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夺走了孩子的狼性?

前几天写了个小文《中国式父母的强盗逻辑》,不少人有了共鸣。

其实,很多父母,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生存经验和思维逻辑,以权威式或者谆谆教导式,不断驯化孩子。

驯化这个词,不太好听,因为,人类对这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植物的驯化和动物的驯化。驯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出现的一种文明进步行为,主要体现为一种人工干预,是刻意改变事物原有属性的一种强制干预手段。

回过来想想,所谓原生家庭,也不过就是父母的言行、身教、情绪、价值观,以日积月累的方式,通过冲突,或者长期的浸淫,才塑造了孩子最初的气质和人格。所谓社会影响,大概就是一群父母的综合效应吧。

因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强悍,中国式孩子的思维,因此也带出了某些共性,所谓图鉴。

谁夺走了孩子的狼性?

01

不断强化的过剩资源思维,一旦没有资源了,孩子也就废了。

中国新一代的孩子,基本都是在蜜罐里泡大,在温室里成长。中国的父母当是世界上最擅长默默奉献的孩子,是最无微不至的。这种无微不至,不仅在襁褓时期,更在求学时期的陪学陪读、添衣加饭,最厉害的,还是孩子娶妻生子养子中的物质支持与隔代抚养。

有人说,娘最终活成了老妈子,一养养两代,最后,儿子还啃老,最后,娘到死都还不放心儿子往后的生活。

这真的一点不夸张,多少儿子,不是正过着这样啃老的日子吗?

很残酷,也很悲哀。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仗着自己年轻能挣,给孩子啥都代劳了。孩子就一直在这种父母无偿提供的过剩资源里,逐渐失去了抵抗风霜的能力,逐渐养成了不劳而获的理所应当的享受心态,对生存本身的真相,几乎没有概念。

这些孩子,往往形成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的性格特征。所谓聚光灯效应,就是人们太关心自己,因此有种强烈的错觉,感觉全地球人,都在盯着自己看。一旦,没有人在意他,有人漠视他,不把他当回事,他就能炸给你看。

只是,孩子不知道的是,成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过剩资源。一旦你步入社会,那就要做好面对无资源的境遇。普通家庭的孩子,尤其需要。因为你的父辈,没有能力再继续为你铺路了。

从过剩资源思维转向无资源思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因为只有完成转换,他才具备了争夺社会资源的狼性。

中国式孩子,无论家境如何,已经普遍陷入资源过剩思维,那么,一旦父母老去,一旦你需要独立面对竞争,面对丛林生存,狼性在哪呢?

谁夺走了孩子的狼性?

02

亲情,最后多的是交易思维。

当孩子成绩不好,不听话,不孝顺,混不出个人样,做坏事,等等,只要是出离“成龙成凤”标准的时候,很多父母总是在控诉,“白养了”,“白疼了”,“白付出了”……,好像,父母付出多少,孩子就得以获得他们所预期的“成就”,才能得以回报养育大恩似的。

这个很伤人的,你看,原本亲情一场,是世界上最美、最真、最不求回报的大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多的父母开始顶着爱的名义,把自己内心真正的那点世俗功利,以及虚荣心,都包装成了“为你好”。

“为你好”,这件事没有毛病,但是,一旦你用自己付出多少的言辞,来“感化”孩子的时候,孩子基本有三种应激反应:

第一种:内心无比内疚,觉得自己真糟糕,让老母亲宵衣旰食,衣带渐宽,熬白了头发。从此,这个孩子就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中,按照老母亲给的意愿,夙夜努力。要是实现不了老母亲的期盼,以后就无以报恩了。

第二种:内心无比反感,认为那个目标,那个愿景,老子一点都不感冒。你当年为什么自己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呢?你自己实现不了的事情,强迫我去做!

第三种:你既然生了我,就得养我,对我负责呀!因此,你对我好是应该的,你创造的财富,天生就是我的。因此,我天生就是来享受的。你老了,我啃你,也是没错的。

生活里,前两种孩子里,前者被接纳为“懂事孝顺”,后者则被斥责为“坏孩子不孝顺”。而第三种,那就是俗话说的“白眼狼”、“混账”。

但无论哪种,其表现出来的实质却是一样的,父母所谓的爱,在孩子那里,受到了变异。父母太喜欢用“为你好”了,一旦孩子不接受这种好,就变成了不孝顺。说到底,父母认为,孩子只有按照他们的路数去努力,未来才可能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一旦有了这种交易思维,本该是关于人伦大爱的教育就被冲淡了。中国孩子,对于孝顺的理解,也更多的是,世俗意义上,功成名就后的回馈。

谁夺走了孩子的狼性?

03

无处不在的对错思维,孩子的兼容度降低了。

孩子思维,多的是对错思维。对错思维,其实就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这其实也是很多认知低的成年人的问题。

为什么要谈这个对错思维,原因有二:

第一:对错思维本身的局限性。

非此即彼,意味着,自己把路给堵死了。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并不只有对或错,黑或白,实际上,这个世界是灰色的。也就是说,很多事情的答案,并非只有对错,还有立场、角度、场景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或者导致答案千变万化。

第二:对错思维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结局。

小孩可以为对错争辩,那是因为小孩的世界可能只是多吃或少吃一个糖果的事,最后老师仲裁。

但是,成人世界,从来不讲对错,而讲变通,讲适应性,讲兼容度。因为成人的世界,是多维的,既有利益的,又有资源抢占的需求,还有社会关系的协调,当然,也还会有各种境遇变化。

所谓法无定法,存在决定意识。只有你根据变动的存在,根据事实需要,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处事,才有可能获得所需。反之,很多硬杠对错,一定要争个黑白的人,往往最先被玩死。

而实际上,中国孩子的对错思维,很难改变。这与文化有关,我们的文化总是在分辨正反、是非、黑白,我们的文化总是在强调一种对错观念,用典型,用模板,去纠正某种不同的声音。

真正的对错,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是对人性的支持。

谁夺走了孩子的狼性?

04

看多了好孩子和坏孩子,其实,都不过是我们和这个社会的各种变体。

我们不需要去制造太多重复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真正懂得亲情,懂得感恩的孩子,是那个能够带着这种大爱,自由自在追求自我、追求理想,能够见魔杀魔,见妖杀妖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非此即彼   孩子   对错   美文   中国   亲情   成人   内心   思维   你好   儿子   父母   社会   文化   资源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