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缠身,该如何去走人生的最后一程

01

曾经遇到过几个自杀未遂的老人。一个是晚期肿瘤的80岁男性,拒绝放疗和化疗,偷偷的在卫生间用割腕的方式自杀。另一个是气管插管的女性老年患者,她不愿意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在半夜偷偷地把管拔掉了。第三个是70来岁的老年人,发现自己患上了白血病,难以面对,偷偷地割腕自杀。

这几个案例都是由于身患重病,拒绝进一步治疗,而家人非要他治疗。这就涉及到如下的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绝望、功能障碍和死亡呢?自己有权做主吗?还是按家人的意愿去“苟活着”。

02

有一部电影叫《别告诉她》,讲述一个华人家庭的奶奶被诊断肺癌晚期,但家人选择隐瞒奶奶,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所有家人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在纽约长大的孙女碧莉认为知道自己病况是奶奶的人权,但遭到了家里所有长辈的强烈反对。

的确,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体系中,针对绝症患者的“善意”谎言是“合理的”、“正确的”。例如,面色发黑(也有苍白的)的朋友或亲属躺在最后的病榻上,他在接受大家最后的祝福和祝愿。会好的,会好的。我们诚恳地呢喃着我们自己都不相信的安慰词语,病人亦欢快而严肃地表现出接受的神情。我们都假装在演一出人生落幕的大戏。我们假装很有信心,他也假装信心很有。其实,这是一个皇帝的新衣的游戏。皇帝知道自己没有穿衣,也知道下面的臣民知道自己没有穿衣,但大家就是不说。

03

放眼地球的另一边,情况似乎与我们不同。在西方,许多电影如《碧海蓝天》、《海上钢琴师》、《白鲸》、《深海长眠》、《末路狂花》、《完美世界》等电影的结尾都是主人公“选择了死亡”。《深海长眠》中的主人公活着时一直在努力与政府部门博弈,试图争取死亡的权利;《深海长眠》和《碧海蓝天》中主人公的亲人甚至在“帮助”或者说为选择死亡者“提供便利”。许多西方国家甚至现在把“安乐死”合法化了。

加拿大BC省Bowen Island的一位85岁退休心理治疗师GillianBennett,患有老年痴呆症,病情日趋严重。她不愿意承受将来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的状况,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她生前创建了个人网站“死于正午”(deadatnooncom),与大家分享她的自杀计划。她在网页中写道:“我可能还要在加拿大的医院中度过十年生活,每年都要花掉5万至75万加元。”她认为在医院做一个包着尿片的无能者,给别人带来经济和身体上的负担,“是非常可笑和浪费的”。2014年8月的一个正午,她不要任何人帮忙,为避免涉嫌违法的“协助自杀”。她一个人从家中拖出一个垫子,放在她最喜欢的草地上,面对陡峭的岩壁,手拉着陪伴她60年之久的丈夫乔纳森,用一杯美酒吞下安眠药,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03

到底孰是孰非呢?这就涉及到生命权的归属问题了。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体系下,面对沮丧、消沉的人,亲人和朋友们往往会用“你难道不能替家人想想吗”去劝解。这背后的意思是:你的生命不只属于你自己,首先属于家庭和社会。有首歌名叫“没有你哪有我”正好体现了这方面的意思

如果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说,如果一个人无法左右自己的生命权,这是可怕的。

有研究者通过对近3万名癌症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知情者生存期更长;隐瞒癌症病情不再是“善意诺言”;被告知诊断结果的肺癌患者明显比被隐瞒诊断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

曾经遇到一位老人,体检查出肺癌晚期,医生预测还有一年左右寿命。当时,离他退休还有5年,儿子刚谈了女朋友,女儿大学没毕业。他消沉过一段时间,但很快振作起来,因为好日子刚到,儿女们的人生大事还等着他把关。北京的专家给他做了手术(癌细胞已经扩散,手术没法做,胸腔打开就合上了,家人一直瞒着他),制订了化疗方案。他积极配合化疗,虽然身体痛苦,但他心里有希望,精神状态一直很好。回家后,他结识了癌友,互相鼓励。除了配合治疗外,他还尝试各种“偏方”,留下体验记录。一年“大限”很快过去,他还在,只是体力变差了。复查结果他知道,肿瘤也还在。不知道他独处时是否崩溃过,但人前的他依然充满正能量。他开始加大运动量,凌晨4点起床健身。星空下、晨曦中,独自一个人,在小区的公园小径走了一圈又一圈,一呼一吸间,都是求生的气息。他在日记中写道:“早上运动有点累,上班迟到了。”半年后,他慢慢走不动了。女儿工作了,没回台州。国庆前,老妻给女儿打电话,说爸爸想她。半年多不见,女儿眼前的爸爸完全变了样子:两眼外斜,走路蹒跚,说不清一句话。肿瘤已经转移到颅内,把一个大学生变成了没有自理能力的老小孩。一个月后,他因为呛咳窒息。从确诊到去世,比医生的预测多活了14个月。

我已故父亲曾经是个赤脚医生,懂点医学,在自己患肝癌后不愿去医院手术、介入治疗,而且不时下厨给子女烧饭做菜,我的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在山沟里培养出几个有出息的孩子,而且一个还是研究生,这一辈子已经知足了,没有必要再到医院里受罪了,现在只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家人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04

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角度说,选择“活着”和“死亡”涉及到了如何面对无意义、孤独、自由和限制等“存在性”困境问题了。正如尼采所说:“只有那些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才可以承受任何如何活下去的难题。”

世界上尤其在那些“缺乏独立个体意识”的社会中,没有多少人具有自己生死的决定权,许多病人甚至在临死前还不知道自己因什么而死呢?

如果不客气的说,部分亲属或医护人员出于善意的期望(或者说“谎言”)而“有意”不与病人进行“生死抉择”的探讨行为,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剥夺病人的选择权利,这是有悖于仁道主义精神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在此讨论“绝症”、“死亡”等问题,并不是鼓励“自杀”,而是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把“个体生命”过得更加精彩,更有意义,用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说是“更有诗意”。——《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

重病缠身,该如何去走人生的最后一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存在主义   心理治疗   肺癌   重病   晚期   深海   善意   肿瘤   主人公   病人   患者   奶奶   家人   手术   女儿   生命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