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笔名说起——《话说西单》(六十八)


鲁迅先生的笔名说起——《话说西单》(六十八)

图片来自网络

文 占顺

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正是他在北京的西单南侧的教育街,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官员时所写。

记得在上中学时,课本里曾出现过鲁迅先生的多篇名著。其中有《故乡》《藤野先生》《祝福》《药》《记念刘和珍君》《孔乙己》《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等。

那么鲁迅是他的真名吗?当时的语文老师为此也做了解答:“不是,这是笔名,他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1918年5月,还住在北京绍兴会馆里的周树人先生,在好朋友钱玄同的鼓励下,给《新青年》杂志投了一篇稿子,刊登在第4卷第5号上。据说这就是周树人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的,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文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那么,为什么要用“鲁迅”这个笔名呢?

鲁迅的好朋友许寿裳在鲁迅去世后,在一篇《亡友鲁迅印象记》的纪念文章里提到,1920年底,鲁迅对许寿裳说过:“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由此看来这是“鲁迅”笔名最权威的自我解释。

据网上说,鲁迅使用的笔名有一百好几十个呢。

当然 ,那个时期,不仅周树人用笔名,就是其他的文人也同样在用笔名发表文章。譬如郭沫若的原名是郭开贞;茅盾的原名叫沈德鸿;巴金的原名为李尧棠等。

应该说民国时期的文坛是非常繁荣的,但有趣的是,民国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文人们在创作时喜欢用笔名,当时文人的笔名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风彩各异。

比如作家郭沫若这个名字本来就是笔名,他还用过“安娜”等笔名;沈德鸿的笔名叫茅盾,但也用过“冬芬”、“四珍”这样带有女性味道的笔名;沈从文用过“若琳”、“芸伙”等笔名。当时的真名笔名一起用,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据网上说,“曾有小伙子向肖楚女写信求爱,以为对方一定是一个楚楚动人的淑女,等见了面才知道原是须眉大汉。”

网上还说“有趣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些男性文人们更是有个性,他们不仅给自己取了女性化十足的笔名,而且还在这种笔名后面加上了‘女士’二字,这让人看上去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是男性的名字。茅盾有一个笔名叫‘冯虚女士’。”刘半农有一个笔名叫“范奴冬女士”,周作人有笔名叫“萍云女士”、“碧罗女士”。最有趣的是像柳亚子这位老诗人,居然他也有一个笔名叫“松陵女士”。

说回来,为什么那个时期的作家们都用笔名发表文章呢?在网上搜集了网友们的意见,我觉得有的说的挺有道理的。综合起来如下:

这一是“避免麻烦”。作者使用笔名,总有一些不愿披露真名的原因,为避免引起文字麻烦,特用笔名行世;

其二是“学术争鸣”。如对真理的探求,论辩双方总是各执一端,但论辩者的人际关系却并不一定互相对立,有的可能是同学好友,有的是师生关系。如果使用本名展开论辩,就会碍于情面,而用笔名,则可直抒己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是逃脱反动派当局的追捕,1927年8月,茅盾遭到蒋介石反动政府通缉。他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在完成《幻灭》的写作后,署名“矛盾”投寄《小说月报》。取“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代理《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

当然还有“不求闻达”的人们。有的作者文章是要写的,但不想就此扬名,因而有意隐姓埋名,示人以不可测,于是随便化上一个笔名。

说到底,几层意思虽然侧重不同,文人们的笔名各有所需,但笔名的一个核心就是“自我保护”!

2020年7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郭沫若   笔名   鲁迅   小说月报   别号   白话文   好朋友   真名   文坛   文人   有趣   矛盾   女士   麻烦   民国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