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革和完善疾控机构的工作

文/黄唐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了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主要涉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筑牢口岸防疫防线。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以上既是疾控机构的工作内容,也是疾控机构改革的方向。在当前还没有明确的改革方案的情形下,我认为以下工作是新疾控的根本工作。不管今后如何改革,这些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则的话,改革就失去了意义。

首先是慢性病的防控。

以前疾控机构的主要工作是防控传染病,尽管目前传染病仍是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敌人,当前我们也仍然在与“新冠”疫情做斗争,但这并不妨碍今后我们把慢性病防控作为疾控机构的首要工作来做。

疾控机构存在的基础学科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定义的发展变化正好可以诠释疾控机构工作内容的变化。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疾控机构自然要把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当前及未来的主要工作。更何况,一些传染病本身也是慢性病,比如艾滋病、肺结核等。慢性病的防控,对于疾控机构来说,尤为重要。

慢性病防治工作具体怎么做,我想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防,二是治。防在前,治在后。防主要由疾控机构来引导,治主要靠医疗机构。

防的第一步就是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大健康基石应该成为大众的最基本的认识,并且务必要尽量做到。

宣传教育不仅要在健康人群中进行,还要在高危人群和患者中进行,不同的阶段,注意事项不同,宣传的内容不同。有些地方已经成立了健康教育所的,这个机构应成为疾控机构的下属机构。疾控要成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为他们提供宣传的理论基础。

宣传教育属于一级预防,“三早”措施和筛查属于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工作也应该放到疾控。不要把疾控塑造成不能有医疗行为的机构。医防不能绝对的分离,要授予疾控机构开展诊疗行为的权力,要授予预防医师处方权,这个处方权可以和临床医师的处方权一样,也可以是特定的处方权。

把早期筛查的工作放在疾控机构做,可以做的更好更专业。医疗机构本身日常诊疗工作就非常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早筛。但要做好这项工作,疾控要提高自身的这方面专业技能,可以进修和加强培训。

其次就是传染病的防控。

传染病防控是疾控机构存在的基石,每隔一定时间,旧的传染病复燃大流行或者新发传染病大流行应该属于必然会发生的事件,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能做的只是提前预警,控制规模,做不到完全避免。

而在传染病没有发生或者没有大规模流行之前,要做的就是大量的监测预警工作。日常的鼠疫监测、霍乱监测、禽流感监测......,这些工作不太为人所知,但是非常重要,各级疾控机构务必认真去做,只有把工作做好做细,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才能做出预警。不要当疾病已经发生或流行后,才发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失去了先机,对疾控机构的声誉就会有严重影响。现实中,我们很难把这项工作做好,容易麻痹大意,容易敷衍了事,总觉得不会有事,长时间这样,肯定就会出事。有条件的或者层次高的疾控机构,要加大这种工作,甚至主动出击。比如对新冠病毒,我们要在野生动物中监测,在交易市场中监测,只有把工作做到最前沿,才能更早发现问题。

第三就是除传染病之外的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今后疾控在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弱化或者逐步从疾控剥离。比如化学中毒、食物中毒,更多参与的应急部门和医疗机构,灾后防病也一样。不明原因疾病可以按传染病方式处理。

在处理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时,就引申出了第四项工作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是疾控机构特色性的工作,这要求疾控机构就像一支快速反应的特种部队,“高精尖”

快速有效地处置疫情,这也是疾控不能并入医疗机构的主要原因。

第五是检测检验。

疾控的检测检验,应该建设成整个领域的权威,最终的核实诊断需要疾控的检测部门把关。当然这个部门在近几十年内,无需从疾控机构剥离。但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可以综合各种资源,按行政层级建设一个综合性检测检验机构,这个机构应该是公益性的,就更具有权威性。把环保、农业、临床和卫生检验全部整合在一起。从国家层面上讲可以节约资金,充分利用资源。这个检测机构,可以是一个综合型的大型机构,也可以分出若干个单项检测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工作量的大小来设置。

建成综合型大型的机构的好处,就是在应对突发大型事件的能力可以得到加强,可以调动整个机构的力量来做一件事。

第六是加强医防联合。

怎么个联合法,现在没有明确的方案。但肯定不是医院管疾控,而是疾控管医院。授予疾控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同级别的疾控一定要有监督医院的资格。尽管很难,现实中一些同级别的卫健委都管不了医院,但一定要从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否则“预防为主”就是个口号。

最后谈一下人才培养。

一个合格的疾控专业人才不仅仅只是懂得预防医学,没有临床背景,你到底哪里说话都没人听。要回到以前的培养方式里去,预防医学毕业的学生,既可以搞临床也可以搞预防。在学校阶段,不仅要学临床学科,更得加上预防专业学科。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更优秀,学得更多,就业的门路更广。这就好比是大家在学校都是学医的,只是参加工作后才分出内科医生、外科医生......

以后大家在学校学的医学基础都是一样的,有个三、五年临床经历再可以晋升公卫医师,做到公卫医师的也可以返回去做临床医师。只有双向流动,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甚至顶尖的疾控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实践的学习,一个好的疾控人才,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有经历实际工作锻炼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这比临床医生还难培养,因为现实中,大规模疫情是很少见的。所以异地交流锻炼也是一种锻炼人才的方式,哪里有疫情,就组织年轻人去学习处置,这就要求更高层次的疾控机构来组织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机构   工作   流行病学   慢性病   宣传教育   公共卫生   疫情   医疗机构   传染病   处方   医师   体系   事件   医院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