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里的插秧劳动


“夏至”里的插秧劳动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马占顺

昨天是夏至节气了,京城的气温持续攀高,现在的我们开着空调,可以不慌不忙地享受这“凉风”的快乐。晚间的静思之夜躺在床上,五十多年前在父亲所在的“五七干校”里插晚稻秧的场面,却一直浮现在眼前。

那是在1970和1971年的夏至季节里。当地的学校放假,农村的孩子们回到生产队帮着插秧。我们呢,这些北京来的孩子则回到父母劳动的干校,参加插秧劳动。记得从早晨太阳升起的四点半就来到田间,与大人们一起拔秧、插秧……

为了赶时间,直到晚上太阳落山,稻田里看不见秧苗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才肯收工。

夏至的季节,初升的阳光漂漂亮亮的洒在被分割的水田里,就如这里镀上了一层金色。随着人们的喊叫声、吆喝声,踩水下田的哗哗声。这静静地稻田似乎还在沉睡,猛地才被到来的人们叫醒了。骄傲地晃悠着平静地水面,把一位位下田插秧人的脸庞照的通亮。

两脚迈入稻田里,第一感觉就是水凉,而且凉的刺骨。但我感觉能与大人们一起插秧总算是胜利了!

稻田的泥土被水牛拉着耙整的平平的、细细的,虽然这稻田的水是凉凉的,可满脚上和小腿上被这柔柔的泥土包裹着,酥酥的还会让自己的心里发痒!现在我才知道这也许是大地对我的一种爱抚,又何尝不是我对大地的亲吻呢?

经过第一个夏至漫长的插秧劳动,我才知道插秧是有学问的:

每个插秧的人必须弯腰90度以上,这样你的手才能够到秧苗和田地,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件轻松活。一天、两天,八天、十天,甚至更长,光这长时间的弯腰就受不了啊。

插秧的手指不可直接把秧苗插到田里,是要用食指或中指把秧苗弯曲的插入水田。这样有俩个好处,一是秧苗根部能牢固的扎在泥里,不会因为你的手指出来,秧苗因根没扎在田里漂起;二是你的手指,不会因为一天上千次甚至是上万次的出入泥田里而手指甲的肉皮倒翻。

第一天插秧,我感觉在水田里遇到的最大惊恐不是水多凉,也不是有什么杂草或者碎石头扎脚,而是可怕的蚂蝗。蚂蟥又叫水蛭,是一种吸血的软体动物。如果蚂蝗“爱”上了你,它会浮游在插秧的水田里,趁你看不到它的瞬间轻轻地贴在你的腿上,在神不知鬼不觉的片刻,就会大口大口地吸出你的鲜血。蚂蟥的头部有吸盘,一但附着在皮肤上,很不容易感觉到。它的吸血量非常大,相当于其体重的2-10倍!我就是在水田里不久,一个插秧的叔叔抬头看到我鲜血直流的小腿上粘着一条蚂蝗,急忙告诉我的。这时我才意识到被水中的蚂蝗“亲吻”了!要紧的是被蚂蟥“亲吻”后很容易引起病毒感染。

当蚂蝗吸血的时候,它的吸盘深深地扎在人皮肤的肉里,是揪不下来的,只有慢慢拍打吸血的部位才能把蚂蝗的吸盘震出来。

在干校的几年插秧劳动中,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在那“华佗无奈小虫何”的年代里,没有感染上让你大肚子,小细腿的血吸虫病。

现在回想起来,那夏至时节的插秧,每人都顶着一个破草帽,阻挡着毒辣的阳光,脑门子上的汗水真是掉在地上都得摔个几十瓣啊!

早晨七点左右,后勤的人们挑着干粮给送到田间,每人一个咸鸭蛋、两个热馒头。这可不是免费的早餐,还需交上四两饭票(含钱了)和一毛钱(鸭蛋钱)。大家都争着抢几个公用碗,急忙来喝上几口白开水!

现在回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个年代插秧的场面,真是不可思议!

2020年6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夏至   华佗   大口   蚂蟥   秧苗   干校   水田   吸盘   田里   田间   稻田   泥土   手指   感觉   蚂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