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想起了外浜口的竹簖

文:吴建昌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家的外浜口和北面的红旗塘河里有两个竹簖(竹簖,就是旧时拦河插在水里捕鱼蟹用的竹栅栏,分为鱼簖和蟹蟹)。在当年的江南水乡随处可见。

乡情散文:想起了外浜口的竹簖

  外浜口的竹簖是个小竹簖,是渔簖,是我们这些小屁孩经常去玩的地方;红旗塘上的竹簖是个大竹簖是后来才筑起来的,因为红旗塘在我们那里算作是一条大河,后面宽阔,所以簖就显得很大,那个簖是鱼蟹两用的簖,我们小孩一般不去玩。

  记得外浜口的竹簖是由当时水产大队的一户人家看守着的,并且靠从簖里捉起来的为数不多的鱼虾为生。说是一家,其实只有祖孙二人:祖母跟孙子。这祖孙二人因为这簖的关系,与我们浜里的人混的很熟。孙子的祖母现在已无印象,她孙子的年龄大约与我们相仿,所以直到现在还有印象。那男孩的大名叫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浜里的人都叫他继宝(大概这个音)。

  外浜口的这只簖是东西走向的,因为浜口的河朝北连通红旗塘。继宝他们住在簖棚里。簖棚即看簖的房屋。继宝他们的簖棚建在河的东岸,即我们浜的这一面。簖棚的东面靠着圩(读wei)岸,另三面凌空而建,用毛竹在河里竖起柱子,再在柱子上搭老竹架,在竹架上铺上用由劈开的毛竹钉成的竹排。簖棚的四周也都是用我们当地的淡竹围成的。门窗是竹制的,桌椅是竹制的,连他们睡的床铺也是竹制的。簖棚的屋顶是用稻草编成的草片做的。这个样子的簖棚有点儿像“吊脚楼”。

  我们浜里的这些小屁孩到了礼拜六或礼拜天,只要大人允许,就会三三两两地到簖棚那里去玩,尤其是一到夏天,就去的特别的勤。继宝祖孙也乐意我们去玩,三五个相仿的小男孩在一起谈天说地,非常有趣。继宝会撑着一条很小的船到河中间,靠着竹围栏从簖里捞起鱼虾来,这让我们很是佩服,而我们也会把一个星期在学校里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讲给他们听。

  当然到外浜口簖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那里是我们小时钓虾的主要场所。小时候,在夏秋季,我们经常会三五成群地到河边去钓虾玩。我们钓虾的地方通常有两个:一个在“老屋里(浜里面对姓孟人家的昵称)的河桥(河埠头)边,再一个就是继宝他们的竹簖了。因为“老屋里”家的河桥边的一段河岸是用平瓦垒成的,而且垒得非常的整齐,那一层一层的瓦缝是河虾们最理想的风水宝地。记得那时,田里的大麦开始抽穗时,就可以打那里去钓虾了。竹簖是由长长的约摸手指宽的厚竹片编成的大竹帘,那水底部分也是河虾生活的理想场所。

乡情散文:想起了外浜口的竹簖

  钓虾的钩子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把母亲们做针线活的缝衣针在煤油灯火上烧红,然后慢慢地弯成一个钩子,在线上穿上用极细的条索梗心轴承浮子,把线系在细竹竿上,一只钓虾竿就做成了。

  钓虾竿做好后,就是挖虾爱吃的红蚯蚓了,要小而细的那种。我们把挖来的蚯蚓穿在铁钩上,将多余的放进玻璃瓶子里,走到竹簖那边,就开始了我们的钓虾。

  竹簖的一头连着圩岸,靠河的地方又跟继宝他们的竹棚的外檐相连,这样似乎正好搭了一块跳板,或一排竹板凳,这竹板凳正好让我们坐着钓虾。我们就一字型排开坐着,将穿有蚯蚓的铁钩沿着竹帘放进水里,然后就静静地等待那虾来咬钩。“虾是水世界里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到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鲁迅《社戏》)”,后来读了《社戏》里的这段文字,感到鲁迅真是写得绝了。

  不一会儿,春祥的线在动了,浮子在往下沉;我的也在往下沉,嫣红的线好像也在往旁边移。感觉到虾上钩了,我们就把钓线慢慢地往上提。提到快要出水时,就看见那虾的双钳捧在钩上。“有了,看我的”心里着想着,右手用力往上一抬,左手准备去抓那虾时,“啪”的一声,只见那虾身子一弯,往旁边一弹,又跳到了水里,逃之夭夭了。唉,空欢喜。“哈哈哈”,一阵欢笑,传出簖棚,传得很远很远。当然,随后的时间里,虾们是逃掉的少,被我们钓到的多了。

  我们钓虾的兴致很高,往往要到吃中饭时才会离开。

  红旗塘的大簖,一般只是在夏天跟大人们到红旗塘里去游泳或摸河蚌时才会去的,平时一般不去的,当然大人们叫我们去买鱼时也会去的。看簖人的房子是建在岸上的桑树地里的。簖边通常会有一只船,那时捉螃蟹用的。每年的秋风响起时,看簖的渔民便会在晚上往竹簖上挂一只马灯,不知怎么的,这灯光会将水里的螃蟹引上来,爬在大竹帘上,等着看簖人来捉。那时河里野生的螃蟹多,现在是河里野生的几乎绝迹了。

  外浜口的小簖,大概在我读高中时就被拆掉了,原因不知,反正是由水产大队来拆掉的。随着簖的被拆掉,继宝他们也就离开了我们浜,回到了水产大队。再后来,我在塘北桥小学附设初中做民办教师的三年时间里,见过继宝几次,不过他的祖母已经去世了。再后来我离开乐塘北桥读书在外,又工作在外,继宝后来的情况就不知道了。相必一切都好吧。

  红旗塘里大簖,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在的,什么之后拆掉的,据村里的长辈们说,大概在八一或八二年吧,那时我已经离开了老家农村了,在镇上中学教书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产养殖业的飞速兴起,再加上航运经济的发展,簖这种古老的捉鱼模式,已跟不上时代了,就渐渐地从我们水乡的大小河道上消失了。当然在某些有名的大的湖泊上还是可以见到的,譬如太湖上湖面上。

  尽管“鱼罾蟹簖当立门”的情景已成了历史的记忆,但它带给我们儿时的欢乐仍然永远会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社戏   竹板   浮子   鲁迅   放进   孙子   竹帘   毛竹   祖孙   乡情   蚯蚓   祖母   河里   螃蟹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