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进化心理学和佛学相遇,佛家的斩断七情六欲,斩断的到底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会做梦的桑尼,专注分享一切有关心智发展,最底层最有用的知识。

上一篇文章,我们通过进化心理学上的大脑“模块说”,粗浅的印证了佛学中“无我”这一概念,今天的文章,我们继续更深入的探讨“无我”,从而引出佛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空”。

01

试想此刻你正孤身置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你在书上看到,冥想对人有很多的好处,于是你按照书上写的,盘腿打坐,静默呼吸,但不到一分钟,你的思绪就游离到了别处,一会是昨天和朋友吵架的场景,一会又是上次开会出糗的细节,一会又想到了这个月的考核任务……

当进化心理学和佛学相遇,佛家的斩断七情六欲,斩断的到底是什么

当你回过神时,发现时间早已经过去了半小时,你无奈叹息,第一次的冥想失败了。

但你一向好奇心颇重,接着又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你明明是自己的主人,为什么各种念头总是不由自主的从脑袋中冒出来,你只想享受一刻独处时的安静,为什么那些不愉快的想法总是和你作对?

如果你懂一点进化心理学或者看了上篇文章,你就会明白,我们的意识是很难控制我们的想法的,想法的真正来源,是大脑中的各个“模块”在意识之下,通过自然选择的生物算法生成的,意识只是很喜欢和想法纠缠在一起,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仿佛是意识生成了想法的假象。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多数想法都是突然冒出来的,因为意识的探照灯很难触及想法生成的过程。

想法是由大脑“模块”生成,而我们的大脑中,由自然选择至少预设了七大“模块”,分别是1.自我保护,2.吸引配偶,3.保住配偶,4.群体认同感,5.关爱保护亲人,6.社会地位,7.避免疾病。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纷扰杂乱的念头,多数都是和这些“模块”相关的。

在意识之下,各个模块不仅相互协作,更多情况下还互相竞争,哪个模块胜出,就暂时的取得了大脑的控制权,其生成的想法同时被意识接收,身为人类的我们就意识到了这个念头。

那么,今天的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大脑中的各“模块”是通过什么来竞争胜出的?

答案是“感觉”。

02

我们都知道,所有生物在进化之初,都是通过感觉来“决策”的,注意,我这里的“决策”是用了引号的。

一只毛毛虫,感觉到了向阳的一面比较温暖,于是它一节一节的蠕动身体挪到了能被阳光照到的地方,以它的智慧,很难理解“阳光”这个词语,但它知道,温暖的感觉很好。

同理,一只狮子,感到了胃部空虚的感觉,于是它发起了猎食行动,它并不懂那是一种叫“饥饿”的感觉,但它知道那种感觉不好,假如捕到猎物,用猎物的血肉填满自己的胃,不好的感觉就会变成好的感觉。

还有,原始社会中我们一位强壮的祖先,在山野里遭遇了一只野猪,这时他有两种选择,战或逃。如果害怕死亡的感觉比较强烈,战胜了“吃猪肉”的感觉,我们的这位祖先可能会选择掉头就跑;反之,“吃猪肉”的感觉更强烈,可能就会拿起武器迎接挑战了。

那么,穿越了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处于最高进化等级的现代人类,拥有了“自我意识”的加持,在决策上是否不再凭感觉行事,而是变得更“理性”了呢?

当进化心理学和佛学相遇,佛家的斩断七情六欲,斩断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也许很残酷,想想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路怒症”、“激情犯罪”、“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等,这些都是没有理性看待某些事件的结果。

我们多次强调,自然选择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传播基因,它从不在意人类生活的是否快乐,是否理性。

在进化逻辑上,一个人社会地位越高,朋友越多,他就能够更好的与人合作,那么,他传播基因的概率相应的就更大。从这个层面说,社交恐惧是嵌入基因的产物。

在原始部落,一个人被当众侮辱,他立刻进行还击是正确的,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使侮辱他的人和旁观人知晓,他不是好欺负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下次被侮辱,同时还会在同伴中塑造一个“强大”的形象,有利于以后的协作。

但在现代生活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别人用车别了你一下,并不会对你的形象造成多大影响,而且,别你的人也许再也不会遇到,但是,许多人还是会重演原始部落的行为,只不过是反应强度的差别,有人追上去回击或和对方理论,有人随口骂几句,也有人因此被破坏了心情,无论最终结果怎样,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理性的。

还有对当众出丑的恐惧,在原始社会,你的一次出丑,可能会传遍整个部落,这无疑会有损你的社会形象,从而影响以后和他人的合作。

但在现代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你出丑的人,你很可能再也不会遇到他,而且即使是周围人,因为每天海量信息的包围,事过之后很容易就忘记了你的出丑,只有你自己一直耿耿于怀,显然,这也是不理性的。

关于理性和感性,最著名的莫过于柏拉图的“马车夫说”,柏拉图把我们的理性比作马车夫,而把感觉比作一匹不羁的野马。他认为,自控的结果就是“理性的马车夫”驯服了“感性的野马”。

这个理论流行了几千年,直到现代,我们还是会在一些文章或书本中看到一些类似的言论,例如“自律就是与本能对抗”,“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越用越强”。

但理性真的存在吗?或者说,理性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吗?

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过,“人类的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他还说,“单纯的理性根本不可能抑制符合意愿的激情。”

休谟和柏拉图,我们应该相信谁?

