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表部之第6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表部之第6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表部之第6条

一、名称与概念

一、表部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头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若发汗以下,成本析为别条。瘛疭二字,《玉函》作掣纵发作四字。

山田氏云:若发汗以下,王叔和所加,较之伤寒例,其伪至为明显,况其曰灼热,曰阴阳俱浮,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皆非仲景氏之辞气乎。

《医宗金鉴》云:发热、不渴、恶寒者,太阳证也。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证也。今太阳病始得之,不俟寒邪变热,转属阳明,而即热渴、不恶寒者,知非太阳伤寒,乃太阳温病也。由于膏粱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伤于寒,内阴已亏,外阳被郁,周身经络,早成温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即从内应,感寒邪者,则名曰温病。

成无己《伤寒论注解》云:伤寒发汗已,则身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

方有执《伤寒条辨》云:灼热谓热转加甚也,风温谓触犯于温,而有风也。

程氏云:冬时伤肾,则寒水被亏,是温病源头。误治温病,而辛温发散,是风温源头。风温即温病之坏病,非温病外又有风温也。

汪琥《伤寒辨注》云:小便不利四字,当在若被下者四字之上,否则既云不利,又曰失溲,悖矣。

渊雷案:

自古有温病之名,时复与伤寒对立,学者将以为温病治法异于伤寒,故仲景于此但举证候,不出主方。所以示渴而不恶寒之证既同于阳明,则治法亦在阳明法中也。不称阳明,而称太阳温病者,以自古相传之六经概念。阳明由传变而来,温病则始病即如此。至于治法,则凭当前之证候,不凭原因,及已往之经过故也。

被下,被医者用药泻下也。被火,古有用火治病之法,若烧地卧灰,烧瓦熨背之等是也。微发黄色之微字,与下句剧字相对,谓被火后变证之轻重。轻者但发身黄,重者惊痫瘛疭,而黄色亦深如火熏也。惊痫瘛疭,指神经证,亦即时师所谓动肝风。古者小儿名惊,大人名痫,瘛疭即所谓搐搦,亦即所谓痉挛也。逆,误治也。引,延也。引日,犹言苟延残喘。

温病之说,最缴绕而最无理,至今为中医学进步之大障碍。盖初一步有温病属于伤寒与不属伤寒之争,温病之中,又有伏气与新感之争。其解本条也,又有温病、风温对立,与风温即温病坏证之争。其言皆从臆测之病原立论,如谓冬伤于寒,不即发病,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此即近世所谓伏气温病也。对伏气而言,又有新感温病,谓亦有不因伏气,但感春之温气,夏之暑气而病者。又如谓冬不藏精,为温病之因,故温病见肾亏液涸之证,即伏气亦伏久化热,熬煎肾液。又如谓温邪从口鼻入,异于伤寒之从皮毛入,承其说者,遂指肺炎及重证支气管炎为风温。

今考伤寒温热,皆是流行性热病,其病原多为细菌。若论治法,则寒证用温,热证用凉,无论伤寒温热,胥不能违此例。即使诚有肾亏液涸之证,则甘寒之剂,自可取用。仲景书亦有炙甘草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肾气丸诸剂,未尝禁用腻补也。至于肺炎诸病,初起皆宜大量麻黄、石膏之剂,温热家用其所谓辛凉轻剂,反多溃决不可收拾。由是言之,温热诸论,乃徙乱人意而已。

鄙意,诚能审证用药不误,则伤寒家固能治温热,温热家亦能治伤寒。若斤斤于伤寒、温热之异名、异原、异治,未见其有当也。温热家言论,磐竹难书,及门谢诵穆,辑诸书,上自内难,下迄清季,凡二十八家之说,作温病论衡,颇可省览。

《千金方》云: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谵言,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葳蕤汤。方: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芎、甘草、青木香各二两,石膏三两。

渊雷案:

此正是麻黄、石膏剂,可施于急性肺炎及重证支气管炎者。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伤寒论   麻黄   葳蕤   病原   伤寒   支气管炎   亦即   甘草   肺炎   灼热   石膏   阴阳   不利   中医   黄色   医生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