士气与军队体制有问题。


这漂亮的一仗,也让左宗棠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与张亮基合作,有了独立人格,他可以自由发挥,施展自身才华。


正因为是合作关系,他干的好,得到奖励,干的不好,受批评,实在受不了,可以立马撒手离开。


他接着用同样方法,成为骆秉章搭档,到后来手握真正的大权,随时问责,获得了更大更自由的办事实权。


基于这段时间经验积累,为他成为士子,做上浙江巡抚打下基础。当然,正如任何一种性格,优势的背面是缺点,那他又是如何在后来解决问题,让自己平稳自处的?


1853年,鲍起豹大胆发兵,设计阴谋想除了曾国藩,当时的曾国藩在湖南没有熟人,于是他就向左宗棠求救,那时他晚上听曾国藩诉苦,白天忙于战事,深夜找骆秉章商讨,可以说24小时连着轴转。


况且带兵打仗不是开玩笑,而是手里端着上千万人一起玩命,体力与脑力消耗高强度的事情。


但因骆秉章对他信任有加,加上他自己是个道义感且比较重感情的人,他只好留下来全力以赴。


好在打仗日子只是一阵,他挺着身份尴尬,工作忙碌,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但你要知道,这段时间考验左宗棠的不仅仅是困难,还有名与利。


所以,考验人的不只是困难,还有成功。当你取得一些成就,也会引来一波名利诱惑,你是否能坚定内心呢?


5

明确职业路径,学会拒绝与放弃。


其实,左宗棠之所以出山办事,那时他没有想过获得名利,也没有妄图荣华富贵,但是事情做成了,名利就会跟着来了,这时就是考验一个人定力的时候了。


而左宗棠第一次受朝廷重奖,是助力湖南防守立下战功,1853年,张亮基向朝廷举荐左宗棠,向他授予官职,但是被委婉拒绝。


很显然,他做这个决定是智慧的,因为一旦接受,他将进入官场,踏入仕途,按照体制规则上升,失去独立,那他当初说做“当代诸葛亮”的理想也就泡汤了。


第二次拒绝是在1849年,林则徐邀约,第三次拒绝是在1860年,楚军开赴战场,派左宗棠督办当时四川军务,相当于代理四川省长,比当时曾国藩军务实权都大,但是左宗棠还是拒绝了,并说:我志在平吴,不在入蜀矣。


是啊,志在顶峰的人,绝不会羡慕谷底的风景。


经历了三次拒绝后,让左宗棠有理想与方向,有职业规划,有智力与定力,也正是这三者结合,让他既不走错路,也不走弯路。


所以,想要干大事,就要学会拒绝。


那说到,关于个性,能力缺点,那就是“避短用长”。左宗棠他的智慧就在于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性格中的短板,化短板为优势。


对于左宗棠,他天性偏急,而他一生事业上的成功,就得益于“以缓治急”。


新疆北部收复后,朝廷多次下旨让他尽快收复南疆,他那时不紧不慢,任敌人如何变动,敌不动我不动。


但实际上,他心里比谁都着急,他知道在大事上猴急,注定会影响战略布局,这时,之前他学习到的儒学中修心方法派上用场了,于是很快把注意力转向为军队筹钱,安顿附近居民,生活,生产。


在这种缓急有度下,让他在国之空虚的境况下,竟然可以反败为胜,顺利完成收复新疆,立下战马功劳。


而当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最早发现了左宗棠这一做法的高妙之处。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最后的终点,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你不踏出那一步,没有量变,哪来质变呢?


那既然是一个过程,难免会遇到自身诸多复杂性问题,所以,需要我们不断自我革新,调整方向,才能抵达自己的终点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太平军   自我   老好人   穷困   雄狮   傲气   偏激   圣人   美文   倔强   人格   缺点   性格   独立   优秀   高手   方法   个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