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难忘的欢乐童年

乡情散文:难忘的欢乐童年

乡情散文:难忘的欢乐童年

文:张永选

  一九七一年的春天,我上了小学,是在大队办的一个教学点上的,这个小学只有四个年级。

  我家地处大峁槐下山区,上学的路,全是山路,典型的羊肠小道,其中有一段不能叫做路,是沿着庄稼地的田埂走的,走路时一不小心就踩着地里的粮食。下过雨后,从田埂走过,不知不觉中裤子和鞋就被麦穗或糜子上的露水打湿了。下雪后,左滑一下,右滑一下地更难走了。山里的冬天,天寒地冻,我们小的时候,雨雪特别多,常常早晨起来去学校时,一拉开门,门外的风雪,立刻让人倒吸一口冷气,院子里早已是悄悄的落了厚厚的一层雪,我们便拿着铁锨或扫帚,边铲边走,一锨一步的去学校,到学校后,这样的特殊天气,老师和同学们自然是都在扫雪,校园里、操场上,已经堆起来一堆堆的雪。厚厚的积雪,一天两天是消化不了的,虽有阳光,但冬天的阳光光照不强,光热无力,好像是镜子的返照光似的 。一场一场地接着下,我们踩着雪地上的往日的脚窝,一步一步的走,时不时脚下滑一下,前后左右,都有可能滑倒,全在一个人的身体平衡了,走路时经常突然侧卧在地上,或砰的一声,躺在地上,惹得同伴们开怀大笑,这只是偶尔的情形。山里的孩子走雪路的技巧是很高的,他们无时无处不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闪展腾挪,左右平衡,悠然自如,好似浑然天成。环境造就人。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身手自然矫捷,平日里,他们有时比赛上山,爬树等,劳动更是无处不在,乐趣也是无处不在,从小似乎练就了有种无所不能的本领。难怪有教授赞叹:你们农村的孩子怎么什么都会?因为生活是我们的老师啊!

  在山区,这么厚的雪,要到来年春天,才会慢慢地融化。春天一到,地气上升,厚重的积雪,霎时像雪崩似的,土崩瓦解。雪未消融的漫长的冬天,我们仍然日复一日地走学校,一天两趟,早晨去,中午回家吃饭,饭后去,下午放学再回去,每一个单趟的路程约摸有三里。雪地上,又是山坡,崎岖坎坷,或上或下,长年的练习,让我们现在走起路来,仍然身轻如燕,矫健有力。夏秋之际,有时,早晨从梦中醒来,忽听得窗外雨声潺潺,房顶上也是叮叮咚咚的雨点声,廊檐水像小瀑布似的飞落下来。不论外面的雨有多大,仍然阻挡不了我们上学,面对雨雪,哪时我们从没有不上学的想法。

  中午到家,匆匆吃完饭,一般情况是家里人都已经吃过了午饭,对学生的饭舀好捂在灶炉旁,学生们一到,立刻掀起扣着的碗或盆,风卷残云的吞咽午饭。有的人家,偶尔饭还没有做好,上学的学生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转出转进,就是不见饭菜做好。眼看别的同学都在门外吆喝着要走了,急得眼泪要夺眶而出。农家做饭, 没有统一的时间,农民们上工放工也没有个时间,队长说把这些干完放工,就干完放工,有时队长说今天大家都干累了,早点放工,社员们都高兴的咧开嘴,笑得合不拢,可以早点回家做饭搞家务了。所以做饭和上学的时间不统一。每家每户做饭的燃料也不一样,有的是煤炭,有的是柴草,勤快的人家,天晴时在柴房里或窑洞里 ,经常储放一些干好的柴草,天阴下雨时,好做饭。懒散的人家,计划不周,等到下雨时,找不到干柴,只能就半干不湿的柴草凑合着烧火,点不着火,烟又大,满屋子的浓烟,就是不见火苗旺起来,一顿饭一两小时做不好,谁能等得住?有的同学因不能按时吃饭,路上一路小跑,到学校时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还常迟到,挨老师的批评、罚站——老师罚站有时很有意思,在门外的地上,画一个圈,让迟到或犯了错的学生站在里面,有种画地为牢的味道。性急的,不等饭熟,就哭着跑了,害怕迟到,宁愿挨饿,空着肚子,也不敢迟到。这时,又急得家里人喂柴火的喂柴,拉风匣的用劲拉风匣,煽火的左右大幅度地煽火,忙个不停,还要互相埋怨:说什么动手的迟了、没有收拾好柴了、手脚不麻利了等等,哪个年月,我们就这样生活着,现在回想起来还有滋有味。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有了彻底的改善。大家凑钱,拉上了电,我们的家乡终于迎来了一个光与电的时代。

