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黄河经过家乡靖远

乡情散文:黄河经过家乡靖远

作者图

文:张永选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东方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的发祥地。你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奔腾而下。李白有诗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海平面仰望四千多米的青藏高原,真是天上之水,如瀑布一般,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觉,黄河全长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自西向东呈“几”字形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在甘肃境内经过的县区是多少个,靖远县是其中之一,而且河道最长,154公里,流域面积也最大,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甘肃黄河富靖远”的说法,靖远因此有“塞上江南”“黄河明珠”“鱼米之乡”美号。

  靖远,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羌戎游牧地,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置为会州。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时改称靖远县,不论名称如何变化,朝代如何更替,黄河始终向东流去,黄河靖远段养育了世世代代靖远先民。

  靖远,地处黄河上游,祁连山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边防重镇,历史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素有“秦陇杻机”“金城锁钥”之称,黄河进入靖远的第一站就是平堡,堡,古代设在的边防要塞,主要是出于军事的原因,在靖远现遗存的堡有很多,平滩堡,永安堡,芦沟堡,另有杜寨柯,刘寨柯,贾寨柯等,堡寨相连这是北宋时范仲淹根据西北的夏宋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与之配合的还有烽火台,烽火亦称烽燧为古代边境地区报警的信号设施。早在商周时期即已有之。《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据唐人李贤《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以薪置其中,有寇即燃之,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由此可知,烽用于夜间放火报警,燧用于白昼施烟报警。由于烽燧一般均设在用土筑成的高台之上,故又称烽火台。据唐人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广动植》中云:"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故唐代的燧烟亦有燃烧狼粪者。汉朝时候,一般说是"五里设一燧,十里有一墩,三十里一堡垒,一百里一城寨。烽燧是系列军事设施的最基层的单位。常常设在靠近水源、地势较高便于瞭望的地方。靖远境内的烽燧有窎窎坡烽燧,粮窖烽燧,唐墩台烽燧,刘家寺烽燧,弋家队烽燧,可以想象,在远古时代,靖远如有战事发生,狼烟四起,火光冲天,朝廷震动,驿马飞驰,战鼓催征,金戈铁马,杀声震吼。“一将功成万骨枯”。和平不之不易,“宁为太平犬,莫做离乱人"是多少人向往的安定生活,“北平虽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写照。每当外敌入侵,烧杀抢掠,老百姓朝不保夕。这些堡寨的戍边的军人,平时屯田,战时出征,及时快捷,减少开支,保境安民,戍边屯田制度,自汉武帝派霍去病打败匈奴,收复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开始,不久向西推进,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延续到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此制度对边疆的稳定,对祖国和平统一,功莫大焉。

  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之后,靖远就成为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商贸往来,骆驿不绝,随之农业,宗教,文化也得了广泛的交流。靖远境内的红罗寺,法泉寺,雪山寺,这几处大的寺庙,大都是丝绸之路开通后胡北魏时兴建的,也正是佛教在河西走廊兴盛,并向山西大同,洛阳传播时期的产物,从河西走廊的莫高窟,马蹄寺,大佛寺,天梯山,经过靖远,到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一脉相承,造像雕塑艺术风格也大体相近。这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见证,在靖远境内,还有古罗马的铜镜,山陕碑,晋归义羌王金印,这些文物的发掘,充分说明了靖远在东西交往中的作用,也是各民族往来的明证。

黄河流经甘肃约913公里,而在靖远境内就有154公里,是流经最长的县份,横穿靖远的黄河给两岸的交通带来了不便,长期以来,两岸的人民为了改变交通,在黄河水流平缓的地方设置了许多的渡口,索桥古渡,哈思吉渡口,北卜渡,在渡口,有常年摆渡的筏子客,他们以此为生。1936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甘肃,在会宁会师以后,西路军在靖远的虎豹口夜渡黄河,踏上悲壮的西征,抗战时期,靖远的筏子客从兰州运送军用物资到包头,支援前线,全民抗日。体现了靖远人民的爱国情怀。

民国二十五年,著名记者范长江坐牛皮筏子从兰州去中卫,转辗去华北。新中国初期,黄河上有了扯船,用一根钢丝,利用水流的浮力,往来摆渡。汽船是更为先进的船只,以汽油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遥远的靖远,因有黄河而交通相对比较便利的,1971年黄河上第一座公铁大桥就建成通车,靖远的交通现在更是包兰线,京藏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靖远的蔬菜瓜果,煤炭陶瓷,因而畅销全国。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黄河,一路曲曲折折,浩浩荡荡,所过之处,形成了很多天然峡谷,境内有乌金峡,红山峡,车木峡,黑山峡,峡谷地带,水流变窄,水势急湍,落差加大,范长江在其所著的《中国西北角》中写到,“黑山峡山崖耸峙,极为凶险,不弱于长江三峡中的巫山峡”。是水力发电的好资源,水电站也是蓄水养殖,泄洪防御水灾的有效工具,刘家峡水电站,三峡大坝等。黄河上游的小型水电站较多,境内乌金峡水电站正在建设之中。

