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这是《内在动机》一书里一个最吸引我的问题。在现在的社会环境里,为什么多数孩子会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变得不爱学习,没有学习动力,甚至是厌恶学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奖赏会伤人

有一则古老的犹太寓言,一个犹太人在大街上开了一家裁缝店,有一群人想要把这位裁缝赶走,就派了一群流氓去骚扰裁缝,情况很是严重。于是,犹太裁缝想了个办法。

当流氓再来时,裁缝给了他们每人一枚1角硬币,作为他们努力的回报。流氓们见骚扰裁缝还有钱拿,都很高兴。第二天,流氓又来了,他们大喊大叫等着收钱,但裁缝说,他现在只付得起5美分的硬币了,于是就每人给了一枚5美分的硬币。流氓们有些失望,可5美分也是钱啊,总比一分没有的好,然后他们拿了钱就离开了。

第三天,流氓如期到来。裁缝说,现在只有1分钱给他们了,说完就准备伸手去掏钱。这时,那些流氓反倒讥笑起裁缝来,并宣称他们绝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他身上。如此,裁缝又继续着自己的营生。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这则寓言故事中,流氓本来是为了将犹太裁缝赶走,可因架不住裁缝的金钱奖励,以至于都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最后以主动退出不再骚扰裁缝。裁缝的金钱奖赏破坏了流氓要赶走他的内在动机。

德西教授也在研究中发现,奖赏在激励人们的同时,也会削弱人们的内在动机,而且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

说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孩子做作业很慢,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却喜欢玩游戏,有的家长就会采用奖励孩子游戏时间的办法,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做作业的速度。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就让孩子玩一小时游戏;考试达到多少分,就给孩子买iPad等等。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家长还不在少数,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他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许诺孩子期中考试达到多少分就给买台笔记本电脑。结果孩子还真如朋友所愿,考试达标了,而朋友也给孩子买了笔记本电脑。可是,在电脑买回来之后,朋友孩子每周休息就整个地扑在电脑游戏上,哪还有心思学习?成绩也是快速下降。

在朋友的这个事件里,奖励一开始确实起到了激励作用,促使着孩子好好学习,可当孩子一旦得到了他想要的电脑后,好好学习的动力就失去了,孩子的内在动机也将被伤害。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那什么是内在动机呢?

德西指出,人们为自己而做某件事,为了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就是内在动机。意思就是说人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某件事,并懂得主动激励自己,不需要外界的督促和奖励。

到此,“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便有了答案。没有内在动机的孩子不可能对学习有兴趣。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即自主、胜任和联结。满足这些需求,尤其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今天这里主要谈如何促进孩子的自主。

1、给予孩子有限地选择权

《内在动机》中指出,提供选择是支持个人自主的核心特征。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凡事给予孩子有限地选择权,就是在支持孩子的自主。支持孩子自主,可以从生活中一些小细节里去发现和改变。

举个例子,孩子放学回到家,休息了一会,还没有要做作业的打算,这时家长的反应可能会马上叫孩子做作业去,而这就成了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命令了。

如果换一种方式,你问孩子是准备先做语文作业,还是数学作业,抑或是英语作业,这会不好很多呢?同样是喊孩子写作业,不同的是给予了孩子选择,他可以选择先做哪门功课。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给予孩子的选项也不可太多,多了会有压力,让孩子无法选择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2、设定必要的界限

支持自主与控制是相对的,这意味着家长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既鼓励孩子自我激励、实践和承担责任,也需要设立界限。

比如,孩子都喜欢玩游戏。但家长们都知道,游戏不能没完没了地玩,得有原则,有个时间性,这就涉及到一个界限问题了,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个度,没有度就会泛滥,太过抑制又容易走极端。

孩子可以玩游戏,但需要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既不压抑也不强化孩子的游戏体验,并制定规则,明确界限。什么时候玩,和谁玩,玩多长时间,到点就下机,自主选择,决定好,这就是一个必要的界限。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3、避免运用外部控制

前面故事中我们提到,奖赏会伤人。人们一旦为了获得回报而行事时,只有预期会得到奖赏,这些行为才会持续下去。换句话说就是人的行为被外部环境给控制了,有回报有奖赏我才做,没有则不做。

这又和我朋友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允诺买电脑一事不谋而合,都是在用外部的奖励对孩子实施着变相的控制。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家长叫孩子洗碗,给钱就洗;让孩子帮忙买瓶酱油,有跑路费才去;让孩子吃饭,要好好哄才吃……这些都可以被称之为一种外部控制。本就是孩子有责任做的事,却因为外部因素而成了一种困难。

对孩子来说,给予奖励不仅需要公平合理,也需要淡化奖赏的激励作用。多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诚实和表扬,减少奖赏的次数,对孩子的影响也就越积极。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德西说:“真正的自主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来自自己真正的选择,意味着人们在行动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自主是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的第一个心理需求。家长懂得给孩子提供选择,让孩子有自主选择感和自我决定感,将大大强化孩子个人自主的需要,使其能够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犹太   孩子   作业   美分   选择权   裁缝   硬币   美文   界限   动机   流氓   好奇   自主   家长   兴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