脑神经科学家扫描了人类大脑,发现了被认为是掌控理性的大脑前额叶中,有一个特殊区域——背外侧前额叶,这个区域负责抽象推理等认知行为,但它却和多巴胺系统紧密关联,我们都知道,多巴胺系统是大脑的奖赏中心,它会赋予生物许多正面感觉。

也就是说,理性系统在我们大脑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逻辑机器,同样的,科学家也证明了,被认为是“情绪所在区域”的边缘系统,有时也会参与大脑的认知活动。

认知科学家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向被试提供了一定的现金,同时列出了一些供后者购买的东西,包括无线耳机、电动牙刷、电影碟片等等,科学家每向被试展示一样物品,相应的都标出了价格,同时扫描被试的大脑。

结果令人惊讶,在被试犹豫着要买哪件商品时,在他们大脑中最活跃的竟然不是控制理性的部分,而是控制感觉的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有两个区域,分别是控制快感的伏隔核,和控制痛苦或不快的脑岛。

更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通过被试大脑中伏隔核和脑岛的活跃程度,可以非常准确的判断出,被试最终是否会购买某件商品。

简单说,当被试看到某样商品和对应的价格时,他大脑中的伏隔核越活跃,就越有可能买这件商品;反之,脑岛越活跃,购买的可能性就越低。

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决定我们行为更多的也是感觉,而非理性,一如前面我们说的那个强壮的原始人祖先。

这也回答了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们大脑中各“模块”在意识之下,是依靠感觉来竞争的,哪个“模块”生成的感觉更强烈,哪个“模块”就会胜出,掌控大脑的控制权。

同理,生活中我们所谓的自控,也并不是理性战胜了感情,而是一种感情与另一种感情的对决。

以减肥为例,以前我们总认为能减肥成功的人都是意志力强大的人,其实,减肥更应该说成是,对美食的渴望和对身材健康的担忧,这两种感情的对决。

你的担忧情感更强烈,你就更可能拒绝眼前的美食;然而现实生活中,美食的诱惑往往就在眼前,而身材和健康的问题却是几个月或几年后的事情,按照这个逻辑,显然美食给我们的感觉在多数情况下更强烈,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减肥失败的原因。

当然,也不要太悲观,虽然理性无法战胜感性,但在一些情况下,理性可以迂回的通过呈现一些理由,使另一种感觉变得强大,从而战胜自己的对手。

还以减肥为例,能减肥成功的人,往往不是通过强大的意志力,而是不断的向自己灌输,身材和健康的重要性,使自身对好身材和健康的感情更强烈,这样最终才战胜了对美食的渴望。

正如休谟所说,单纯的理性根本不可能和感情对抗,除非激活另一种感情!

怎么样,关于自控自律,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是否有了一些感悟?

另外从进化层面来说,意识的出现也仅仅才几百万年,而在这之前的几亿年中,所有生物都是“凭感觉行事”,理性无法战胜感性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即使是身处现代社会,我们依旧还是被感觉控制着,是大脑中各“模块”在生物算法之下生成的各种感觉,这也就是“无我”更深层次的涵义。

也因此,佛学中要求人们斩断七情六欲,并不是让人变成毫无感情的冰冷机器,本质上更可能是为了摆脱感情的控制。

03

那么就产生了今天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摆脱感情的控制?

当进化心理学和佛学相遇,佛家的斩断七情六欲,斩断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感情是进化的产物,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因为拥有了感情体验,我们才和动物有所不同,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更多的意义。

然而,感情为我们带来美好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痛苦体验。

在原始社会,感情这种生物设定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生存,但由于现代社会的环境错位,这样的设定就会导致许多的问题。例如前面说的路怒症和社交恐惧,还有人类天生对卡路里的倾爱,对感官体验的追求。

另外,感觉并不都是真实的,许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其蒙蔽。我们天生喜欢对与我们接触的,无论是人、动物还是物品,赋予感情。

例如一枚普通的戒指,因为是定情信物从而变得与众不同;一件物品,因为是某名人明星用过而变得价值不菲;一株草,无关好坏,长在花园中就成了杂草;一只动物,无关善恶,和我们人类利益有冲突就不一样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无关痛痒,但我们的许多偏见,对他人的怨恨和仇视,甚至是一些种族歧视,家国矛盾,很可能都是因此造成的。

例如我们和一个陌生人首次见面都会留下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后来的交往,但许多时候,第一印象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感觉经常会蒙蔽误导我们。

最好的例子是对葡萄酒的研究,在一项研究中,让一群品酒师分别去品尝挂着高级标签的葡萄酒和挂着“佐餐酒”标签的葡萄酒,结果品酒师们都认为,无论是口感还是质地,挂高级标签的葡萄酒更好,可能你已经猜到了,两种葡萄酒是完全一样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天生会为与我们相关的一切赋予感情,这样相应的就有了意义和价值,在佛学中,这就是万物的“相”或“色”。但这个“相”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我们人为的站在自身角度和利益之上赋予的。

假如能摆脱感情的控制,也就摆脱了被感觉蒙蔽的可能,那时万物就会变得“无相”,就产了“空”的概念。“空”不是指外界是虚幻或空无的,而是我们为万物赋予的意义,或者说“色相”是空的,所以佛陀说“色即是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关于“空”这个概念,下篇文章我们继续深入讨论,大家记得关注!


PS:本文参考资料《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若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佛学   佛家   柏拉图   马车夫   自然选择   美文   葡萄酒   心理学   科学家   模块   大脑   理性   想法   意识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