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是雄心壮志,还是教育内卷?

(本文原标题《教育“内卷”现象刍议》,首发于《教育》杂志,2021年5月,第9期。)

关键词:教育内卷 内卷机制 内卷特征 破局

摘 要:本文从内卷文化的形成机制切入,分析教育内卷形成的社会心理底层逻辑,以及教育内卷呈现出的特征,并对破局教育内卷的可能性进行尝试性探讨。


近几年,内卷文化,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内卷文化之所以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有三大原因:

一是内卷文化本质是一种竞争文化。

而一旦涉及竞争,必定与社会资源占有有关,因此也是与每一个社会个体息息相关的。教育内卷,便是教育资源的争夺,这实际上也是对孩子未来可能的社会资源的争夺。

二是内卷文化的主体,主要是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的焦虑里,一大部分是自身的竞争焦虑,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子女的教育焦虑,这一部分的焦虑,实际是害怕阶层下沉。

三是内卷文化的思维空间是密闭的,容易形成狭小空间里的盲目竞争。

就教育内卷而言,实质是一场高考竞赛,在这一场竞赛里,许多东西被提前,许多东西被压榨。

教育,走向了一场世纪式的奇观。

因此,要真正弄清楚教育内卷的底层逻辑,从根本上认清楚教育内卷的原因、特征,就必须厘清以上三个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实施走出内卷可能性的必要论证。


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是雄心壮志,还是教育内卷?

第一、什么是内卷文化?

首先,内卷一词,诞生于人类学。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内卷,形象地说,一方面在空间上是向内萎缩的,因为缺乏更多的资源支持,路会越走越窄,最终会形成资源争夺者的非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处于内卷中的人们,往往会因为空间的密闭,以及资源的局限,而陷入焦虑与不安。

关于内卷,有一个经典的比喻:电影院里第一排观众站起来了,后面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所有人都更累了,收益却没有提升。但是,第一排站起来了,你不站起来不行啊。

最后,大家都站着观影,体验更差了,还显得很不文明,都急赤红脸的。

这个比喻实际上,说明了人们是如何被内卷的过程:荧幕就是大家聚在这里的目的,本来大家都坐着看,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有人站起来了,一定会挡掉一部分人的视线。那部分人也势必会以站起来的姿态,争取自己的权益。然后,一定还会有另一部分人被挡掉。最后,一定是大家都站起来了。

在这场博弈中,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是雄心壮志,还是教育内卷?

其次,从宏观上讲,内卷文化,实际是个人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被裹挟的必然结果。因此,内卷,有被动的成分,也因为被动,其中一定会缺乏人性的东西,是唯目的论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在关于内卷文化的研究中说:

“二战后兴起的控制论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把大脑比喻成一个黑色的盒子,控制论者不关心大脑里面是什么,只关注我给这个黑盒子输入一个信息,它会给我一个怎样的反馈。理想的情况是反馈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信息耗散,准确可控,人最好能变成机器人。如果我们用理性来统治这个社会,它必然使用计算的手段,把一切都转化为数据。就像有了绩点的算法之后,大学生玩命地刷绩点,写一篇论文本来我规定3000字以上就可以,有的学生最后卷到了15000字,他就是那种第一排站起来的人,他不是为了让自己更优秀,他就是为了打击别的竞争者。”(参考黄平教授音频课程)

这些陷入内卷的人,会逐渐丧失初心,丧失有温度的生活模式,而纯粹变成一种手段,一个目的。因此,黄平还认为,内卷可能会影响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最后,生活在内卷时代的每个人,都会是“卷心人”。

而当内卷文化裹挟教育的时候,就孕育了许多的“小镇做题官”,孕育了无数各显神通的教育机构。而作为主体的孩子,却被抛在了教育这个范畴之外。


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是雄心壮志,还是教育内卷?

第二、教育内卷的形成机制及其特征。

首先,教育是如何被内卷的?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博士爸爸是怎么说的:

“他们会告诉你,教育的第一大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但是有没有人告诉你,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教育都是用来实现社会分层的?
相比于资本,相比于身份,相比于关系....通过考试来划分人的阶层是最合理的事情!
东方国家的考试是干什么用的?不是田园牧歌,为了帮助你成长。不!不!不!考试是为了决定你毕业以后挣1万块钱? 5000块钱? 3000块钱?还是到劳动力市场去打零工!教育是干这个的!”

