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哭泣、闹情绪时,父母如何做到不讲理、不强制、不吼叫?


昨天早上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份聊天记录,内容是永澄老师在面对自己女儿哭闹时,没有讲道理,没有强制,更没有吼叫,而是采用了教练式的育儿方式。通过接纳、询问、聆听和理解女儿,安抚好女儿的崩溃情绪,帮助她建立起自信,让女儿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要,并获得一种持续成长的状态。

在这份聊天记录里,在面对女儿哭闹情绪的小小细节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最深最重最高质量的爱。

面对孩子哭泣、闹情绪时,父母如何做到不讲理、不强制、不吼叫?

回想起自己面对孩子哭闹不止时的场景,很多时候我总会轻易地被激怒,并采取大声吼叫的方式,潜意识里觉得似乎唯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停止哭闹。如此做法,哭闹是停止了,但只是暂时而已。没过多久,同样的情况依旧会重新上演,并且愈演愈烈,结果就是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孩子越来越烦人,我越来越累。

对此深有体会的我,一直都在找寻能够解决和改变之法,这次看到永澄老师分享他对自己女儿的教练式育儿应用,犹如一场及时雨,狠狠冲刷了我以往许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

面对孩子哭泣、闹情绪时,父母如何做到不讲理、不强制、不吼叫?

面对孩子哭泣、闹情绪时,父母如何才能做到不讲理、不强制,不吼叫?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找到了答案,也习得了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是没有自控力的,他也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情绪来临时,孩子除了哭泣或动手打人,往往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了。这时的父母如果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光顾着跟孩子讲道理,强制孩子不要哭,甚至大声呵斥孩子,孩子只会愈加哭得厉害。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总是会自然流淌的,我们要允许它的发生。我们可以将孩子的每次哭闹都当作情绪处理训练的极佳训练,教会孩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面对孩子哭泣、闹情绪时,父母如何做到不讲理、不强制、不吼叫?


第二步,询问和聆听孩子。

当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后,孩子的哭声会由强变弱,或者不再哭闹,这便是询问孩子的最佳时机了。询问孩子哭闹的原因,如果孩子说不出来,父母可以大致地去猜测(父母总是了解孩子的),用提问的方式问明缘由,并耐心地听孩子回答。

通过询问和聆听孩子,父母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第三步,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探究孩子内心的真实情绪,父母可以通过还原事情结果来促成。比如,永澄老师在探究自己女儿的内心情绪时是这样做的:

面对孩子哭泣、闹情绪时,父母如何做到不讲理、不强制、不吼叫?


我还原的结果是:

1. doubling 先醒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睡醒

2. 她想要去炸香蕉,但是我们都没有响应,她也没有直接表达需求

3. 她想要表达需求,可是,她不知道要怎么表达

4. 她明明知道用脚踢人不对(因为我之前已经跟她交流过),但是,她没有办法,只能用这个办法

所以,总的来说,就是一种:我想要去说我的情绪感受,但是因为什么阻碍挡住了我,我只能用我明知道错误的方式去做,我也觉得自己很委屈啊~

多么细腻的还原,多么深入的理解,纵使孩子有再大的情绪,也早被爸爸的理解化为无形了。

理解万岁呀!

面对孩子哭泣、闹情绪时,父母如何做到不讲理、不强制、不吼叫?


第四步,找到孩子需求,为孩子写入新信念。

找到孩子哭闹背后的需求,为孩子写入新的信念。

《内在动机》一书里说,每个人都有着对自主、联结和胜任的基本心理需求。

孩子哭闹多是遇到了他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永澄老师看来,女儿的哭闹是因为她想妈妈陪她一起炸香蕉,可她不敢说出来(不能胜任),于是便使用了踢人的方式来达到她的目的,满足她的需求。在这需求的背后,孩子缺乏的是一份耐心,一种敢想敢要的勇气与自信。

经过这么一番探索,耐心和敢想敢要便是需要写入孩子的新信念。相信自己,勇敢地做自己。

面对孩子哭泣、闹情绪时,父母如何做到不讲理、不强制、不吼叫?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

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性情暴躁,孩子也八九不离十;父母爱学习、爱思考、自律,积极向上,孩子自然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父母的认知、思维和行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路上所做的努力,以及奋力地托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父母   孩子   聊天记录   美文   香蕉   信念   教练   大声   耐心   自信   情绪   内心   女儿   需求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