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那些出走家乡的穷孩子

《我和我的家乡》,票房的巨大成功,实质上是完成与大部分群体共情机制的成功。

这个大部分群体,就是那些从90年代开始出走家乡的穷孩子。这个群体,在城镇化建设完成之前,一直是一个很大群体,时间越往前推,群体越大,出走的困难就越大,同时,很多都浸染了地域与时代的色彩。

因此,看《我和我的家乡》,事实上,很多人都无法用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因为,里面确实有着自己熟悉的气味,熟悉的人,熟悉的场景。

你看,它有多成功,就该有多接地气。

哭过,笑过,我们再一起看看那些出走家乡的穷孩子,到底跟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和我的家乡》:那些出走家乡的穷孩子

01

出走家乡的孩子,事实上从未离开家乡。

《北京好人》里的张北京用好不容易存下的存款给表舅看病,是乡情,也是人性的惺惺相惜。

《天上掉下个UFO》,“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却有着世界最高的桥梁——北盘江特大桥,贵州飞速的发展,是要多少家乡的孩子一步一步才能完成?


《我和我的家乡》:那些出走家乡的穷孩子


《最后一课》因为场景的太过真实,不知道唤起了多少人的共鸣。偏僻乡村的教师,就像一种信仰,把孩子们的心照亮,也是他们,让乡村的孩子走出去有了内生力量。

《回乡之路》,让我们知道“黄沙蔽日”,是一个写实的词语,而不是比喻。

每一个在那儿的孩子都在为毛乌素的改变做着努力。邓超饰演的乔树林,就是出走的孩子里,早早回乡建设的孩子,他承受了过多的孤独与困难。

带货网红闫飞燕从误解到携手乔树林,就像是一种身份的识别与认同过程。是的,他们都是归来的孩子。

《神笔马亮》,一句“我们的村庄真的老了,年轻人都走了,我能为它做点什么呢?”其实是这些年很多人的想法,但是,真的要回到乡村,扎身进去,却是非常难的事。这些年大学生进农村做村官,大概就是这些的缩影。

五个短片,从金钱与乡情、贫困与突围、贫困与教育、商业与扶贫、前途与扶贫五个主题,让观众看到了冲突,最终看到了殊途同归。

这些出走半生的乡村孩子,内心里永远仍是那个满脸泥巴的糗孩子,到哪里,都改不了乡音,到哪里,都惦记着家乡。那里的味道,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人们,都是午夜梦回,最美的风景。

《我和我的家乡》:那些出走家乡的穷孩子

02

那些出走家乡的孩子都很穷,归来却各有各的本事。而所有本事的获得,归根结底,最好的途径只有一种:读书。

影片大篇幅的都在讲述一个关于教育的主题。家乡太穷,怎么样才能让家乡变得好起来呢?

教育。

因此,占据影片泪点最多的还是《最后一课》。因为它凝聚了中国两代人的深刻体验。70后,80后,就是那批出走家乡的主力军。这两代人对贫穷,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对城乡差距最有感触的群体。

那个时候,让走出大山的孩子,后面的路能够好走一点的途径,就是通过读书,受更好的教育。读书,是改变一个人认知结构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农村的孩子,读书,也是能够进入城市,获得摆脱体力劳动阶层的最好走的路了。

《最后一课》里的老范,自己就是那个出走的穷孩子,而其一生的心结,也仍然是想通过自己的教书育人,让困在大山里的孩子,能够有机会获得教育,从而能更好的走出大山,获得本事。只有这样,大山里的乡村才有改变的机会。

《我和我的家乡》:那些出走家乡的穷孩子

03

我们身处伟大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商业蓬勃发展,就业领域不断扩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深入完善……

这个大时代,是无数的小人物一起使力,是无数出走家乡的穷孩子,用智慧与汗水,一起改变。

当影片结束,各行各业的人,最终汇聚成一个中国,我们震撼并落泪。

愿当年出走家乡的穷孩子,无论光鲜,还是落魄,家乡一直在那里,它一直在给你继续勇往直前的勇气。

《我和我的家乡》:那些出走家乡的穷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乡音   家乡   穷孩子   乡情   贵州   好走   回乡   美文   北京   乡村   本事   群体   熟悉   影片   孩子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