这位博士爸爸的话,实际上是戳中了目前教育的两个特征:

第一,教育竞争的存在,是因为教育是达到社会分层相对公平的途径,也就是准入机制比较透明。

正如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说的:“至于文化资源,与人们的才能、能力密切相关,从理论上看属于‘自致因素’。……以文化资源来区分社会地位,相对其他资源来区分社会地位,更具有合理性。……比如‘高考’导致文凭至上、学历至上,但相对于其他资源配置上的不公正而言,文凭、证书和学历的竞争,在竞争机制上更强调公平原则。”[1]也因此,教育内卷,实质是在相对公平的,大众都能参与的赛道上的竞争。

第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与孩子未来的社会阶层挂钩的,比如你达到什么文凭,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不同的。

这种逻辑导向,一方面使社会呈现出公平机制的存在,另一方面,这种逻辑也迎合了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特征,呈现出难得的集体参与性,“中国人是否走向集体主义先以血缘关系及其认同性来决定,而后是要看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在成员间是否均等,如果均等并达成各成员间的均衡性,他们则接受该群体的道德规范,最终遵从于权威……”[2]

教育准入机制的相对公平性,使得参与者怀有安全感,相信通过努力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目标。这也就是李强教授所说的“自致因素”。

可以说,这两个特征已构成目前教育简单粗暴的逻辑,而这个逻辑特别适用于中产阶层。


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是雄心壮志,还是教育内卷?

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是雄心壮志,还是教育内卷?

教育的终极目标,已经与身份、地位、金钱形成直接的逻辑

其次,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社会分层机制。

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在《社会分层十讲》里,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社会分层的准入机制,部分仍然适用于现在。总结的七大阶层准入机制如下:

第一是血统或等级。这个主要是继承式的,大家都懂。

第二是通过关系网或者私人介绍。这一点仍然是古今通用的。

第三是推荐制度。这个50后,60后比较熟悉,那个时候,上大学就是“群众推荐”的。

第四是考试制度。古代的科举制度延用至今,如今的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就是通过考试,进行社会分层。你考上大学,就相当于进入了文化阶层。考上公务员,就是进入了拥有组织资源权力的阶层。

现在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奔着高考去了。然后,就出现了“小镇做题官”等现象。

第五是文凭制度、学位制度。这个东西把考试制度标准化了。也就是说,社会通用的法则是,你如果是博士或者硕士,那么,用人单位就会额外加钱。与评职称也是关系莫大,职称最后也是跟钱挂钩,跟地位挂钩的。

第六是选举制度。

第七是市场竞争或经济竞争。这种通过市场竞争获得金钱地位的方式,与上面考试相关的准入机制,都是相对公平的。[3]

说到底,社会分层的依据,很大一部分是参考个体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社会资源,大体分为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

教育内卷,所追逐的是尽可能的占有文化资源,而后通过这些文化资源去争取更多的如经济资源、组织资源。这条社会阶层上升之路,相对公平,也是获得了社会认可的。[4]


最后,基于中国目前教育的特征,教育内卷似乎不可避免。而一旦内卷,一定会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其一、是群体性鲜明。进入教育内卷的群体,主要是中产阶层。

为什么?

因为中产阶层基本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还可以的社会分层的。当他们发现还有很多人比他更努力,并且在下一代的培养上,已经大大超过他的时候,他就会害怕,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超越,被社会落下。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不如自己。

这种害怕里,隐藏的是阶层下沉的焦虑。

中产阶层,说到底还是靠出卖劳动力,出卖技术的一群人,他们没有先天的优势,也极少有后天的支持,他们的底气并不足。在教育分层这件事上,他们享受过好处,因此,更能体会其中的压力。也因此,教育内卷的主力军,往往就是他们。

其二、陷入内卷的孩子,基本脱离了教育的本质,脱离了人本主义,可以说是逆教育规律的。

第一个特征是,课业教育被无限制提前。学龄已经提早到两岁、三岁,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实际投射的不过是中国家长的普遍性焦虑。

中国的家长,不得不把高考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高考,从娃娃抓起,各种课外辅导,各种争分夺秒,最后,我们的孩子只剩下了做题、做题、做题……昏天黑地,没有时间锻炼,没有时间交朋友,没有时间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遑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高考”就像一个紧箍咒,把家长和孩子都箍傻、箍死了。

第二个特征是,学习变成家长的需求,而非孩子本身的兴趣。因此,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就形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形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浓重的厌学情绪,便是始于家长的一意孤行和粗暴强迫。

那些刷题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到底有多少竞争力,我们还得拭目以待。但是,讽刺的是,那些当年成绩拔尖的“小镇做题官”们,已经在尝试“葛优躺”了。


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是雄心壮志,还是教育内卷?

