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知兴亡:传统文化中的“观乐”

在传统文化中,艺术从来与德行联系在一起。

艺术固然有自己的形式规律和评判标准,但艺术的价值却不独立存在,“德”与“艺”的统一才是古人推崇的,就是所谓“德艺双馨”。

从艺术形式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的德行。

“观乐”,是“观风”的一部分,就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流行的音乐,来观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的德行,甚至判断兴亡。

“风”的含义

风,是自然界的气息运动。

这种自然现象又是对人来说极为敏感的,既可以微风和畅,温暖如春,也可以凛冽刺骨,寒冷肃杀。

听音乐知兴亡:传统文化中的“观乐”

风有时候来势汹汹,有时又悄然浸染。

因此用风的词语就带有多种含义,情事言“风月”,政坛论“风云”,悲欢说“风雨”。

上古文化中,最早的“风”的含义是和巫术连在一起的。因为风对气象的预示作用,让风对农业影响甚大,指示着收成、天气,甚至人世的祸福。

殷商文化中,风是帝的使者,殷商青铜器里面动物,张口成风,巫师可以乘着风升天。

《庄子》里面说列子御风而行,直到现在,我国仙侠小说、影视剧里的神仙都会乘风而来,也是传承自我国最古老的文化。

“风”与“乐”

风还有地域色彩,“十里不同风”说的就这个含义。自然与社会不可分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风土”与“人情”联系在一起。所谓“风情”,就是带有文化色彩的生活之美。

自然空气的流动成了风,风天然带有流通的意义,引申为“沟通”“交流”,“风闻言事”就是这个意思。虽然没有明确出处的言论,却能把人裹挟进来。支配范围深广的习俗被称为“风气”。风气有良好的也有不好的,可以通过教养而改变“风气”,“移风易俗”。

听音乐知兴亡:传统文化中的“观乐”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最大的作用也是“教化”,因此《诗经》里面的“国风”,是各国流行艺术的总结。

古代音律的确定也是来自于律管中的风。

打开盒子会自动奏乐的艺术品被称为“八音盒”,“八音”是音乐的代指,指八种自然之声,指代八种音乐风格。

听音乐知兴亡:传统文化中的“观乐”

一个地方流行什么音乐风格,能反应这个地方的风俗文化,“观风知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周王室派遣乐官去各地探查各地的音乐,考察各地的国情,也成为各地政治的考察标准之一。这种传统经过推广,成了评价社会风气的指标。

因此今天某种流行的音乐如果不受人欢迎,或者喜欢某种音乐被贴上了“标签”,欣赏者也不必愤怒,不必说流行音乐无罪,毕竟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对音乐评判进而到对这个地方风俗评判的文化,那是印在血液里的东西。

季札观乐

《左传》记载了吴国的公子季札出访鲁国观乐的故事。季札欣赏保存于鲁国的周雅乐和各地的音乐,其中很多评语已经为今天人们非常熟悉。

如感慨卫康叔“忧而不困”的德行,赞扬《齐》泱泱大国的风范(“泱泱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均出自于此。

听音乐知兴亡:传统文化中的“观乐”

季札评价《郑》的时候之处,这种“靡靡之音”(孔子所说的“郑声淫”)会对民众的心智产生不好的影响,在民众欣赏的音乐中已经可以带有了这个国家灭亡的征兆。

好的音乐可以给人正面的影响,也就是今天说的“正能量”,例如“勤而不怨”“思而不惧”等等。

而过于突出某一方面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季札听了《陈》之后对其中暴露的僭越直言批评。

听音乐知兴亡:传统文化中的“观乐”

由此可见,我国很早就将艺术与道德相连,艺术形式上保持中正平和的追求,可以让人们产生安宁、平和的情感。如果强烈追求突出某一特质的刺激,会导致情感偏邪不正,会腐蚀社会风气,例如鼓动“暴力”“骄奢淫逸”之风等等。

乐声是国家兴衰的征兆,强烈反对“靡靡之音”“亡国之音”的传统,在《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中就可以找到根源了。

听音乐知兴亡:传统文化中的“观乐”

​中正的音乐是什么呢?如何不偏重一方呢?在乐理上就是结构的互补,“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

无论是曲调形式还是情感,都“节有度,守有序”。这种内在和谐的境界,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符合这样标准的音乐,季札感叹“观止矣”。“观止”,就是说已经达到高峰,圆满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列子   中正   殷商   靡靡之音   左传   兴亡   德行   风气   美文   传统文化   含义   形式   自然   我国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