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为邦本”到“君为邦本”: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师。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儒家很多经典被毁,汉初,一批学者凭借记忆将这些经典重写出来,称为“今文经”。

从“民为邦本”到“君为邦本”: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

董仲舒

这些儒家经典在重新写作的过程中,也根据统治者的需要进行解释,这种解释学说被称为今文经学。董仲舒就是今文经学的大师。

汉武帝即位之处,董仲舒献上“天人三策”,论述了政权的正当性,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获得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汉武帝的赏识。

董仲舒的神权政治理论,是国家政治统治的理论工具,他的人性论也带有浓厚的神学和政治色彩。

1

董仲舒认为,天上宇宙万物的本源,“人理之副天道”,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规则也来源于天。社会最基本的三种人伦关系就是君臣、父子、夫妇。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就是说位卑者受命于位尊者,尊者最终还是受命于天。天的意志,就是“命”。臣、子、妻受命于君、父、夫,是天子受命于天的延伸。

从“民为邦本”到“君为邦本”: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

​董仲舒认为,社会秩序也和阴阳五行相合。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阴阳双方本就不是平等的,

贵阳而贱阴。

阴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

阴犹沉也,何名之有?并皆一于阳。

就是说在阴阳矛盾中,阳始终是矛盾主导的一面,阴是从属地位,董仲舒认为这是天意,是天的秩序。而“三纲”就是天意,体现着天的秩序。

由于“三纲”中,之有君是直接受命于天的,其他关系都是受命于君的,因此君臣关系是三纲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君权神授,君王既有道德,又有天意,是贯通人与天的中心环节。

2

君是人间权威,那么尊君就是尊天。汉代以前“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是主流。夏商周的更迭,特别春秋战国的纷争、诸侯的兴起与灭亡,让人们意识到虽然君主在一个国家之中处于统治地位,但决定一个国家兴亡的却是这个国家的人民。

孔子指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孟子更是发展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而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更是发展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后世耳熟能详。

从“民为邦本”到“君为邦本”: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

到了董仲舒这里,就通过他的政治与神权理论,从“民为邦本”变成“君为邦本”了。

同时,董仲舒诠释《春秋》的基本精神为“大一统”,不只是政治上的,思想上也要大一统,因此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董仲舒还面临无法解释的问题。

3

既然君权神授,那为什么还有朝代的更迭呢?

董仲舒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那就需要面对与朝代更迭之间的矛盾。邹衍有过“五德终始”理论,用五行观念解释社会历史的变迁,按照“五德”来解释朝代变更,认为五行的相生相克决定了朝代的更迭。

从“民为邦本”到“君为邦本”: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

邹衍这套理论影响深远,秦朝崇尚黑色,考究的历史电视剧秦朝的服饰一定不是花花绿绿的,就是因为秦始皇相信邹衍的理论,因“水德尚玄”(玄,黑色),顺应秦朝的“水德”而制定的黑色服饰。

从“民为邦本”到“君为邦本”: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

秦始皇

董仲舒借鉴邹衍的学说,搞出个“三统三正”循环理论。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的更迭,是黑、白、赤三统的循环。但这种循环的改变并不是王道的改变,而是新王朝受天命的表示,因此他建议汉武帝“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只不过为了维护统治,在儒家思想中算不得上乘,与孔孟先贤自不能比,与后世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更是相去甚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董仲舒   儒家   今文   罢黜百家   君权   夏商周   经学   秦朝   汉武帝   朝代   天子   美文   秩序   理论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