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大骨节病

文/黄唐

大骨节病(Kashin-Beck,KBD)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的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疾病,主要侵犯发育期儿童的透明软骨,严重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轻者致关节疼痛、增粗、变形;严重致短指短肢、关节畸形、身材矮小,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活难以自理,成为终生残疾的一种地方性疾病。

一、地域分布

在我国境内为从川藏到东北的狭长地带,并自我国东北地区延伸至俄罗斯远东贝加尔地区的赤塔州和阿木尔州,以及朝鲜北部的咸镜南道、咸镜北道和平安北道。世界其他地区虽有类似报道,但均未确定为KBD。

我国KBD病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14省区的366个县。

「科普文章」大骨节病

二、年龄分布

KBD主要发生在生成发育期的7-12岁儿童,少年、成年中新发病例甚少。在严重流行区,重病区发病年龄可提前到2-3岁,轻病区可推迟至10岁以后。

三、病因研究

先后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有50余种,主要涉及放射性物质中毒说、维生素缺乏说、传染中毒说、内分泌失调说、水中铅过量说、铁慢性摄取过剩说、钙缺乏说、真菌中毒理论、生物地球化学学说、水中有机物污染中毒说、自由基机制、环境低温低硒生态效应、病毒感染以及低硒条件下与生物因素的复合等等。

这些因素中既有单一的环境因素也有多重因素的复合,其中有的可能是大骨节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的可能只是辅助因素。大多数理论学说相继被淘汰,现如今主要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学学说、粮食镰刀菌毒素中毒学说和饮水有机物中毒学说上。

(一)生物地球化学学说

认为缺硒与大骨节病密切相关,并发展为硒缺乏或低硒学说。主要理论依据有:

1.病区外环境硒含量低,导致粮食硒含量也偏低。

2.病区人群体内硒含量也偏低,并影响以低硒为中心的一系列代谢变化。

3.流行病调查显示低硒与大骨节病X线患病率呈负相关。

4.病区补硒后可以降低新发率,促进病变修复,防止病情恶化。

另外,病区往往还伴随有碘元素的缺乏。但研究表明,只有在严重低硒的大骨节病流行区,碘元素是KBD发病的危险因素。

尽管低硒与KBD发病有关联,但不是KBD的特异致病因子,也就是说低硒不是KBD的直接和唯一病因。这是因为:

1.有些地区低硒,但并不发生KBD,而有些地方硒不低,却有本病发生。

2.补硒不能完全控制本病新发。

3.细胞培养表明,软骨细胞生长对硒并无特殊需要。

4.动物模型实验不支持。

目前认为环境硒缺乏只是KBD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二)粮食真菌毒素污染及其毒素中毒学说

在KBD发病与父母职业和口粮种类及来源的关系研究中发现,病区中农业户的儿童发病,而职工户不发病或者甚少发病,但农场职工户的儿童也发病。如职工户从病区购入粮食也发病,而病区口粮换成国库粮或由非病区购入后,发病可得到明显控制。病区主食大米的不发病,主食玉米、小麦或青稞的发病。

这些提示:发病与家庭主粮种类和来源有着重要的关系。对此,有人提出病区的谷物被某种镰刀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和代谢产物污染并形成耐热的毒性物质有关。

该学说的理论依据有:

1.病区皆属大陆性气候,暑期短,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粮食收获多在雨季,存在真菌生长的适宜条件。

2.病区的粮食中可检出多种优势真菌。

3.病区粮食中可检出较非病区浓度高的真菌毒素。

4.体外实验这些毒素可引起软骨细胞去分化和凋亡。

5.换粮试验取得有效的预防效果。

另,我国杨建伯教授提出T-2毒素是引起KBD的致病物质,其依据有:

1.病区小麦、玉米中T-2毒素超常聚集。

2.饲料中加入T-2毒素,可引起雏鸡类似KBD病理改变。

3.T-2毒素对软骨细胞的增殖和DNA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4.体外试验,T-2毒素能引起软骨细胞凋亡和去分化。

对此学说,部分学者提出以下异议:

1.如何解释病区近距离灶状分布问题,真菌毒素污染也广泛存在非病区国家,为何这些国家没有KBD。

2.各病区优势菌种不同,并非都是镰刀菌。

3.有些病例血清中镰刀菌毒素均为阴性。

4.镰刀菌毒素对软骨细胞病区选择性毒性作用,可引起多种细胞组织损伤。

5.动物实验未能认定为KBD的动物模型。

6.T-2毒素中毒症状和体征不同于KBD。

鉴于环境硒缺乏与粮食真菌毒素均与KBD发生有关,那是否是两者的联合作用呢?

实验表明,两者联合作用也还不能认定类似人类KBD的动物模型。

(三)饮水中有机物中毒说

认为病区饮用水被植物残骸分解或腐殖质污染形成的有机物污染而致人体发生一种慢性中毒性疾病。其主要依据有:

1.病区饮用开水者发病率低,提示煮沸可以破坏或减弱致病因子的危害。

2.饮水中腐殖酸与KBD呈正相关。

3.体外试验证明一些腐殖酸对软骨细胞的危害。

4.病区改水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但也有些质疑:

1.饮用同一水源,有些发病,有些不发病。

2.病区与非病区、病户与非病户,饮水中腐殖酸含量差异无显著差异。

3.腐殖酸实验不能复制出动物模型。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防控KBD已形成了一套以“换粮”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

(一)病区中凡条件允许,改旱地为水田,主食大米。

(二)发展其他经济,由市场购入主粮。

(三)边远地区退耕还林还牧,放弃食用自产粮。

(四)整体搬迁。

(五)改善玉米、小麦收获、运输和储存技术,减少真菌污染和产毒的机会。

(六)改善水质。

(七)人群补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大骨节病   地球化学   病区   有机物   软骨   真菌   镰刀   毒素   学说   饮水   粮食   细胞   因素   发生   环境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