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怀念故乡涟溪桥


乡情散文:怀念故乡涟溪桥

乡情散文:怀念故乡涟溪桥

文:杨在峰

  涟溪桥是一条老街,在湖南省冷水江市资江的支流涟溪河岸畔。

  老街呈南北走向,由青石板构成,绵延数公里。往南到冷水江耐火材料厂,往北过桥到扎钢,到冷水江市。

  母亲是冷水江人,我小时依随母亲在涟溪桥老家居住,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这条老街究竟是在何时形成的,我无从考究。但通过查看冷水江志,可推测约摸兴建于明清年间。

  涟溪桥因涟溪河而得名。涟溪河是从苍山翠岭中流出来的。她左盘右转,温顺而下,流过田原,古老村庄,繁荣街道。涟溪河溯流而上数百公里可以到桂林,顺流而下数百公里可以抵洞庭。

  孩提时代的涟溪河并不深,除了汛期,其他时期水深大约1米左右。儿时的我们,除了严冬,都是三五成群,到河里戏水,游泳。趟过河水去对面的涟溪桥小学上学。

  关于涟溪河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村里的教书先生说,有一年,天上乌云滚滚,雷公老子冒出门,落了几天懵懂雨,都说,宝寨冲要出龙了!如果是好龙,会变成一条小蛇,或一条泥鳅,或一只虾米,借涟溪河的水到大河(资江)里去。如果是条恶龙,就不得了,会借涟溪河的水兴风作浪,涨大水,淹房屋,淹粮田。结果是条恶龙,从宝寨冲跑了出来,冲走了涟溪河两岸的麦子,冲走了板粟坑半边街道,冲垮了涟溪桥。恶龙跑到大河里,到海里去了。如果那天雷公老子出来了,会把它炸死的。听到这里,我们常常会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惊奇地听着,不停地问着:“那么大的水,流到哪去了?”教书先生眯着眼睛说:“我小时候读三字经,说天下分为九洲,曰高原,曰大海,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记。

  涟溪河对岸的小山坡是我们孩童时代的娱乐天堂。

  春天,每每清明前夕,河对岸小山坡上结满了鲜红的三月萢,漫山遍野都是。童年的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到河对岸摘三月萢。趁着放学时分,和小伙伴们,带个瓢去山上,一摘就是一瓢,然后带回家慢慢享受。萢果酸甜可口,汁水丰富。除了三月萢还有一种萢叫蛇萢。传说中的蛇萢,是不能吃的,听家里大人们说,这种萢会有毒蛇在上面吐口水的,蛇萢比普通三月萢颜色鲜艳,有一次,忍不住,偷偷摘了一颗蛇萢,到涟溪河里反复冲洗,然后吃了,竟然比普通的三月萢更甜。但由于害怕大人责骂,没敢跟大人说。过几日,竟也无事。长大了才知道,蛇莓根本没什么剧毒,可以吃,相反它还是传统中医中的重要药材。人们会用它来煎水服用,对抗暑热和身体上的燥热。

  夏天,乘大人们在午休,约几个小伙伴,三五成群,悄悄地拿个玻璃瓶,爬树捉知了,便是我们小时最大的乐趣了。知了在中午的时候最为困倦,我们一捉,它都不动。我们一群小伙伴通常,一次就能捉两三只。放进玻璃瓶里,任它知了知了地叫。玩腻了,又把它们给放了。

  秋天,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到河对岸的山上摘“毛栗子”了。“毛栗子”,小小的圆圆的,和板栗的外表差不多,比板栗要小,但味道更甜。采摘下来“毛栗子”用脚在平地上搓几下,将刺搓软就可以拨开来吃里面的果实了。小时候吃不到板栗,自然毛栗子就成了我们的最爱了。

  冬天,北风呼啸,虽然天寒地冻,我们小孩也不闲着,到河边打猪草,几个小伙伴约着到河边洗衣裳,帮大人分担一定家务劳动。

  年复一年,涟溪河依然呜咽地向北流,仿佛在一遍遍地吟唱光阴荏苒的歌谣。老街一天天地陈旧,一年年地老去,伴我们走过了春夏秋冬。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常常梦归涟溪桥,目睹涟溪河。那里的山,那里的人,那青石板路,深深烙在脑海,铭刻心里,至今记忆犹新。

  作者简介:杨在峰,教师,副教授。热爱文学,喜欢写作,闲暇用文字记录生活。原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乡情   冷水江市   冷水江   北流   苍山   老街   雷公   青石板   乡愁   对岸   成群   河里   美文   故乡   板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