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见TA在自杀?

自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话题。因为,它偏离了生命的正轨,偏离了生活的日常,而陷入了无常的虚无之中。

很多人,把自杀归为生命无常,归为惋惜哀叹,但这些都是无关痛痒,是人性里的懦弱,也是旁观者的轻描淡写。

自杀,早已是一种可以预防的行为,可以治愈的“病”。

为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自杀的可预防和可治疗性,促进公众对于自杀预防重要性的认识,从2003年开始,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将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终于,我们可以理性地去看待自杀,用科学的方法去预防自杀的发生。


谁看见TA在自杀?

01

自杀,已经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身份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我们先来看一组统计和调研数据:

1.全球自杀问题。

全球每年至少有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死亡,而且每年的自杀未遂人数更为庞大,是自杀死亡人数的20到25倍。这说明自杀已成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

2.中国自杀人数。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28.7万。而因失学、下岗、婚姻、人际关系等各种心理问题导致自杀的人数,则是其它自杀人数总和的10倍以上。

另一组更加触目惊心的数据是,中国93%有自杀行为的人没有看过心理医生,在每年8万自杀未遂者中,被进行心理评估的还不到1%。

3.中国青少年已成为自杀高危群体。

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4.因抑郁自杀的情况。

联合国卫生组织研究并预测:2020年,抑郁将成为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因素中的第 5 位,仅次于冠心病。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显示:抑郁发生率在25.5%~44%之间,与西方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发生率在25%~40%之间相一致。中学女生在抑郁症状发生率上显著多于男生。

谁看见TA在自杀?

02

所有自杀的人,都有一颗孤独的灵魂。

每一颗离去的灵魂,都藏着只有自己知道的痛。

每一次自杀,都是自杀者的决绝与解脱,只是,这种决绝和解脱,本可以化解,可以获得安抚。只是,每一个决定自杀的人,都不会直接告诉你,TA想离开了。每一个自杀的人,其实都呼救过,只是旁边的人,没有听到。

或者,他们的呼救,需要你看见并听见,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疼痛与绝望。

谁看见TA在自杀?

多数人的自杀,多源于心理问题。比如压力过大、突遭刺激、长期忍受某种侵害、亲子矛盾、产后抑郁、社交断层,以及生理疾病引起的心理问题等等,都可能导致有自杀的倾向。一旦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走向自杀的可能性就极大。

比如,近些年,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初中生跳楼自杀的新闻,时常可见,无不扼腕。

就青少年成自杀高危群体问题,经多种途径的调研与走访,以及案例分析,发现引发自杀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来自于三方面:

第一,家庭原因。

这方面,由于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所形成的唯分数论,导致很多认知不足的家长,容易与孩子形成唯学习论的单一武断的亲子关系。这种教育基本陷入了人格培育缺失的误区。这样的家庭,更容易形成亲子冲突,会导致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如青少年犯罪、辍学等;长期、激烈的亲子冲突也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增多。

第二,学校原因。

对诸多青少年自杀案例的分析来看,最典型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加上严重亲子冲突,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的瞬间崩溃,走向极端。还有一种是校园霸凌。

第三,青少年身心发展剧烈,本能容易冲动,但心智尚未成熟。

让我们来看看,青少年期的孩子正经历着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第5阶段为青少年期(12-18岁),发展课题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同一性指的是: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与选择。

而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和身体都开始有了疾风骤雨般的变化。他们最大的思考就是“我是谁?”、“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当有了消极的同一性时,就会形成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危险角色。

埃里克森称: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形式进行彻底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

比如:我并不是你说的那样,你误会我了,你怎么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一样指责我?你究竟是不是我至亲的人,为什么你要替别人说话?都是我不好,好吧?那我去死,这下你满意了吧!

青少年有着过于自我的状态,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他们的世界里往往有着非黑即白的绝对主义,这绝对自我的状态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谁看见TA在自杀?

此外,大部分女性自杀的原因,集中于婚恋纠纷、产后抑郁、长期遭受家暴,以及职场霸凌等。而男性多见于生活压力,犯罪等。

03

只是,我们永远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挣扎在自杀的边缘。

我们要怎样才能看到他们,尊重他们的痛苦,聆听他们的迷惘,用共患难式的义气,一起把他们的疼痛消去,让他们孤独而绝望的灵魂,重回正轨,重见阳光。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早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在他的《自杀论》中,论述过自杀率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通过社会整合是可以将自杀率降低的。

之后,无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也一次次证实了自杀在群体层面的可预防性,和在个体层面的可治疗性。比如:

1. 研究发现引导媒体合理报道自杀有助于降低自杀率;

2. 限制自杀工具或自杀场合的可及性、降低家用煤气或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的含量可以降低自杀率;

3. 意大利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电话支持服务,可以显著降低社区老年人的自杀率;

4. 突发事件后,社会提供专业的心理扶持和干预,可以及时调整当事人的心理状况;

5. 农村禁止农药后,妇女的自杀率就下降了很多。

6. ……

除了这些社会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可以降低自杀率外,更重要的是身旁的人,要能看到TA。

看到TA的言行有没有异样,身体有没有异样,眼神有没有异样。

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更全面更理性的教育和沟通,学习再好,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都是空的。

妻子能多关心繁忙的丈夫,是不是该休息了,再多钱财,都抵不来一个阳光康健的丈夫。

那个丈夫,是不是该多了解一下产后抑郁,多尊重一下你的妻子,没有冷漠,没有暴力,没有背叛。

谁看见TA在自杀?

04

真的,压垮一个人的,绝不是那一根稻草,而是无数的稻草在日以继夜地累积、叠加之后,变成了千斤重压。

谁在下面,都会粉身碎骨。

或许,你就是那个回家前默默趴在方向盘上的人。

或许,你就是那个半夜在卫生间默默流泪的人。

或许,你也是那个在公交车最后一排无声大哭的人。

或许,你还是那个坐在公园椅子上安静大笑的人。

……

一切,看起来都很安静。只是,那个TA,不愿意跟你说TA的不堪、愤怒、劳累,以及那一点点的生的希冀。

我们,一定不能再漠视,不能再视而不见,因为,每一个TA,都是你的同类。


05

2003年开始,每年的9月10日,被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每年的预防自杀日,均设有一个专门的主题,2020年的主题仍然是“共同努力 预防自杀”。


谁看见TA在自杀?

无论如何,预防和治疗自杀,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某个行业的事情,更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是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你我一起,努力来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氛围,关切地询问、倾听和陪伴那些正经历人生苦难的身边人或亲人,让他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纽带,才能减少自杀这样的悲剧。

当然,如果亲人或朋友的帮助作用不大,别忘了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因为自杀是可以治疗的、痛苦是有办法缓解的、希望是可以找到的。

愿每一个人,余生安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自杀者   发生率   产后   美文   中国   异样   亲子   抑郁   青少年   群体   人数   自我   生命   孩子   心理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