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脸面文化:要脸的叫“方”,要面子的叫“痞”


中国的脸面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也与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经济、文化等有关。

从历史穿梭而来,把历史想象成烟火红尘的长廊,你夹道而行,大概行三五步,就能听到有人在说,“没面子了”、“要面子的”、“没脸了”、“丢脸了”,“脸面都不要了”之类的,不一而足,说的都是与“脸面”相关的事。

可以说,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无一能绕开中国人的“脸面”问题。

就像社会学家金耀基先生不断强调的,“关系、人情、面子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性的社会-文化概念。”[1]

几千年文明,多少人为了要脸,在世情里沉浮,多少人,又是为了那一点面子,把自己弄得跟个空心人一般。脸面文化下,谁都不能幸免,谁都无法免俗。

最近兴之所至,涉猎社会学,于脸面一说,与诸位分享一二。

中国式脸面文化:要脸的叫“方”,要面子的叫“痞”

01

脸面,其实是“脸”和“面”两者的结合,不能混为一谈。

也只有把“脸”和“面”分开了,才能搞清楚脸面文化的精髓。

关于脸面这种根植于国民性格的东西,最早企图解释这一概念的是明恩溥。他认为“脸面”很像南太平洋岛上的土著禁忌,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将之归结为中国人具有很强的表演天性(dramatic instinct)。[2]

鲁迅先生也是承续“中国人具有很强的表演天性。”这一观点,认为你很难弄清楚中国人脸面之下的真实意图,有一种“假”的东西特别显著。

直到20世纪40年代,人类学家胡先缙才把脸面从学理上分别给予了学术上的定义,认为脸和面子应该指两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其中脸涉及的是中国人的道德品质,面子指的是由社会成就而获得的声誉。[3]

也就是说,“脸”这个东西是和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脸和面子的资源略有不同。作为个体印象整饰的资源,所拥有的的是气质、性格、能力、知识、道德、风度、外貌、装束、言辞等。而作为由关系产生的心理地位资源,则包含家世、身份、地位、名气、职务、权力、金钱、世故、关系网等。[4]

前者为脸的资源,后者为面子的资源。但两者并没有一定直接的关系。

从价值取向上划分,可以分为:有脸但无面子的,有脸有面子的,无脸无面子的,无脸有面子的。正是这种“脸”与“面”的剥离,让我们能比较深入地理解脸面文化下的人们的行为。


中国式脸面文化:要脸的叫“方”,要面子的叫“痞”

项羽的无颜见江东父老,真的只是无颜吗?

02

有脸无面子的,是混不好。

桓宽的《盐铁论·论儒》说:“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意思是说,孔子品行方正,不懂圆滑世故,因此,没有飞黄腾达。王充《论衡·状留篇》说:“贤儒,世之方物也。”也是说的圣贤大都刚正,不懂曲意逢迎。

“方”这个字,便也一直用来形容一个人正直,品德高尚,有时候,可能还会不通情达理,方方正正的棱角,那也是会得罪人的。这样的人,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别人也指摘不出什么,一般是有脸的。但是,因为不会逢迎变通,容易得罪人,往往就被边缘化了。

这种情况历来在知识分子群体里,也是多见的,当然也是司空见惯。你总会听见有人在说,“这人脑子拎不清的”、“这人太过认真了吧”、“这人缺根筋的”,大概这些人,都是为了维护那一点刚直,一定要公事公办,一定要把真话说出来,被认定是不给人面子的,是不讲情分的,因此,也是不好打交道的。

所以,结果就是,这个人被社会关系孤立了,也就没有了产生于社会关系的面子了。那一旦没有了社会关系,也就不会有前途了。


中国式脸面文化:要脸的叫“方”,要面子的叫“痞”

03

无脸有面子,那是混得好。

这些人,一般心思活络,懂得察言观色,权衡利弊,懂得进退变通,迎事态而动。这些人在乱世,大多都能有一席之地。

从中国脸面文化的特征来看,这些人,往往能如鱼得水,在关系这个领域变幻神通。

中国人不仅在人际关系中偏重“情”,甚至为了维持和谐良好的关系,不愿意得罪任何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社会情况下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只要“有面子”,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5]

大概就是在面子问题前面,有没有脸,要不要脸,已经完全无足轻重。日常生活里,有些人打肿脸充胖子,然后闹出笑话。有些人为了一点虚无缥缈的面子,大打出手,穷凶极恶,面红耳赤,低三下四等等。

反正,一旦有人跟你说,你不给面子啊,你就得屈服。要不然,就是可能会决裂的。但是,这样的惟面子论者,大多虚荣,认知不高,活得不够坦诚,不与之友又何妨?

“不要不给面子啊!”这话,大可以是用来威胁人的了。与“敬酒不吃吃罚酒”应属同宗。

其实,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无脸有面子的人越多,则说明竞争机制越不透明。就知识分子群体而言,要是谁都忙着搞关系去了,那谁来做学问呢?只是,社会资源的争夺总是激烈的,就像一个标的,都蜂拥而去。

这些善于搞关系的人,也被戏称为“痞”,意思是不要那么讲原则,不要那么认真,大家通融一下,皆大欢喜啊。


中国式脸面文化:要脸的叫“方”,要面子的叫“痞”

《围城》里的方鸿渐,也不过是陷在了脸面的泥淖里了

04

相比而言,有脸有面子的和没脸没面子的,大概是名至实归了。

有脸有面子的,应该是既有真货,又能懂得在流行文化里斡旋,而后达到目的,以便更好地发扬自己“脸”。而没脸没面子的,大概就是世人眼里的粗陋之人吧。

脸面文化,所形成的形式化的社交,虚假的表达,很多时候,还是很累人的。但是,只要在这种文化语境里,你就注定会被裹挟,要不然,也就会成为世人眼里的“世之方物也!”被挤到边缘坐冷板凳,那也是必然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被挤出来的“方物”,才有了“伯乐文化”,这些有脸无面子的人,或许也是内心期待有伯乐来相看他的吧!

只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真正的处世,大概就是让自己努力变成有脸有面子的人,这样才好为自己的理想铺出一条不那么难走的路吧。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关系和网络的构建:一个社会学的诠释》,载《二十一世纪》,1992,第12期.

[2]A.H.Sm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New York:Fleming H.Revel Company.1984),p.16.

[3]Hu,Hsien-Chin,”The Chinese Concepts of ‘Face’”,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46(1944),p45-46.

[4]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p67-68.

[5]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与行为:形成与蜕变》,载《中华心理学刊》,1981年,第23期,p39-5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脸面   伯乐   孔子   目的   文化   得罪人   没脸   社会关系   美文   中国   面子   性格   中国人   关系   社会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