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老屋啊

乡情散文:老屋啊

乡情散文:老屋啊

文:晓叶

  严格的讲,老屋不能称之为老,因为她不似钱氏大宅那样有百年历史,也并非祖父辈传承下来的。可若说新宅也不贴切,因从建成至今已有30年历时。新旧之间权衡,取“旧”之意,表怀旧之心。

  1987年,父母手上有了一定积蓄后,开始着手建造新房。此前我们一家四口住于祖父留下的老屋里,虽不是非常逼仄,但地面潮湿,采光不好,且与其他两家同住一个台门,公共区域不大。父母建造新房,一则为改善住房条件,二则也是仰首伸眉,因此在造这个房子时绝对是倾尽所有,从选址到建造到装潢,都采用了当时最好的建材。

  新楼房选址就在我家老屋后门,后门当年除了我家的一块晒谷场地外,还有村里人的一块茭白地,想必采用了置换的方式,这块茭白地后来就成了我们新房的地基。填土后,浇地梁,搁五孔板,当年还曾开了村子先河,因楼板一般都是造二层采用,底层就用楼板,成本大大增加。但这样做,使家里即使在梅雨天也十分干燥,可见父亲的远见。房间的隔墙也没有用当年普遍的单独壁,而是跟外墙一样采用三孔壁的打法,整幢房子就如一个壮硕的汉子,结结实实,似能承受任何的风吹雨打。

  这幢三间二层楼房从填土到入住,印象中好像历时了大半年,当时正读小学二年级,在家只管吃饭睡觉,其他的建房与否好像与我并无多大关系。只记得当年父亲的姑姑,也就是我的姑婆在我家住了两个月,帮母亲带弟弟,给建房的师傅烧点心。(房子当年由二姨父主持建造,以包工的形式,不提供饭食,但提供点心。)在88年春节前夕,全家搬进了新房。

  搬入楼房后,父亲展示了他的另一面,此前,我一直以为父亲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忙时赚钱养家,闲时窜门聊天,那种养花种草的闲致,听风看雨的感慨,不会出现在他身上。但此时,却发现父亲外冷内热,因文化所限,“浪漫”二字不能沾边,但热爱生活,予生活有一定小情趣,此时却体现了出来。

  87年时,农村还未通自来水,可父亲在建造房子时却把卫生间已经规划进去,在自己的院子里,还砌了五个长方形花坛,这与种田人需要晾晒农作物力求院子越大越好而截然不同。他在花坛里种了很多的花,美人蕉,夜娇娇,栀子花,喇叭花,月季花,还买来铁树,茶花,在南边的花坛中,搭起了一架葡萄,种下了一棵桂花树,花开繁盛的季节,傍晚搬一把藤椅躺在院子中,开起家里的录音机,在缓缓流淌的音乐声中,就看到他静静的躺在那里,双手交叠腹前,仰头看天,有时我也好奇,父亲到底在看什么?长大后,稍有一点明白,或许他并未看什么,只是在憧憬更好的生活。这是造起楼房后,生活给予他的信心吧!如果说祖父留下的老屋让他无法释放自己的心怀,这个花费他大量心血的新房让他明白,自己足有能力去仰望未来!

  94年村里通了自来水,在不破坏房子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房子又装修了一遍,此次程度不亚于重建一番,因为房子里面原有的所有油漆之类的都贴上了墙纸,其他的如卫生间,阳台,甚至是窗帘都是一番改造。父亲很恋家,那句“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他时时挂嘴上,对城里那种商品房,总是嗤之以鼻,以“鸽子笼”形容。或许,他在老屋中感受的是那种恬淡怡然,或许,是满园的青阴过滤了他芜杂繁乱的心绪。

  96年我读高中住校,由此,回家就一周一次。后来读大学一学期一次回家,及至母亲搬到百官居住,到如今,除了春节那几天母亲和弟弟一家去过个年,老屋几乎经年闭户,而我,差不多一年就去一到两次。上周,听母亲说她接了邻居的电话,趁天好,去把花坛里的那些快长出墙门的草都割了一下。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承载着童年,少年记忆的老屋,花费了父母心血的老屋,而今就如人生的某个节点,丈量开来的话,已经变的模糊!最初的起点,我们都没有记忆,最后的终点,我们都无法预料,老屋与我,已经有了永远握不住的距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乡情   茭白   楼板   乡愁   花坛   祖父   楼房   美文   村里   新房   散文   当年   父亲   我家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