第三、教育内卷,因为巨大群体的社会认同,最终走向封闭式竞争。这种非理性内卷,是否有破局的可能?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楚这个事实:教育之所以被内卷,不是赛道的狭窄,而是思维的密闭。

教育内卷,实质仍然是在高考这条赛道上的封闭式竞争。而因赛道的过于清晰和单一化,最终会形成赛道上的人的思维密闭。

这些年,之所以会特别流行狼文化、《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理论,大概也与这种密闭思维有关。这些理论,看似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实际上却是挑战道德底线和人类信念的。

这些所谓的竞争文化,在成人世界,你稍稍清醒点,就会看明白,那只不过又是一波关于资本积累的营销。

而对于教育而言,它内卷的实质,也不过是为了拿到能够进入这些理论的通行证。从整个逻辑来看,并没有什么问题,并且还是逻辑非常严密,无懈可击的。但也正是这种无懈可击,说明了教育已经被装进了一个套子。

这个套子,同时还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没有哪个家长有底气说,我们不跟你们玩了。这场教育的内卷,实际上,是隐藏了社会身份的认同层面的。

我们看看关于认同的含义,查尔斯•泰勒是这样规定的:

……我的认同是由承诺(commitments)和自我确认(identifications)所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在这种框架和视界之中,我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或者我支持的,或反对的。换言之,它是这样一种视界,在其中,我能够采取一种立场。[5]

也就是说,拥有认同感就相当于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获得了依据,他的一切思想、言行都有了一个完整的“内在参照性”[6],这是安东尼•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里所着重解释的一个描述,对自我的需求、身份、所处环境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因此,他的行动是富有指导性和目的性的。当然,还有安全感。

教育之所以被疯狂内卷,与这种指导性、目的性、安全感,紧密相连。


其次,我们到底还能不能解开这盘密不透风的死局?

黄平教授在《内卷文化十五讲》中,专门讲了前几年的热播剧《甄嬛传》的内卷生态,他说:

“《甄嬛传》中,皇帝是必须有的,我怎么才能变成皇帝最宠爱的女人?如果他不宠爱我了,我把他弄死,换一个皇帝,但她从来没想过说我们不要皇帝了。这部剧恰恰是复制了内卷这个单一环境下过密竞争的模式。网络玄幻小说也是这样,一级又一级地升级炼丹,‘败帝王、斗苍天、夺得皇位以成仙’,他从来没想过不修仙可不可以。”(参考黄平教授音频课程)

当然不可以。因为,甄嬛这些后宫的女人,都是被后宫这种特殊的系统给困住了,她们的思维也被这种系统给改造了。只是,为什么能被困住,能被改造呢?

因为她们要在这个系统里活得好,活成人上人,就必须争夺后宫最大的资源——皇帝,权力的象征系统。甄嬛说,我不争,行不行?不行。因为你在那个系统里。

因此,内卷,就像一个密闭空间,人们都在为里面的一块肉,争相撕咬。但是,那块肉,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在哪里,他们看似知道,又确实不太知道。他们只知道必须先干翻竞争的那些人,自己才有可能咬到那块肉。

教育内卷,说到底,也仍然不过是被困在系统里了。只是这个系统强大的目的性,以及对于公平的强烈认同与需求,他们最后都成为了“后宫的女人”。


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是雄心壮志,还是教育内卷?

最后,我们终究是败给了成功文化。我们的文化,从来只歌颂成功,对失败是零容忍的。

2021年,有部很好的电影叫《你好,李焕英》,我把它看成了反成功学的样本,看成了反内卷的样本。

社会在不断进步,在越来越多元的社会,社会分层也必将更加多元化,看待社会分层的角度和立论根据也会越来越合情合理。或许,现在我们正处于竞争文化的晚期,总是显得急赤红脸的。但是,那些被内卷的人,是不是也该是时候调整一下视野,调整一下策略,或许,孩子的未来会更好一些呢?

那些从这场赛跑里拼出来的文化阶层,他们应该叫做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的使命,我想以萨义德的话来作结。

“对权势说真话是小心衡量不同的选择,择取正确的方式,然后明智地代表它,使其能实现最大的善并导致正确的改变。”[7]

“批评的社会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类自由而产生的非强制性的知识。”[8]“从事批评和维持批判的立场是知识分子生命的重大方面。”[9]


参考文献:

[1][3][4]李强,《社会分层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 p239,p10,p234-239。

[2]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p254.

[5] 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rden Identity, Cambridge,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89,P.27.转引自汪晖.《个人观念的起源与中国的现代认同》[A].《汪晖自选集》[C].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p37.

[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p273.

[7]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p.86.

[8][9] 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p.29,p.3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中产   大城   雄心壮志   赛道   市里   美文   北京   白菜   阶层   焦虑   逻辑   公平   特征   机制   竞争   孩子   社会   文化   系统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