  黄河有九曲十八弯之称,平滩的大转弯,双龙急三弯,每到大转弯的地方,遇到平坦的地方,就会形成一片冲积平原,在黄河两岸,良田密林,大棚连片,鱼塘遍布。靖远早在明代,守备房贵就从家乡引进了水车的制造技术,黄河灌溉,农业经济发达。兴堡川的枸杞,小口的大枣,是代表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也是靖远的名片。

  每当夕阳西下,我们伫立黄河之滨,“黄河落日圆”的远景就在眼前,近处的水流声哗哗响着,远处却是波平如镜,在平静的水下,也许是暗流涌动,深不可测。行走在黄河上的筏子客们,用时间和生命探索了一条航道,在各种险关要塞中,能够平安航行,黄河行进中,水石相搏,自然形成了许多黄河奇景,靖远境内的黄河上有大浪天险,独石一柱,月河夕照,黄河石林等,黄河边的石头,也是造型独特,图案精美。又有观音崖,鬼见愁,双旋子,一窝猪,洋人招手等险关,筏子客们行走在生死一线,稍有不慎,船毁人亡。

  山川相间,山水相依,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黄河像一条巨龙,穿行在高山峻岭,蜿蜒逶迤,跌宕起伏,远看虎踞龙盘,威武勇猛,境内有哈思山,乌兰山,屈吴山,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靖远的山上也隐藏着许多的寺庙。

哈思山的雪山寺,雪山寺位于靖远县永新乡,在哈思山主峰海拔3017米大峁槐山的东侧。该寺始建于北魏,盛于唐宋,已有1600多年历史,寺院与山形浑然一体,巍巍壮观,风景优美,因山顶积雪深厚,常年不化,远远望去,银光闪烁,蔚为壮观, 有“雪岭堆银”的美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明朝靖远文人路升曾题诗赞美雪山。拱形山门顶端,上书“堆银胜境”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侧对联“有绿山色来古寺,无限风光入翠微”,引人注目。雪山寺四周松林环抱,北面山峰突兀,石崖嶙峋,松柏挺拔,苍翠如画。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点燃林木,焚毁寺庙,雪山寺遭遇劫难。时至20世纪30年代,雪山上尚有被烧焦的枯木残存。此地广泛杨家将,穆桂英,焦赞孟良的远古传说。

  乌兰山东面的法泉寺,又名"红山石崖禅寺",因岩崖之下有泉水涌出,崖半山腰间又有"墨池"、"月牙"、"龙骨"三泓清泉,以"法门"和"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法泉寺历史悠久,与陕西法门寺、宁夏景云寺同承一脉。寺内原有唐代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监修法泉碑记。据《定西文物》记载:石窟于宋徽宗赵佶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和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明代兵部尚书彭泽就读于此寺,所咏的《法泉八景》诗作,至今传诵;明末清初印度游僧戈桑巴尼远渡重洋,来到法泉寺讲经说法,远近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藏族高僧桑加班丹曾主持法泉建寺修阁,收徒会友,一时盛况,被佛家视为修行善地,证道胜境。明代兵部尚书彭泽在此游学,近代张大千、于右任等文化名人寻访古寺并留下墨宝。 20 世纪 60 年代,这里曾珍藏国家一级文物《四库全书》。这些宗教胜地,平添了文化色彩,神秘色彩。

  登临山巅,远处又是大大小小的川,境内有蒋滩,糜滩,三滩,北城滩,刘川,大芦川,卧牛川,怀星川,兴堡川等等,黄河之滨的川,阡陌纵横,肥沃平畴,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是靖远的农业基地,古代就有八大渠的自流灌溉,现在又有高扬工程的提灌,因此靖远是陇上有名的蔬菜瓜果生产大县,枸杞大枣等农产品,通过一届又一届的展销会,不断的走向海内外。

  祖祖辈辈的靖远人,生于斯长于斯,研究烹制出了赢得赞誉的风味小吃。靖远羊羔肉,驰名域内,靖远的臊子面,婚庆祝寿更是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作者简介:张永选,198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有十数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参与编写《中学课文教学艺术论》《高中作文系统训练五十讲》《高中作文审题示例》等书,担任《中学文言文译注与测试》一书编委,《靖远史话》副主编,《谱牒碑文祭文赏析》副主编,《靖远县志》编委。市集邮协会理事,学术委员,靖远县集邮协会第二届副会长,有邮集获奖,邮文在《中国集邮报》《甘肃集邮》《白银邮苑》发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理事,常务理事,靖远鹿鸣诗社副社长。有散文诗词楹联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甘肃诗词》《兵团日报》《文史天地》《对联》《中国楹联报》《甘肃楹联》《白银日报》《白银晚报》或入选各种诗词联选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靖远   黄河   乌兰   烽燧   靖远县   筏子   山峡   楹联   乡情   甘肃   水电站   元年   美文   中国   雪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