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附子泻心汤证之第155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附子泻心汤证之第155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附子泻心汤证之第155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五、兼证

1、附子泻心汤证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尤氏云:此即上条而引其说,谓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者,当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之虚热。若其人复恶寒而汗出,证兼阳虚不足者,又须加附子,以复表阳之气,乃寒热并用,邪正兼治之法也。

渊雷案:

心胸部充血而心下痞,故用泻心之苦寒。体温低落而恶寒,机能衰减,不能收摄汗腺而汗出,故用附子之辛热。然体温低落,机能衰减之病,何得同时充血?盖充血必是局部之病。体温低落与机能衰减,多是全身之病,病未至于死,固无全身绝对虚寒者。此证充血在里,而虚寒在表,故用药亦寒温并进而不相悖也。

程氏云: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百七十一条——164条),与此条宜参看。彼条何以主桂枝解表,此条何以主附子回阳?缘彼条发汗汗未出,而原来之恶寒不罢,故属表;此条汗已出,恶寒已罢,而复恶寒汗出,故属虚。凡看论中文字,须于异同处细细参考互勘,方得立法、处方之意耳。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附子一枚,宋本作“二枚”,今据《玉函》、成本、《全书》、《千金冀》改。切,《玉函》作“呋咀”。

《方极》云:附子泻心汤,治泻心汤证而恶寒者。

《芳翁医谈》云:中风卒倒者,最难治,与附子泻心汤,间得效,然亦多死。

方舆輗云:附子泻心汤,治泻心汤证而但欲寐甚者,可以饮食与药同进而睡。又:手足微冷等证,亦宜此方。

《类聚方广义》云:老人停食,瞀闷晕倒,不省人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仿佛中风者,谓之食郁、食厥,宜附子泻心汤。

渊雷案:

急性胃炎,中医名曰伤食,时医例用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等药,古方则以芩连为主,诸泻心汤之证是也。用山楂等药,不过防止胃内容物之发酵腐败,必须芩连,方能消除炎症,因发炎部必充血故也。古方、时方之优劣,于此可见一斑。

尤氏云:此证邪热有余(局部充血是病理机转,故称邪热),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泻心汤   附子   时方   正阳   鸡内金   伤寒论   古方   寒热   桂枝   黄连   大黄   山楂   机能   体温   低落   局部   中医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