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16.哑门(督脉)


「针灸」16.哑门(督脉)

课前小知识

最近学到好几个穴位都是交会穴,这里讲解一下,什么是交会穴。

交会穴,顾名思义,就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经脉都在这里汇合,直白一点,就是我们在经络循行图上,看到的一堆线的交叉点。既然是几条经脉的汇合点,说明该处的经气比较旺盛。这个穴位,除了能治疗所属经脉的疾病,也能够治疗与这条经脉相交的其他几条经脉上的疾病。


「针灸」16.哑门(督脉)

昨天学的大椎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陶道,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如图,△处的穴位,其实就是交会穴。后脑勺那里也有一个△,就是今天要学的哑门,是督脉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针灸」16.哑门(督脉)

所以,不管是大椎还是陶道,除了能治督脉的疾病,如神志病、后背正中的各种疼痛等,还可以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的病症,像脊柱两侧的疼痛、小便的异常、甚至是小腿后侧的疼痛、外感等,都是有效的,都是有理论依据的。这里讲解一种思路,希望大家能够活学活用。[微笑]

交会穴往往也是我们临床中应用最多的穴位。

◆◆——◆◆——◆◆

下面回到正题——哑门穴。

别名

喑门、舌横、舌厌、舌根、厌舌、舌肿。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素问·气穴论》。

黄帝问歧伯365个气穴(就是穴位)的位置,歧伯列举穴位的论述中提到的,因为篇幅比较大,这里就不附文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书读一读。

定位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针灸」16.哑门(督脉)


「针灸」16.哑门(督脉)

附注

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释义

哑/喑:古代不能言,不能说话,就叫“瘖”(yīn)或“痖”(yǎ)。瘖通喑,痖通哑。

门,出入、关键之处,意为要地。

此穴在后发际正中直上入发际五分处,正对舌本,为督脉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因有通经络、开神窍、治失语之功,故以其主治功能命名为哑门。

穴为哑之处,亦为哑之门

穴位本可以治哑,但是没病的人,扎了这里,有哑的风险。

能治你,也能害你——多具有禅意。

经典论述

《针灸甲乙经》

舌缓,瘖不能言,刺瘖门。

《百症赋》

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

《玉龙歌》

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

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针灸大成》

◆哑门一名舌厌,一名舌横,一名喑门 项后入发际五分,项中央宛宛中,仰头取之。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二分,可绕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泻尽更留针取之,禁灸,灸之令人哑。主舌急不语,重舌,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寒热风哑,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风汗不出。

◆中风不语:少商 前顶 人中 膻中 合谷 哑门

◆脊反折:哑门 风府

◆瘛疭指掣:哑门 阳谷 腕骨 带脉 劳宫

◆舌强:哑门 少商 鱼际 二间 中冲 阴谷 然谷

◆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

功效主治

有通经开窍之功,为回阳九针之一,凡诸喑症俱可取此。

主治: 癫狂,痫证,聋哑,舌强不语(舌头僵硬说不出话,多见于中风患者),后头痛,项强(脖子僵硬),鼻衄(流鼻血)。

临床应用

古籍中提出,此穴不可灸,该穴靠近脑部,不适合火攻,脑子凉着点才能清醒。

不可深刺,不可向上斜刺,深部有延髓,许多维持生命所必要的基本中枢(如呼吸、循环、消化等)都集中在延髓,这些部位一旦受到损伤,常引起迅速死亡,所以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


「针灸」16.哑门(督脉)

现代研究

针刺哑门、华盖穴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尤哑门作用突出。

针刺哑门、风府穴可以使血液凝固程度显著降低,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有利于脑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

预告

风府

◆◆——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哑门   督脉   阳谷   针灸   阳维脉   风府   延髓   发际   经脉   穴位   经络   针刺   中枢   疼痛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