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新教授专访: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郭立新教授专访: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编者按:2021年5月15日~16日,第17届北大糖尿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采用线下会议同步线上网络直播的形式举办。为纪念胰岛素发现100周年,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胰岛素100年”,在这次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系统地回顾了胰岛素发现10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全面探讨了与胰岛素相关的临床及学术问题。利用这次机会,《国际糖尿病》就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的相关问题对来自北京医院的郭立新教授进行了专访。


《国际糖尿病》:此次北大论坛的主题是“胰岛素100年”,能否请您谈谈我国目前胰岛素的使用现状及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郭立新教授专访: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郭立新教授:胰岛素的发现,开启了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在胰岛素被发现之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饥饿疗法,很多患者因营养不良、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100年前胰岛素的出现全面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胰岛素问世后,自身经历了从动物胰岛素到人胰岛素再到人胰岛素类似物三次大的变革和飞跃。目前,就人胰岛素类似物而言,现在有了双胰岛素、超长效胰岛素如胰岛素周制剂、超速效胰岛素等。总的来说,药用胰岛素的出现和迭代改写了糖尿病的治疗历史。


就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而言,胰岛素的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是导致血糖升高的最关键因素。因此,糖尿病的故事某种意义上就是胰岛素的故事。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胰岛素是维持其生命所必需的;对于部分2型糖尿病(尤其是临床症状严重、分解代谢严重、体重减轻显著的患者、基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及妊娠糖尿病,我们也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的严重阶段都需要应用胰岛素。此外,对于分型不明确的糖尿病,有时也需要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总之,胰岛素的合理使用可以让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胰岛素应该说是最早出现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其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作用很强。但是,也并非每位患者都需要胰岛素治疗,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改进、优化体重、应用口服降糖药或非胰岛素类注射药物也能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甚至使糖尿病一定程度上“逆转”。应用胰岛素的患者也会因为糖尿病的治疗需要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国际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越来越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国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郭立新教授专访: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郭立新教授:治疗糖尿病时,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临床分型,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笼统来说,1型糖尿病、某些特殊情况下的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大部分继发性糖尿病均需要胰岛素治疗。其次,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程、血糖紊乱程度、低血糖风险、胰岛细胞功能、既往治疗方案的效果、患者的生活状态、治疗依从性、风险获益比等因素来综合选择适宜的胰岛素制剂和方案。例如,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应用基础胰岛素,有些需要应用餐时胰岛素,有些需要两者同时应用。有些可能仅需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而有些可能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临床实践中,胰岛素治疗时具体制剂及方案的选择需要坚持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国际糖尿病》:UKPDS研究发现,早期强化降糖治疗具有心血管获益。胰岛素作为强化降糖最重要的手段,您认为对哪些患者选择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获得最大的益处?

郭立新教授专访: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郭立新教授:UKPDS及DCCT研究表明,早期强化治疗可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其中,UKPDS研究显示,早期若能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减少远期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于起病时临床症状较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合并酮症酸中毒或β细胞功能缺陷的患者,我们均应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甚至强化胰岛素治疗。然后,在血糖控制平稳后,再重新评估β细胞功能并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总之,在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临床实践中,既要避免该应用胰岛素时延迟治疗的“惰性”,也要避免不需要应用胰岛素时的“滥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治疗方案优化,使更多的患者通过治疗获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胰岛素   教授   个体化   血红蛋白   远期   并发症   血糖   制剂   糖尿病患者   专访   糖尿病   患者   风险   话题   发现   国际   论坛   郭立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