  冬天,学校里取暖,有个土炉子,是老师用土块和泥巴盘成的,用这个土炉子生火时,也是小心翼翼,一台土炉子能用几年,有炉筒从房顶上穿出,当柴炭放入炉内,一下子噼噼啪啪,接着通通的响声,非常鼓舞人,听到火着的声音,坐在教室远处拐角的人,心里也能感觉到热乎乎的。火,是一种希望,火周围的人,也许能感觉到一点温暖,大多数人,只是燃起了一种火热的希望。看见了火,就有不冷的感觉。革命的火种,也是如此,边远地区的劳苦大众,是带着希望而进行革命斗争的,并没有立刻享受到火的温暖。七十年代的冬季,群众生活缺吃少穿,冬天似乎更加漫长,我们时常手脚冻肿冻裂,几乎没有人不受冻,时常冻得脚不能着地走路,一走就疼,吃饭时,手拿不住筷子,甚至冻得流血,写不成字,有时老师叫到黑板前听写生字,或演算数学,抓不住粉笔,写不出个象样的字,本来就没有用过粉笔的小学生, 在老师同学面前,心里胆怯,害怕,此时不论天时地利人和,对被提问的同学都极为不利,战战兢兢,稍微出点错时,啪的一声,清脆的教鞭就落在你的手指上或脑袋上,用手一摸痛处,又是一下,接连几下,更是不知所措。“严师出高徒”,我不能算是高徒,但今天能站在重点高中的讲台上,与当年老师严厉的教诲是有关系的,正是他们严格教学,一丝不苟,使我们当年的学子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敢怠慢,不断努力,永不松懈。

  七十年代,老师们上课,当时我们不知道上的怎么样,更不会评价,现在也回想不起来,学生们只是听课,而且是注意力高度的集中,课堂纪律是非常的好。老师讲得无论对错,我们以为都是真理,一切以老师的为准,不容置疑。下午,有时是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或劳动课。哪时叫唱歌、画画、军体,唱歌课堂上学的《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雷锋好榜样》《绣金匾》等,至今不忘。画画课主要是描摹,描个老母鸡、红旗、五角星等,画的方法及角度,至今也是个谜,典型的照猫画虎。军体课,是全校性的,全校四个年级也就是三四十个学生,两个老师,最多时三个,同时上体育,先是丢手绢、后是滚铁环、打篮球、板羽球。哪时我们这里只有学校里有一个篮球,有时村里的人也有来打篮球的,气氛顿时更活跃,学生们少数参与,大多是观众,旁边的有时抢着捡个球,也算摸了一下篮球,过过瘾。我记得一个篮球玩了好多年,曾经破了,老师用麻绳和锥子又缝补了一下,居然也能用。

  劳动课,对于农村的学生是不用多学的,老师只说干什么就行了,从小在家里就参与各种劳动及家务。我们在学校的劳动对象是学校里的两块地,面积不大,挖地、除草、收庄稼。从家里带着铁锨或镢头,老师带去地里挖地,夏天去拔麦子,或收油菜籽,秋天就是挖洋芋。平日的劳动,就是大一些的学生抬水,两个人抬一只水桶,水桶是木材做的,很重,学校里师生饮用水,都是学生们每天抬来的, 一天一桶就够了,取水的路上,要经过几道高的田埂, 学校在低处,取水一直上到山脑里,灌满水桶后,两人一前一后,担在肩膀上,不分冬夏,学校里水是不能断的。

  课堂上,采用的是复式教学,即一个老师同时上两个班的课。一三年级在一间教室,二四年级在一间教室,当时学校也只有两间教室,一间教师办公室,老师给一年级上课时,三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给一年级上完后,一年级的写作业,三年级同学听课。另一间教室也是如此教学,有时老师也给高年级的学生布置任务,就是给低年级的辅导。这种教学模式,现在回想,也有它的好处,这是因条件制宜,从实际出发灵活的教学课堂,学生可以自由地向大点的学生问题,也可以和同级的互相学习,平等方便,无拘无束,有不懂的问题,请教时还不挨打不受批,又能促使被问者巩固和更加努力的学习。当时,我们的老师,文化程度并不高,有的是小学三年级程度,有的是小学五年级毕业,来个高中毕业的就算师资力量加强了。在教学中除严厉外再也没有什么教法,更没有教育思想理念等,这也不能怪他们,这是当时的形势决定的。多大的涝坝出多大的鳖,我们的家乡精英就荟萃在此了。

  社会的大课堂教会了我们生存的能力,改造自然的能力,战胜自然的能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过得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虽然苦,但当时并不觉得,也不明白怎么做才能不苦,就这样浑浑噩噩的上完的小学。光阴荏苒,倏忽三四十年,现在咀嚼起来,真是一段难忘的欢乐时光。


  作者简介:张永选,198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有十数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参与编写《中学课文教学艺术论》《高中作文系统训练五十讲》《高中作文审题示例》等书,担任《中学文言文译注与测试》一书编委,《靖远史话》副主编,《谱牒碑文祭文赏析》副主编,《靖远县志》编委。市集邮协会理事,学术委员,靖远县集邮协会第二届副会长,有邮集获奖,邮文在《中国集邮报》《甘肃集邮》《白银邮苑》发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理事,常务理事,靖远鹿鸣诗社副社长。有散文诗词楹联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甘肃诗词》《兵团日报》《文史天地》《对联》《中国楹联报》《甘肃楹联》《今日头条》《白银日报》《白银晚报》或入选各种诗词联选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靖远   柴草   田埂   楹联   乡情   甘肃   炉子   美文   有的是   诗词   散文   童年   难忘   教室   冬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